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
鑒賞類三8 |
|
◎葉鞠裳論碑之俗名 碑拓有輾轉傳訛而以俗名著於世者,葉鞠裳嘗論之曰:文人題品,土俗通稱,古跡流傳,等洞蕭之有諡;嘉名肇錫,益敝帚之可珍。有如碑之裂而存半截者多矣,惟唐興福寺殘碑,世皆稱為《半截碑》。碑之環而刻四面者多矣,惟《顏魯公家廟碑》,世皆稱為《四面碑》。《皇象天發神讖碑》,在晉時即折為三段,(見《丹陽記》《金陵續志》《新志》)世呼為之《三段碑》。或呼經幢為八楞碑。此類尚多,摭而錄之,可資談助。 《竹葉碑》 漢殘碑陰也。牛空山《金石圖》雲:「曲阜顏樂清懋倫得之,藏其家,碑兩面隱隱有竹葉紋,或謂之《竹葉碑》雲。」《金石萃編》雲:「此碑陽今皆為竹葉文所掩,無一字可辨,陳以綱定為《魯國長官德政碑》,其論最核。」 《三絕碑》 漢隸字源受禪表,魏黃初年立,在潁昌府臨潁縣魏文帝廟。劉禹錫《嘉話》:「王朗文,梁鵠書,鐘繇鐫字,謂之三絕。」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金《博州廟學記》,(大定二十一年。)東昌人謂之《三絕碑》。三絕者,王去非文,王庭筠書,党懷英篆額也。」 《魚子碑》 隋《棲岩道場舍利塔碑》,石質斑駁,細點墳起,打本如顆顆丹砂,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雖精拓,不能泯其跡,世謂之《魚子碑》。 《鴛鴦碑》 顧亭林《金石文字記》:「泰山之東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觀,土人稱為老君堂。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許,上施石蓋,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層,每層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時建醮造象之記。」《金石萃編》雲:「此碑今俗稱《鴛鴦碑》,二石合為一,兩面兩側,共刻三十二段。」 《碧落碑》 汪由敦《松泉文集·董逌廣川書跋》雲:「段成式謂碑有碧落字,故名。李肇謂碑在碧落觀。然考之《國史補》,則肇正謂碑有碧落字耳。李漢又謂碑終於碧落字,董逌駁其非。今以篆文驗之,僅有『棲真碧落』一語,既非全文結束,亦非文中要語。考古人詩文字跡,舉一行首標目者有之,無以末字者。歐陽公《集古錄》謂龍興宮有碧落尊象,篆文刻其背。宋潛溪亦雲韓王元嘉子訓等為其妣房氏造碧落天尊于龍興宮。考其記,知為碧落觀。今以篆文驗之,但雲立大道天尊建侍真象,無所謂碧落天尊,疑廣川所雲碑在碧落觀,而龍興舊為碧落者,為得其實,此碧落之所由名也。」 《潛研堂金石跋尾》雲:「右李訓等造《大道天尊象記》,世所稱《碧落碑》也。篆書奇古,有鄭承規釋文。」餘按此碑當如《潛研》所題李訓等《大道天尊象記》為正,而《碧落碑》,其後起之名也。 《追魂碑》 《處州府志》:「松陽葉法善以道術遭遇玄宗。時李邕為處州刺史,以詞翰名世。法善求邕與其祖有道先生國重作碑文,成,請並書,弗許。一夕,夢法善請曰:『向辱雄文,光賁泉壤,敢再求書。』邕喜而為書,未竟,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法善刻畢,持墨本往謝,邕曰:『始以為夢,乃真邪?』」世傳此碑為《追魂碑》。《金石萃編·書譜》引《法帖神品目》雲:「《追魂碑》,李邕書,在松陽永寧觀。」 《透影碑》 《中州金石記》:「重修古定晉禪院《千佛邑碑》,天成四年九月,釋道清撰,俗名《透影碑》。」 《風動碑》 《隱綠軒題識》:「鎮州察院前庭有風動古碑,乃李寶臣功德頌,永泰間立,王士則書。」 《雷合碑》 《寰宇訪碑錄》:「茅山《乾元觀碑》,陳黼撰,蔡仍行書,政和五年,俗呼為《雷合碑》。」 《無字碑》 《金石萃編》:「乾陵,唐高宗陵也,在乾州東,至太宗昭陵六十裡,有于闐國所進《無字碑》,高三十餘尺,螭首龜趺,巋然,表裡無一字。今題名有十三段,崇寧、政和、宣和年者九,金正大元年一,興定五年二,丁亥清明日一。」 《泰陰碑》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登泰山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宋大中祥符元年上石,在泰安府城南門外,北向。明巡按吳從憲篆刻其陰曰《泰陰碑》,俗謂之《陰字碑》。」王蘭泉曰:「北向屬泰山之陰,故題泰陰碑三字,以訛傳訛,遂謂之陰字碑矣。」 