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智囊 | 上頁 下頁
卷八 經務(4)


  董博霄

  董博霄,磁州人,至正十六年建議於朝曰:寧一境不通舟楫,軍糧唯可陸運。瀕海之人,屢經寇亂,且宜曲加存撫,權令軍人運送。其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裡,三百六十人可行十裡,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負米四鬥,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五百回,計路二十八裡,輕行一十四裡,重行一十四裡,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可供二萬人——此百里一日運糧之數也。

  〔馮按〕

  夫長陵北征時,命侍郎師逵督餉。逵以道險車載,民疲糧乏,乃擇平坦之地,均其裡數,置站堡;每夫一人運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來,民不困而食足。亦法此意。

  劉本道

  先是漕運京糧,唯通州倉臨河近便。自通州抵京倉,陸運四十余裡,費殷而增耗不給;各處赴京操軍,久役用乏。本道慮二者之病,奏將通州倉糧於各月無事之時,令歇操軍旋運至京,每二十石給賞官銀一兩;而漕運之糧止於通州交納,就彼增置倉廒三百間,以便收貯,歲積羨余米五十余萬石,以廣京儲。上賜二品服以旌之。

  〔馮按〕

  本道常州江陰人,由掾吏受知于靖遠伯王驥,引置幕下,奏授刑部照磨;從征雲南,多用其策。正統中,從金尚書濂征閩賊,活脅從者萬餘,升戶部員外郎。景泰初,西北多事,民不聊生,本道請給價買牛二千頭,並易穀種與之。貴州邊倉糧侵盜事覺,輾轉坐連,推本道往治,不逾月,而積弊洞然。上嘉其廉能,賜五雲彩緞。天順初,進戶部右侍郎,總督京畿及通州-淮安糧儲。本道固以才進,而先輩引賢不拘資格,祖宗用人不偏科目,皆今日所當法也。

  蘇軾

  蘇軾知杭州時,歲適大旱,饑疫並作。軾請於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貴;複得賜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方春,即減價糶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杭州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及白居易複浚西湖,放水入運河,自河入田,取溉至千頃。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開治,故湖水足用。宋廢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積,為田一十五萬餘丈,而水無幾矣。運河失河水之利,則取給於江湖,潮渾濁多淤,河行闤闠中,三年一淘,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幾廢。軾始至,浚茅山、鹽橋二河,以茅山一河專受江潮,以鹽橋一河專受湖水。複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然後潮不入市,且以餘力複完六井,民稍獲其利矣。軾間至湖上,周視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將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裡,環湖往來,終日不達,若取葑田積於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吳人種麥,春輒芟除,不遺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種麥,收其利以備修湖,則湖當不復堙塞。」乃取救荒之餘,得錢糧以萬石數者,複請於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杭人名之「蘇公堤」。

  〔馮述評〕

  華亭宋彥雲:

  「西湖蓄水,專以資運河,湖濱多水田,春夏間苦旱,秋間又苦澇,莫若專設一司,精究水利,湖宜開廣浚深,諸山水溢則能受,諸田苦旱則能泄,閘司又俟淺深以啟閉,則運無阻滯,而三輔內膏腴可相望矣。」

  按:

  此宋人為都城漕計,其實今日亦宜行之,邇來西湖漸淤,有力者喜於占業,地方任事者,不可不慮其終也。

  張需

  張需長於治民,先佐鄖州,渠有淤者,廢水田數十年,守相繼者莫能疏。需甫至,守言及此,憚於動眾,需往看之,曰:「若得人若干,三日可畢。」守怪以為妄,需乃聚人得其數,各帶器物,分量尺數,爭效其力,三日遂畢。守大驚,以為神助。遷霸州守,見其民遊食者多,每裡置一簿列其戶,每戶各報男女大小口數,派其舍種粟麥桑棗,紡績之具、雞豚之數,遍曉示之。暇則下鄉,至其戶簿驗之,缺者罰之,於是民皆勤力,無敢偷惰,不二年,俱有恆產,生理日滋。

  李若谷 趙昌言

  安豐芍陂縣,叔敖所創。為南北渠,溉田萬頃,民因旱多侵耕其間,雨水溢則盜決之,遂失灌溉之利。李若谷知壽春,下令陂決不得起兵夫,獨調瀕陂之民使之完築,自是無盜決者。

  天雄軍豪家芻麥亙野,時因奸人穴官堤為弊。咸平中,趙昌言為守,廉知其事,未問,,一旦堤潰,吏告急,昌言命急取豪家所積,給用塞堤,自是奸息。

  〔馮述評〕

  近日東南漕務孔亟,每冬作壩開河,勞費無算,而丹陽一路尤甚。訪其由,則居人歲收夫腳盤剝之值,利於阻塞;當起壩時,先用賄存基,俟糧過後,輒於深夜填土,至冬水涸,不得不議疏通。若依李、趙二公之策,竭一年之勞費,深加開浚;曉示居民,後有壅淤,即責成彼處自行撈掘,庶常、鎮之間或可息肩乎?或言每歲開塞,不獨腳夫利之,即官吏亦利之,此又非愚所敢知也。

  楊一清

  西番故饒馬,而仰給中國茶飲療疾。祖制以蜀茶易番馬,久而寢弛,茶多闌出,為奸人利,而番馬不時至。楊文襄乃請重行太僕宛馬之官,而嚴私通禁,盡籠茶利於官,以報致諸番。番馬大集,而屯牧之政修。

  〔馮述評〕

  其撫陝西,則創城平虜、紅古二地,以為固原援。築垣瀕河,以捍靖虜。其討安化,則授張永策以誅逆瑾。出將入相,謀無不酬,當時目公為「智囊」,又比之姚崇,不虛也!

  張全義

  東都薦經寇亂,其民不滿百戶。張全義為河南尹,選麾下十八人材器可任者,人給一旗一榜,謂之「屯將」,使詣十八縣故墟落中,植旗張榜,招懷流散。勸之樹藝,蠲其租稅;唯殺人者死,餘俱笞杖而已。由是民歸如市。數年之後,漸復舊規。

  全義每見田疇美者,輒下馬與僚佐共觀之,召田主,勞以酒食。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賜以茶彩衣物。民間言:「張公不喜聲妓,獨見佳麥良蠶乃笑耳!」由是民竟耕蠶,遂成富庶。

  〔馮述評〕

  全義起於群盜,乃其為政,雖良吏不及。彼吏而盜者,不愧死耶!

  全義一笑而民勸,今則百怒而民不威,何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