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呻吟語 | 上頁 下頁
十五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於衣食,極重大,極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禮樂之用為急耳。自禮廢,而惰慢放肆之態慣習於身體矣;自樂亡,而乖戾忿恨之氣充滿於一腔矣。三代以降,無論典秩之本,聲氣之元,即儀文器數,夢寐不及;悠悠六合,貿貿百年,豈非靈於萬物,而萬物且能笑之?細思先儒「不可斯須去身」六字,可為流涕長太息矣。

  惟平脈無病,?七表、八裡、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無名,五常、百行、萬善皆偏名也。

  千載而下,最可恨者,樂之無傳。士大夫視為迂闊無用之物,而不知其有切於身心性命也。

  一、中、平、常、白、淡、無,謂之七無對。一不對萬;萬者,一之分也。太過不及對,中者,太過不及之君也。高下對,平者,高下之准也。吉凶、禍福、貧富、貴賤對,常者,不增不減之物也。青黃、碧紫、赤黑對,白者,青、黃、碧、紫、赤之質也。酸、咸、甘、苦、辛對,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有不與無對,無者,萬有之母也。

  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執兩端於問察,回之擇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擇善與格物同否?」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致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除了善,更無物。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

  「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明瞭善,欲不誠身不得。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不格物亦能致知否?」曰「有、佛、老、莊、列皆致知也,非不格物;而非吾之所謂物,」不致知亦能誠意否?曰:「有。尾生孝已皆誠意也,乃氣質之知,而非格物之知。」格物二字,在宇宙間乃鬼神訶護真靈至寶;要在個中人神解妙悟,不可與口耳家道也。

  學術要辯邪。既正矣,文要辨真偽。既真矣,又要辯念頭切不切,嚮往力不力。無以空言輒便許人也。

  百姓凍餒,謂之國窮;妻子困乏,謂之家窮,氣血虛弱,謂之身窮;學問空疏,謂之心窮。

  人問:「君是道學否?」曰:「我不是道學。」「是仙學否?」曰:「我不是仙學。」「是釋學否?」曰:「我不是釋學。」是老、莊、申、韓學否?「曰:」我不是老、莊、申、韓學。「」畢竟是誰家門戶?「

  曰:「我只是我。」

  與友人論天下無一物無禮樂,因指幾上香曰:「此香便是禮,香煙便是樂;坐在此便是禮,一笑便是樂。」

  心之好惡不可迷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好惡不可徇也。瞽者不辨芲素,聾者不辨宮商,鼽者不辨香臭,狂者不辨辛酸,逃難而追亡者不辨險夷遠近。然於我無損也,於道無損也,於事無損也。而有益於世,有益於我者,無窮。乃知五者之知覺,道之賊而心之殃也,天下之禍也。

  氣有三散:苦散,樂散,自然散。苦散、樂散可以複聚,自然散不復聚矣。

  悟有頓修,無頓立。志在堯,即一念之堯;一語近舜,即一言之舜;一行師孔,即一事之孔。而況悟乎?若成一個堯、舜、孔子,非真積力久、斃而後已不能。

  有人於此,其孫呼之曰祖,其祖呼之曰孫,其子呼之曰父,其父呼之曰子,其舅呼之曰甥,其甥呼之曰舅,其伯叔呼之曰侄,其侄呼之曰伯叔,其兄呼之曰弟,其弟呼之曰兄,其翁呼之曰婿,其婿呼之曰翁,畢竟是幾人?曰:「一人也。」呼之畢竟孰是?曰:「皆是也。」籲!「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無怪矣,道二乎哉!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棲也,是故道凝于寧靜。

  聖人制規矩不制方圓,謂規矩可為方圓,方圓不能為方圓耳。

  終身不照鏡,終身不認得自家。乍照鏡,猶疑我是別人,常磨常照,才認得本來面目。故君子不可以無友。

  輕重只在毫釐,長短只爭分寸。明者以少為多,昏者惜零棄頓。

  天地所以迴圈無端積成萬古者,只是四個字,曰「無息有漸」。聖學亦然,縱使生知之聖,敏則有之矣,離此四字不得。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聖學入門先要克己,歸宿只是無我。蓋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此便是舜、蹠關頭,死生歧路。

  心於淡裡見天真,嚼破後許多滋味;學問淵中尋理趣,湧出來無限波瀾。

  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總埋泉壤終須白,才露天機便不玄。

  橫吞八極水,細數九牛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