《囤碑》 《雲麓漫鈔》:「吳禪《國山碑》,土人目為《囤碑》,以其石圓八出如米廩雲。」吳騫《國山碑考》雲:「碑形微圜而橢。」又雲:「碑首上銳而微窪,石色紺碧。」 按右所錄碑名,循名核實,各以義起,未為虛附。若夫流俗滋訛,方言虛造,郢書燕說,非可理測。訪碑者若非親見其文字,僅憑耳食,未有不徑庭者。如關中大中二年經幢,於惟則所造,王鉉書,土人通呼為顏石柱,問以於惟則經幢,不知也,問以王鉉,愈不知也。餘來隴阪,關外僚吏皆言敦煌學宮有《索靖碑》,及拓而釋之,一面為《索公碑》,一面為《楊公碑》,是唐中葉後刻。索公,特靖之後人耳。買王得羊,固自可喜,然問以楊、索二公碑,不知也。 李翕《西狹頌》在成縣,此碑後為《五瑞圖》,內有「甘露黃龍」字,官斯土者,書帕饋遺,即題為《黃龍碑》。若問以《西狹頌》、《五瑞圖》,亦不知也。諸如此類,非沿其土俗所呼之名以求之,不可得,《公羊》所謂名從主人也。 ◎葉鞠裳論各省石刻 各省石刻有多寡,限於地也。葉鞠裳嘗論之曰:「關中為漢、唐舊都,古碑淵藪,其次則直隸、河南、山東、山西。觀畢阮諸家所錄,望洋興嘆。又其次則隴、蜀。吾吳《皇家碑》已亡,初平校官一刻巍然,為江以南靈光。孫吳、蕭梁,斐然繼作。浙有《三老諱日記》,楚有《九真太守碑》。 滇疆僻在南荒,而二爨碑一晉、一宋,可傲中原所稀有,足為雞足增輝。此外閩、粵諸省,隋以前無片石。貴州至明始建行省,漢《盧豐碑》之外,不獨無隋、唐名跡,即宋、元兩朝,亦無一字可著錄,此則限於地也。紅 晚出,鄒叔績雖釋為殷高宗伐鬼方之碑,荒遠無征,難為典要。」 ◎葉鞠裳論求碑拓宜因地 求碑而拓之,宜因地也。葉鞠裳嘗論之曰:「鄭漁仲求書之道有八。其三,因地也,因人也,因代也,皆可通於求碑。而碑之宜因地而求,比書尤切。經史雕本,孳乳不窮,不得於彼,或得於此。苟非麻沙下劣之本,即可插架。若碑,則原石祇此一刻,祇在一地,不到廬山,何從見其真面,此地之宜知一也。 私家棗梨,異於官本,千里雖遙,舟車可致,宦遊所到,或如廉石之載歸,坊肆所雕,或以兼金而轉鬻,昔在燕齊,安知今日不在吳越。若碑,則高或尋丈,重亦千鈞,非如大壑之舟,可負而趨,此地之宜知二也。 古今雕本,或在國學,或在郡庠,或在公庫,或在家塾,通都大邑,搜訪易周,估舶書林,咄嗟可辦。若古碑,則往往出於窮鄉僻壤,梵剎幽宮,甚至高岸深谷,屐齒不到,非有土人導引,莫施氈蠟,此地之宜知三也。古人著錄,郡邑之外,每多略而不祥。《平津訪碑錄》,亦第有某省某縣,好古者往往迷於物色。余所見,惟林侗《昭陵石跡考》,詳著第幾列第幾區村落方向。碑估李雲從每拓一碑,必於紙背書在某村某寺或某塚,距某縣城若 乾裡,可謂有心人也已。若依此著錄,後人按籍而稽,何至迷其處所耶。」 ◎葉鞠裳論護惜古碑 碑不護惜,即易殘毀。葉鞠裳嘗論之曰: 「孫莘老守湖州,建墨妙亭,以藏古刻,如漢之《三費碑》,皆在焉,今其石泰半亡矣。烏程張秋水輯《墨妙亭碑考》,分別存佚,采摭甚詳。關中有宋趙抃《重置饒益寺石刻記》,文雲:「自唐、宋以來,名臣賢士,往還稅駕,或題名於壁,或留詩於碑。遭兵火,焚毀殆盡。暇日,命僮僕搜抉于荊榛瓦礫之間,皆斷折訛缺,讀之令人悲惋。即其稍完者,萃而置於藏春軒壁。』 蜀綿州有宋淳熙十二年《集古堂記》,其文雲:『舉近郊石刻,列植秦、漢、隋、唐,其碑凡十,壁立森拱。然其所謂《蔣公琰碑》及《孫德碣》,已淪於灌莽矣。』此兩公者,皆師莘老之用心,護惜古人之意,可師可敬。西安府學碑林及洛陽之存古閣,其裒集古刻之法並同,或久埋於敲火礪角之餘,或新出夫隧道重泉之底,庋藏於此,以蔽風日,孑遺賴以不亡,法至良也。 碑林創始,不知何年,後人不加修葺,蕪穢不治,幾難廁足。畢秋帆尚書撫陝,始繕完堂廡,周圍繚以欄楯,又為門以司啟閉。光緒壬寅四月,餘被命度隴,道出西安,駐節往遊,徘徊不忍去。嘉祥紫雲山武梁祠堂漢刻,亦賴孫伯淵之力,得庇一廛。好古之士,宜知所取法焉。」 ◎葉鞠裳論殘碑位置 碑有殘缺不完而待補緝者,葉鞠裳嘗論之曰: 「古碑中裂,或碎為三四片,以大鐵絙束之,或龕置壁中,尚不至漫無收拾。《化度》原石已亡,覃溪以翦雜殘宋,拓三四本,鉤心鬥角,繪為《范氏書樓殘石圖》,竟得宋時原第,可謂良工心苦。余曾得呂大防《長安志圖》殘石,石蒼舒書,僅存七片,首尾殘缺,潛心鉤索,迄未得其原次,乃知古人精詣為不可及。 西安藩廨灶下出殘石十六片,大者如硯,小者如拳,紫鳳天吳,顛倒短褐,皆分書,有熙寧年號,雖知為宋刻,無從屬讀。余竭十餘日心目之力,尺接寸附,亦竟得原碑位置,始知為宋吳中複重建燕佳亭詩,前有『熙寧七年』字,後有『仲夏十五日男立禮』字,裝為一幅,首尾祇缺十餘字,此可為補緝殘碑之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