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哥哥不是吹牛皮 > |
七十四 |
|
《再見三峽》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從青藏高原奔流南下,在四川省境內轉而向東,彙集了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大河之水,衝破夔門雄關,切斷巫山山脈,在川鄂邊陲造成長達193公里的天險——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地勢險要,歷史上曾在此發生過許多次著名的戰爭。其中三國時代的吳蜀兩國夷陵之戰(西元228年)更是悲壯慘烈,特別是那「火燒連營」和「白帝托孤」的故事,在中國可說是家喻戶曉。 長江三峽「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使過往的墨客騷人觸景生情,留下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中國第一個載入史冊的偉大詩人——屈原,家鄉就在峽區內的秭歸縣;他的學生宋玉的名篇——《高唐賦》和《神女賦》,寫的便是巫山神女的故事;「詩仙」李白的《朝發白帝城》被譽為中國第一快詩;「詩聖」杜甫在三峽地區也留下數百首詩,占其一生詩作的三分之一。在三峽地區留詩的還有白居易、劉禹錫、王安石、范成大、蘇東坡、陸遊……由於三峽是產生許多好詩的地方,所以被人們稱作「詩廊」。 至於三峽的「來歷」,傳說是4000多年前,治水英雄大禹在巫山神女的幫助下,為導洪入海,劈開巫山而成的。如今為開發水利資源,這裡將要建成三峽大壩,堵洪蓄水。三峽的容顏將改,三峽「庫區」亦將移民百萬…… 1991年夏,關於修建長江三峽大壩的利弊得失還在中央高層中議論,香港的大眾傳媒也把有關的言論炒得沸沸揚揚。我在作出差湖北的採訪計畫時,也作了順便採訪三峽的計畫。我認為這大壩無論是建,還是不建,長江三峽都將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我在1991年10月底採訪完湖北後,趁著大壩還未開始動工,坐言起行立即奔赴三峽,逆水行舟,從宜昌到秭歸、巴東、巫山,最後到奉節,在193公里長的峽區一個縣一個縣地走;然後去萬縣趕乘豪華遊輪「揚子江樂園號」,再順流直下……一定要抓緊時間把長江三峽看個夠。 我在193公里的峽區採訪了20天,或乘車,或乘船,儘量沿著大三峽岸邊採訪拍攝。當時攝影師們愛去的小三峽我不再去了。而且,我是以拍攝採訪民生和民風為主,而此前的攝影師是以拍攝風光為主的。我希望用我的照片,把人們帶進古代詩仙和詩聖們的視角裡去,望最後一眼。 ※西陵峽 西陵峽本來是以「險」著稱的,但後來江中的險灘和礁石已在整治河道時被炸平了。葛洲壩建成以後,峽中水位提升,就更無「險」可言了。如今乘船過峽,人們不必提心吊膽地低頭看急流險灘,於是便從容抬頭看峽。這裡峽岸陡峭、江水洶湧。沖出南津關後,確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壯闊氣勢,難怪有人說:「西陵天下壯」。 我在宜昌縣旅遊局租了一部車子,沿西陵峽北岸的盤山公路,前往準備興建三峽大壩上的壩址——三鬥坪。坐在車子裡,我們一路上居高臨下地觀賞西陵峽風光,但覺與在江裡乘船時所見大不相同。有時,公路的右邊是直指青天的峭壁,左邊是直插到峽底的萬丈懸崖;有時路邊又有緩坡和臺地,甚至出現村民和田地。木梓樹葉紅得很鮮豔,白楊樹葉黃了,被風吹得嘩嘩響。太陽照得人暖洋洋的。 我沿著崖上的小路來到一座村莊,在村邊地頭有一家三口人在種菜,菜地的邊沿就是百丈深淵。回頭看看他們家的房子,背靠天柱峰坐北向南,開門就可見到長江滾滾向東南流去。我贊他家風水好,主人家說,他家從祖上開始,世世代代就在這裡居住。 汽車下山後在蓮沱過渡,從黃陵廟上行10餘公里,忽見到處是柑橘樹林,村民們都在忙著採摘新果。有許多大貨車停在路邊收購柑橘,據說有的還是來自河南省和河北省呢。這裡便是三峽大壩壩址——三鬥坪了。 我們沿著鄉民所指的方向登上一座柑橘山,一眼望過去,但見江中那一座中堡島,島上種著田;而江兩岸的山勢平緩。據說,三峽大壩壩址選在這裡,除了因為這裡地基穩固之外,也因為這裡地勢開闊,便於施工。 回到宜昌市的第二天下午,我乘「屈原一號」船去秭歸縣。我從五等艙跨過滿地的行李貨物,擠上駕駛樓,請求船長讓我進去看風景拍照。老船長叫向啟良,他看到我帶來的《中國旅遊》畫報上有縴夫的照片,立刻興奮起來。原來他年青的時候就是縴夫,穿布筋兒鞋、打赤膊,拉那四五丈長的纖繩……年輕的船員們圍攏來看畫報,老船長感慨地說:「現在你們年輕人都不知道在長江上拉纖是什麼樣子了……」 船駛進西陵峽,老船長不斷指著岸邊告訴我說,那是他從前拉纖走過的纖道。他說,有時拉纖經過斷崖,年輕力壯的縴夫就要游過對岸,擇路前行。以前,江上的船都是載重量由30噸到200噸不等的「木舶子」船,每只船10~70個縴夫拉纖。走在最前面的3個人必須是最有經驗的縴夫,叫做「拖頭子」。他們要不斷喊號子,每喊一句,其他縴夫就和一句,使得大家配合默契。當前面是亂石灘時,拖頭子就喊「石格浪各顧各呦……連水兒」,於是大家就各自在石上跳著前進;如果前面是平路,拖頭子就喊「大平大壩要和腳呀——連水兒」,於是大家就齊步向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