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呻吟語 | 上頁 下頁
二十七


  羅百家者,多浩瀚之詞;工一家者,有獨詣之語。學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律涯;以鹵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蘊奧,豈不難哉?故學貴有擇。

  講學人不必另尋題目,只將四書六經發明得聖賢之道精盡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問。

  善學者如鬧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緊一步。

  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萬善俱足。若只作一種人,硜硜自守,沾沾自多,這便不長進。

  《大學》一部書,統於明德兩字;《中庸》一部書,統于修道兩字。

  學識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須是衝開,要一點礙不得。涵養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氣質。譬之燒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煙不止,須待灼透,要一點煙也不得。

  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投學問。

  心得之學,難與口耳者道;口耳之學,到心得者前,如權度之於輕重短長,一毫掩護不得。

  學者只能使心平氣和,便有幾分工夫。心乎氣和人遇事卻執持擔當,毅然不撓,便有幾分人品。

  學莫大於明分。進德要知是性分,修業要知是職分,所遇之窮通,要知是定分。

  一率作,則覺有意味,日濃日豔,雖難事,不至成功不休;一間斷,則漸覺疏離,日畏日怯,雖易事,再使繼續甚難。是以聖學在無息,聖心曰不已。一息一已,難接難起,此學者之大懼也。余平生德業無成,正坐此病。《詩》曰:「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吾黨日宜三複之。

  堯、舜、禹、湯、文、武全從「不自滿假」四字做出,至於孔子,平生謙退沖虛,引過自責,只看著世間有無窮之道理,自家有未盡之分量。聖人之心蓋如此。孟子自任太勇,自視太高,而孜孜向學,〔舀欠〕〔舀欠〕自歉之意,似不見有宋儒口中談論都是道理,身所持循亦不著世俗,豈不聖賢路上人哉?但人非堯、舜,誰無氣質?稍偏,造詣未至,識見未融,體驗未到,物欲未忘底過失,只是自家平生之所不足者,再不肯口中說出,以自勉自責,亦不肯向別人招認,以求相勸相規。所以自孟子以來,學問都似登壇說法,直下承當,終日說短道長,談天論性,看著自家便是聖人,更無分毫可增益處。只這見識,便與聖人作用已自不同,如何到得聖人地位?

  性躁急人,常令之理紛解結;性遲緩人,常令之逐獵追奔。

  推此類,則氣質之性無不漸反。

  恒言平穩二宇極可玩。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故君子居易。

  二分寒暑之中也,晝夜分停,多不過七、八日;二至寒暑之偏也,晝夜偏長,每每二十三日。始知中道難持,偏氣易勝,天且然也。故堯舜毅然曰允執,蓋以人事勝耳。

  裡面五分,外面只發得五分,多一厘不得;裡面十分,外面自發得十分,少一厘不得。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故曰不誠無物。

  休躡著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問。

  正門學脈切近精實,旁門學脈奇特玄遠;正門工夫戒慎恐懼,旁門工夫曠大逍遙;正門宗指漸次,旁門宗指徑頓;正門造詣俟其自然,旁門造詣矯揉造作。

  或問:「仁、義、禮、智發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曰,「聖人發出來便是天則,眾人發出來都落氣質,不免有太過不及之病。只如好生一念,豈非惻隱?至以面為犧牲,便非天則。」

  學問博識強記易,會通解悟難。會通到天地萬物[ 已難] ,解悟到幽明古今無間為尤難。

  強恕是最拙底學問,三近人皆可行,下此無工夫矣。

  王心齋每以樂為學,此等學問是不會苦的甜瓜。入門就學樂,其樂也,逍遙自在耳,不自深造真積、憂勤惕勵中得來。孔子之樂以忘憂,由於發憤忘食;顏子之不改其樂,由於博約克復。其樂也,優遊自得,無意于歡欣,而自不擾,無心于曠達,而自不悶。若覺有可樂,還是乍得心;著意學樂,便是助長心,幾何而不為倡狂自恣也乎?

  餘講學只主六字,曰天地萬物一體。或曰:「公亦另立門戶耶?」曰:「否。只是孔門一個仁字。」

  無慎獨工夫,不是真學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終日嘵嘵,只是口頭禪耳。

  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

  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蓮房以談學問曰:「山中人不識蓮,於藥鋪買得幹蓮肉,食之稱美。後入市買得久摘鮮蓮,食之更稱美也。」餘歎曰:「渠食池上新摘,美當何如?一摘出池,真味猶漓,若臥蓮舟挽碧筒就房而裂食之,美更何如?今之體認皆食幹蓮肉者也。又如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去瓤上粗皮,不則澀舌;再去薄皮內萌皮,不則欠細膩。如是而漬以蜜,煎以糖,始為盡美。今之工夫,皆囫圇吞胡桃者也。如此體認,始為精義入神;如此工夫,始為義精仁熟。」

  上達無一頓底。一事有一事之上達,如灑掃應對,食息起居,皆有精義入神處。一步有一步上達,到有恆處達君子,到君子處達聖人,到湯、武聖人達堯、舜。堯、舜自視亦有上達,自歎不如無懷葛天之世矣。

  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護短。聞一善言,不知不肯問;理有所疑,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己之不知也。孔文子不恥下問,今也恥上問;顏子以能問不能,今也以不能問能。若怕人笑,比德山捧臨濟喝法壇對眾如何承受?這般護短,到底成個人笑之人。一笑之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兒曹戒之。

  學問之道,便是正也,怕雜。不一則不真,不真則不精。入萬景之山,處處堪游,我原要到一處,只休亂了腳;入萬花之穀,朵朵堪觀,我原要折一枝,只休花了眼。

  日落趕城門,遲一腳便關了,何處止宿?故學貴及時。懸崖抱孤樹,松一手便脫了,何處落身?故學貴著力。故傷悲于老大,要追時除是再生;既失於將得,要仍前除是從頭。

  學問要訣只有八個字:「涵養德性,變化氣質。」守住這個,再莫問迷津問渡。

  點檢將來,無愧心,無悔言,無恥行,胸中何等快樂!只苦不能,所以君子有終身之憂。常見王心齋「學樂歌」,心頗疑之,樂是自然養盛所致,如何學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