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哥哥不是吹牛皮 > |
五十九 |
|
大齡青年集體婚禮 我們這些回城的「老三屆」知青,曾是新中國第一代「祖國的花朵」,在80年代初,被稱作「失落的一代」。在國家落實知識份子政策的時候,以前被稱作「臭知識份子」的人們都重新安排了工作。我的知青同學自嘲地說:「咱們是沒知識的,應該叫『臭分子』。」可是我認為,就是這些「臭分子」們用另一種方式,間接促成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初期的三項重要的政策措施的出臺。第一項就是由於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的抗爭,促成了國家決定安置上千萬在「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回城的政策出臺;第二項就是,由於廣東的大批知青和邊民早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於是在與港澳交界的深圳和珠海一帶形成了「偷渡潮」。有感于此,習仲勳等在「文革」後重新主持工作的老一輩革命家向中央建議,經中央批准後,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了經濟特區;第三項是,大批知青回城以後面臨就業難的問題。尤其在廣州,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因為這裡在以前長期是「前線地區」,國家很少在這裡投資建大型的國營企業,就更難安置回城知青就業,政府就允許回城知青和落實政策回城的市民自謀職業,作小生意,於是中國的城市裡就有了「個體戶」。按以前的說法叫「小資產階級」。 高第街是廣州市中心的一條老街,它就在我家後邊。這條老街是最早向個體時裝攤販們開放的時裝街。最初,只是允許這條街上的回城知青在自家門口擺攤檔,賣的服裝也大多是從香港帶回來的便宜貨。我當時去採訪,見這些攤檔的主人大多是上年紀的人,偶爾見到一個年輕女孩,我剛要拍照她就躲起來了,還露出幾分羞怯,後來跟她慢慢聊熟了以後,她才告訴我:她是剛回城的知青,政府一時沒法安排工作,便允許她在家裡經營個體戶。當時在人們眼裡這個工作是很低下的,所以她在守攤檔的時候是躲在檔口下面的,見有顧客時她才站出來;如果見到熟人,她就趕快跑進家裡去,生怕同學見到了會笑話她。沒過幾年,高第街就越來越興旺了。到了80年代中後期,這裡已成為全國最有名的時裝批發市場,天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個體商販在這裡雲集,到處擺滿了大包小包,街上人來人往,從早到晚非常繁忙。它已算得上是廣州的一道全國知名的風景線了,是外地人必逛的地方。就像90年代北京的秀水街,香港的廟街和女人街一樣。 1998年12月19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的紀念日。《羊城晚報》的編輯顏長江幫我編了一組我在80年代拍的照片,在《羊城晚報》上登了一個整版,題目叫《眼神》。眼神確實是那個剛剛打開「南風窗」的時代特點。我90年代常去北方採訪,那邊的同行朋友對我說:「安哥你當年在廣州拍的那些關於個體戶、關於新時尚的新鮮事兒,等過了幾年,傳到我們這兒以後,就沒有你當年拍出的那種新鮮感了。」1999年初的一天,中央電視臺的《新中國》攝製組來到廣州採訪我。他們拿著登有我拍的《眼神》那組照片的《羊城晚報》,拉我一起去高第街找18年前拍過的那個含羞而膽怯的小販。高第街上聞訊來了一群長得很富態,手戴金戒指,脖子上戴著金項鍊的中年大姐。她們高興地傳看著報紙上的照片,七嘴八舌地議論,但誰也認不出那是誰了。她們都說,我當年拍的照片上的小販的年齡、樣貌和心態與她們當年很相像,那時剛回城找不到工作,就當了服裝小販。當時她們很怕見到同學,還擔心政策再變。 其實我的照片上那些人、環境、物件都是攝影的語言符號,它們在講述咱們當年的故事。所以,我1988年辦個人影展的時候,侯德健幫我起的主題詞就是:「我看你看他看我……」 當回城知青們的就業問題解決了以後,他們渴求知識,想學一門技術的問題又很突出了。於是,廣州市辦起了各種各樣的夜校。在這些中學校園裡,每天晚上都燈火通明。 再後來,老知青們又有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大齡青年」。因為他們都已經是三十出頭的人了,更因為,蹉跎歲月使其中的許多人還沒有「物件」,沒能成家,成了「老大難」問題。於是,廣州市共青團市委成立了「婚姻介紹所」。 1983年春天,廣州團市委組織了廣州「首屆大齡青年集體婚禮」,集體婚禮在廣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宮的禮堂舉行。那天晚上,禮堂裡張燈結綵,舞臺上掛著橫幅,市里的領導也來了,幾十對大齡新人排著隊走進場,圍坐成一圈。那時候,大家已經時興穿西裝了,有些新人顯得很拘謹。我拍了一些熱鬧場面以後,還拍到了一對大齡新人拘謹的表情。那滿臉滄桑的表情讓我很感動,但受那年頭的發稿「尺度」的限制,這張照片我只能自己留著,發稿的照片是集體婚禮的熱鬧場面。 3年以後,「中國現代攝影沙龍」的頭兒楊紹明來廣州為《十年一瞬間——1976—1986》影展組稿。他挑上我的作品當中就有這張《大齡婚禮》。後來《大眾攝影》雜誌在刊載南康寧寫的介紹這次影展的文章時,將我這張《大齡婚禮》照片套題刊登出來。北京的朋友告訴我,這張照片在那次影展上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共鳴,尤其是曾經當過知青的人們,看了這張照片以後,更加百味雜陳。聽說中國攝影家協會還把這張照片拿去全國婚禮大獎賽中展出。 那年夏天,《十年一瞬間——1976—1986》影展巡展到廣州,展場也在越秀公園的花廳。在開幕那天,香港著名攝影師簡慶福先生指著這些紀實攝影作品很讚賞地對我們說:「這些作品放的時間越長越有價值,而風光照片卻是越放越沒有價值。」我們問他:「為什麼呢?」他說:「這些照片時間一過就拍不到了;而那黃山千百萬年都立在那裡,後人還可以用更好的器材,更多的時間去等那更美的風霜雨雪……」那時候,全國的攝影界正掀起「黃山熱」,可沒過多久,日本著名攝影家久保田博二就雇了八個人挑著最高級的攝影器材去拍黃山了。後來他又租了波音707飛機在桂林和灕江上空盤旋,他腰上拴著繩子,端著相機,站在打開的機艙門口拍照。不久,他的這些照片刊登在攝影雜誌上,非常壯觀漂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