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哥哥不是吹牛皮 > |
九十八 |
|
讀圖讀中國 廣東學者楊小彥博士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讀圖時代》。他認為,自從1839年攝影術發明以後,人類的歷史進入了用攝影記錄的歷史,而此前的歷史都是用文字記錄的歷史。我認為,攝影的歷史還很短,攝影語言的表達能力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紀實攝影家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它。這就像文字的歷史,從結繩記事到甲骨文,有了字,再有詞,再有片語,然後造句、寫文章……文字的表達能力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是一步一步地發展的。而在攝影術發明後的一百多年裡,在世界攝影史上產生了許多攝影大師,他們都豐富了攝影語言的表達能力。與此同時,由於攝影術的不斷普及,影像也在「爆炸」,於是在人們讀圖的經驗當中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象徵性符號,它們都在豐富我們用攝影「遣詞造句和說故事」的能力,所有這一切就像現在的新聞報導和歷史記錄越來越離不開攝影一樣,一個偉大的「讀圖時代」必將到來!我們2003年在廣東美術館策展的《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就是我們與250位攝影師用601張攝影作品寫就的新人間喜劇。 下面,我用自己對幾幅攝影作品的分析,來闡述我對紀實攝影的理解,和我作為《中國人本》影展的策展人選擇作品的視角。 1.《中國人本》作品482號袁國祥 1951年新疆維吾爾族農民「豆選」村幹部。 據策展人胡武功介紹,袁國祥是一位當年參加解放新疆的老將軍。這張照片是他參加新疆的民主改革時拍的。 堪稱奇跡的是:胡武功在朋友的帶領下去拜訪這位退休在家的老將軍時,老將軍還能從家裡把這張攝於五十多年前的照片的底片找出來。並將它借給廣東美術館放大成作品收藏。 這張照片讓我欽佩不已的是:袁老將軍當年就能用不干涉物件的抓拍手法,完美地記錄下這歷史的瞬間。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請注意,人物的身體語言也是有表情的),主客體的關係以及環境背景的處理都恰到好處。前景的黑色人影更是神來之筆,它使整個畫面更沉穩。即使是畫面左下角的空白及右上的人物不完整,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紀實攝影的殘缺美。它與此後二十年裡主流媒體上那些「太」完美的宣傳照片形成對比。 從這張照片,歷史學家可以讀出:建國初期,理想主義的民主雛形;人文學者可以從人物的動作和服飾的細節讀出當年維吾爾族百姓的經濟生活狀況;攝影家可以讀出作者用紀實手法講故事的技巧和能力……這,就是紀實攝影。 2.《中國人本》作品524號黎楓 1958年甘肅武威農場裡,幾個穿破棉襖的光腿孩子。 黎楓前輩已年過七十,身材高大,精神矍鑠。革命戰爭時期他是沙飛的學生,60年代他曾任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這張照片是這樣拍到的:1958年,他正在拍攝宣傳「大躍進」的照片時,回頭見到五個正看熱鬧的小朋友上身穿著破棉襖,下身光著身子光著腳,大冷的天,他們直打哆嗦。黎楓前輩本能地把鏡頭對著他們按下了快門。 當黎楓前輩把這張保存完好的攝於40年前的照片和底片交到我手裡的時候,我心中對他肅然起敬。我欽佩這位革命前輩追求真實的勇氣和氣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