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拾遺記 | 上頁 下頁
晉時事(2)


  張華為九醞酒,以三薇漬曲糵,糵出西羌,曲出北胡。胡中有指星麥,四月火星出,麥熟而獲之。糵用水漬麥三夕而萌芽,平旦雞鳴而用之,俗人呼為「雞鳴麥」。以之釀酒,醇美,久含令人齒動。若大醉,不叫笑搖盪,令人肝腸消爛,俗人謂為「消腸酒」。或雲醇酒可為長宵之樂,兩說聲同而事異也。閭裡歌曰:「寧得醇酒消腸,不與日月齊光。」言耽此美酒,以悅一時,何用保守靈而取長久。

  至懷帝末,民間園圃皆生蒿棘,狐兔遊聚。至元熙元年,太史令高堂忠奏熒惑犯紫微,若不早避,當無洛陽。及詔內外四方及京邑諸宮觀林衛之內,及民間園囿,皆植紫薇,以為厭勝。至劉、石、姚、苻之末,此蒿棘不除自絕也。

  晉太康元年,白雲起于灞水,三日而滅。有司奏雲:「天下應太平。」帝問其故,曰:「昔舜時黃雲興於郊野,夏代白雲蔽於都邑,殷代玄雲覆于林藪,斯皆應世之休征,殊鄉絕域應有貢其方物也。」果有羽山之民獻火浣布萬匹。其國人稱:「羽山之上,有文石,生火,煙色以隨四時而見,名為『淨火』。有不潔之衣,投於火石之上,雖滯污漬涅,皆如新浣。」

  當虞舜時,其國獻黃布;漢末獻赤布,梁冀制為衣,謂之「丹衣」。史家雲:「單衣今縫掖也。」字異聲同,未知孰是。

  錄曰:帝王之興,葉休祥之應,天無隱祥,地無蓄寶,是以因神物以表運,見星雲以觀德。按《周官》有馮相氏,以觀祥錄之數。晉以金德,故白雲起于灞水。《山海經》及《異物志》雲:「燃洲之獸,生於火中,以毛織為布,雖有垢膩,投火則潔淨也。」兩說不同,故偕錄焉。

  因墀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緡,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凱撒,自臍以下,兩足孤立。

  至暮,頭還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落玄洲之上,化為五足獸,則一指為一足也。其人既失兩手,使傍人割裡肉以為兩臂,宛然如舊也。」因墀國在西域之北,送使者以鐵為車輪,十年方至晉。及還,輪皆絕銳,莫知其遠近也。

  太始元年,魏帝為陳留王之歲,有頻斯國人來朝,以五色玉為衣,如今之鎧。其使不食中國滋味,自齎金壺,壺中有漿,凝如脂,嘗一滴則壽千歲。其國有大楓木成林,高六七十裡,善算者以裡計之,雷電常出樹之半。其枝交蔭於上,蔽不見日月之光。其下平淨掃灑,雨霧不能入焉。

  樹東有大石室,可容萬人坐。壁上刻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皆龍身。亦有膏燭之處。緝石為床,床上有膝痕深三寸。床前有竹簡長尺二寸,書大篆之文,皆言開闢以來事,人莫能識。或言是伏羲畫卦之時有此書,或言是倉頡造書之處。

  傍有丹石井,非人之所鑿,下及漏泉,水常沸湧,諸仙欲飲之時,以長綆引汲也。其國人皆多力,不食五穀,日中無影,飲桂漿雲霧。羽毛為衣,發大如縷,堅韌如筋,伸之幾至一丈,置之自縮如蠡。續人發以為繩,汲丹井之水,久久方得升之水。水中有白蛙,兩翅,常來去井上,仙者食之。

  至周,王子晉臨井而窺,有青雀銜玉杓以授子晉,子晉取而食之,乃有雲起雪飛。子晉以衣袖揮雲,則雲雪自止。白蛙化為雙白鳩入雲,望之遂滅。皆頻斯國之所記,蓋其人年不可測也。使圖其國山川地勢瑰異之屬,以示張華。華雲:「此神異之國,難可驗信。」以車馬珍服送之出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