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哥哥不是吹牛皮 > |
九十九 |
|
3.《中國人本》作品015號李丹 1983年12月四川成都成都文殊院裡的旅遊者在拍照留念。 上世紀80年代初,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老百姓開始追求和嚮往富裕、美好的生活。當年,這幅照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覺得它很有時代感。 攝影的語言不僅僅是光影、線條和構圖。人物的表情和身體語言、服飾的質感細節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人和環境的關係等等,它們聚在一起就可以構成一個動人的情節。如果再加上讀者對歷史的瞭解,它簡直就是一個故事。當年我就常和老婆、孩子一起帶著幾身靚衫去流花公園拍照。一身靚衫拍膩了,就到公共廁所去換上另一身…… 千萬不要小看咱老百姓自己拍的照片,不僅因為它們能記錄那些可遇不可求的生活瞬間,更可貴的是它的民間性。許多中國的紀實攝影家就是因為樂此不疲而取得成就的。中國的紀實攝影也有一個重要的特性——民間的立場。它往往比「為某某服務」式的照片更真實、更有趣、更有時代感。《中國人本》影展中的許多作品就是攝影發燒友拍的。 4.《中國人本》作品235號田鳴 1991年夏江蘇南京夏夜裡陪孩子讀書的母親。 2000多年前,孟子的母親大概也是這樣陪兒子讀書的吧。現在我國的人口多,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我們的孩子為了應付競爭的壓力,常常是家裡最辛苦的人了。許多觀眾看這張照片時,還沒看圖片說明就會心地笑起來了。這充分說明——紀實攝影作品是會說話的。 圖片中母親那大大的哈欠,以及這母子的衣著把「夏夜」表現出來了;兩人頗富表情的腿和腳把他們那動人的親情關係表現出來了;孩子的身姿和背部的肌肉以及他面前的書本把他在做什麼表現出來了;給孩子墊屁股的那裹著涼席的枕頭、牆壁的質感、牆上的掛曆、母親手中的織針、地下裝線的簍子……在在的細節都向我們交代著主人公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的態度…… 請大家注意:如果作者的鏡頭「機位」偏左或偏右一尺,那母親的漂亮的頭髮就會與窗或閘的黑色融在一起了;如果「機位」低一點兒,孩子的頭髮會融進窗子的黑色裡;「機位」高了又沒有現在平視的「機位」顯得親切;「機位元」遠了畫面會顯得雜亂,「機位」近了,線簍和掛曆又會被切掉。在我看來,作者田鳴是個很會用照片說故事的攝影師。 他讓我們不僅「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可憐天下學子苦。 5.《中國人本》作品419號(彩)魯道新 2002年10月重慶股市低迷,股民在證券營業廳改練太極拳。 改革開放後,中國引進了市場經濟。記得當初廣州剛剛放開塘魚的市場價格的時候,隨著塘魚的價格節節上漲,市民的怨言不斷升溫,領導的定力經受著考驗。接下來的故事是:隨著魚價的升高,養魚的農民賺到了錢,於是他們擴大了生產。市場供應越來越豐富,價格也就逐漸降下來了……最後,養魚戶、市民和領導皆大歡喜。這故事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經典故事,其中還引出了一個關鍵字——承受力。 在我們從計劃經濟轉軌到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過程中,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我們也體驗到市場經濟的變幻莫測和跌宕起伏。對此體驗最深的大概就是廣大的股民了。您看這些重慶的股民們,當股市低迷,報價牌上全線飄綠的時候,他們還能心態平和地打起太極拳。可見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已被錘煉得多麼強了。 作者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報價牌上的綠色和打太極拳的人這兩個元素,使熟悉股市情況的讀者看到這照片時會心地笑了。紀實攝影師的功夫不僅體現在拍照上,還體現在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力上。 6.《中國人本》作品423號黃小兵 1989年夏北京在胡同裡邊走邊轉呼啦圈的女孩。 作者黃小兵的身體有些殘疾,說話不太俐落,但他的紀實圖片拍得特好,感情特別純真。尤其是這張玩兒呼啦圈的女孩兒的照片,曾感動了許多人。1988年,在北京參加《北京國際攝影周》期間,我們成為好朋友。那時,他在北京市房管局做工人。此後的十幾年,我們沒有再見過面。但有兩次為組稿的事,我曾經和他通過電話。知道他後來被《中國日報》攝影部主任王文瀾調去做暗房工作。 2003年,為策展《中國人本》影展,我又與他通過電話取得了聯繫,並選了他的照片。2004年6月,《中國人本》影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影展開幕那天,我約黃小兵在門口見。那天早上,我正在忙著招呼參展的攝影家和我的知青同學,只聽背後有人小聲叫我。我回頭見一個蹲在花池邊的頭髮花白的老人正起身迎過來。要不是他自我介紹,我真不敢相信他就是黃小兵。他已經下崗了,這些年也沒有再拍照了。 我始終認為,就像盲人的聽力特別好一樣,黃小兵雖身有殘疾,但他是紀實攝影的天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