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雲麓漫鈔 | 上頁 下頁 |
六七 |
|
襆頭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絹,向後裹發。晉宋曰幕後,周武帝遂裁出四腳,名曰襆頭,逐日就頭裹之,又名折上巾。唐馬周請以羅代絹,二腳系於上前,法武也;二腳垂於後,法文也。兩邊各為三折,法三才,又加巾子,制度不一。隋大業十年吏部尚書牛宏上疏曰:「裹頭者,內宜著巾子,以桐木為內,外黑漆。」 唐武德中,尚平頭小樣者,證聖二年則天臨朝,以絲葛為之,以賜百官,呼為武家樣。又有高頭巾子,亦呼為武家諸王樣巾子。景龍四年,內宴賜百官內樣巾子,高而後隆,目為英王樣巾子。 明皇開元十四年,賜臣下內樣巾子,圓其頭是也。又裴冕嘗自製巾子,謂之僕射巾。 自唐中葉已後,諸帝改制其垂二腳,或圓或闊,用絲弦為骨,稍翹翹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陳宏畫明皇裹頭坦腹仰臥吹玉笛圖,又鄭穀詩雲「玉階春冷未催班,暫拂塵衣就笏眠」,其便如此。唐末喪亂,自乾符後,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就其上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禦。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 偽孟蜀始以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至劉漢高祖始仕晉為並州衙校,裹襆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國初時,腳不甚長,巾子勢頗向前,今兩腳加長,而巾勢反仰向後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