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
工藝類7 |
|
◎畫繡 畫繡,即繡件,言繡之如畫,俗所稱為顧繡者是也。蓋始於上海露香園顧會海之妾名蘭玉者,設帳授徒,所繡人物,氣運生動,字亦有法,世人目為顧繡,自是而蘇滬之繡件皆稱曰顧繡矣。 同、光間,首推京繡,有五彩、平金、拉索、打子之別。五彩尤精,一切花卉、山水、禽獸、魚蟲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西人亦極贊之。至拉索、打子各繡法,以重迭法鋪繡之,其花卉之枝葉皆有生氣。至宣統朝,而湘繡盛稱于時,書畫皆有,則駕蘇繡、京繡之上,蓋預延名人作畫而後始加繡也。 ◎餘韞珠工仿宋繡 王文簡公士禎官揚州司李時,有餘氏女字韞珠者,年甫笄,工仿宋繡,繡仙佛人物,曲盡其妙,不啻針神。曾為文簡繡神女、洛神、浣沙諸圖,又為文簡之兄西樵作菩提像,皆極工,鄒程村、彭羨門皆有詞詠之,載《倚聲集》。 ◎楊雲和沈宮音刺繡 楊卯君,字雲和,沈君善之側室也。工繡佛,名流多為題詠之。君善輯《針史》行世。其女關關,字宮音,尤能出新意,所繡山水人物,無不精絕。嘗墨繡顧茂倫《濯足圖》,尤悔庵題《漁家傲》一闋,有「深園玉人閑譜繡,粉香妙寫溪山友。宛轉彩絲盤,素手林下秀,小名獨佔《毛詩》首」等句。 ◎綾錦織西湖十景圖 杭州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郎仁寶雲:「起于褚河南九世孫載,善織作綾錦,褚家塘通聖士神是也。其中一二供尚衣之匠,花樣有為西湖十景全圖者,秀水朱稼翁稻孫《武林恭紀》詩雲:『十樣西湖景,曾看上畫衣,新圖行殿好,試織九張機。』」 ◎林青青潛意針黹 溧水林夢環妻胡氏,名青青,工書法,善丹青,適夢環後,潛意針黹。夢環故好事,悉搜坊間畫本以資之。自是獨探玄奧,得古人不傳之秘,取單絲上下尺幅間,精不可辨,夢環嘗曰:「卿之此技,眉娘尺綃《法華經》七卷,不是過也。」然不肯作,作則尺幅費時經年,三十以後,自雲目力不濟,已屏繡譜,其生平所成,八九幅耳。端忠湣公方督兩江,得其歸雁圖,亟賞之,賚以入官。孝欽後命忠湣獎之,而青青已先一載死矣。 ◎婦孺刻書板 湖南永州人民,類以剞劂為業,婦孺且有從事者。牧牛郊野,輒手握鉛槧,倚樹根鐫之。廣東順德縣之手民,率系十餘歲稚女,價廉工速,而魯魚亥豕之譌誤,則尤甚於湖南。 ◎朱圭劉源刻板 蘇州專諸巷有刻版者曰朱圭,字上如,雕刻書畫,精細工致,以河南畫家劉源所繪淩煙閣功臣像影而雕刻之,尤為絕倫。又南陵詩人金史,字古良,擇兩漢至宋之名人各圖形像,題以樂府,名曰《無雙譜》,亦如雕刻。繼而選入養心殿供事,大內字畫,俱出其手,後以效力久,授鴻臚寺敘班。 ◎王文簡請修經史刻版 王文簡公在官日,有《請修經史刻版疏》,略謂: 「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注疏》、《二十史》刻版。今南監版存否完缺,久不可知,惟國學版庋置禦書樓。此版一修于前朝萬曆二十三年,再修於崇禎十二年,自本朝定鼎,迄今四十餘載,漫漶殘缺,殆不可讀,所宜及時修補,庶幾事省功倍。至於南監經史舊版,並請敕下江南督撫查明,如未經散佚,即由該省學臣收貯儒學尊經閣中,儲為副本。」 ◎活字印書法 活字印書法,西人謂之Movable Type,其法傳自中土。近日盛行鉛字,制模澆字之法悉用機器,迥非向時恃一手一足之力者可與之爭勝矣。然由源及委,則舊法固不可不知也。宋慶歷時,有布衣畢升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昜,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也。 乾隆時,侍郎金簡奏請仿宋人活字板,以棗木板鐫字,高宗以活字板之名不雅。賜名曰聚珍板。 乾隆癸巳十月二十八日,金簡奏,謂:「 奉命管理《四庫全書》一應刊刻刷印裝演等事。今聞內外彙集遺書己及萬種,現奉旨擇其應行刊刻者,皆令鐫版通行,此誠皇上格外天恩加惠藝林之意也。但將來發刊,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時日,臣詳細思維,莫若刻棗木活字套版一分,刷印各種書籍。比較刊版,工料省簡懸殊。巨謹按禦定《佩文詩韻》,詳加選擇,除生僻字不常見於經傳者不收集外,計應刊刻者約六千數百餘字。此內虛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共需十萬餘字。又預備小注應刊之字亦照大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需五萬餘字,大小合計,不過十五萬餘字。 遇有發刻一切書籍,只須將槽版照底本一擺,即可刷印成卷,倘其間尚有不敷應用之字,預備木字二千個,隨時可以刊補。書頁行款大小式樣,照依常行書籍尺寸,刊作木槽版二十塊,臨時按底本將木字檢校明確,擺置木槽版內,先刷印一張,交與校刊翰林處詳校無誤,然後刷印。其棗木字大小共應用十五萬餘個,臣詳加核算,每百字需銀八錢,十五萬餘字約需銀一千二百餘兩。此外仍做木槽版,備添空木字,以及盛貯木字箱格等項,再用銀一二百兩已敷置辦,是此項需銀通計不過一千四百餘兩。 臣因以武英殿現存書籍核較,即如《史記》一部,計版二千六百七十五塊,按梨木小版例價銀每塊一錢,共該銀二百六十七兩五錢。計寫刻字一百一十八萬九千零,每寫刻百字,工價銀一錢,共用銀一千一百八十餘兩,是此書僅一部,已費工料銀一千四百五十餘兩。今刻棗木活字套版一分,通計亦不過用銀一千四百餘兩,而各種書籍皆可資用,即或刷印經久,字畫模糊,又須另刻一分,所用工價,亦不過此數,或尚有堪以揀存備用者,於刻工更可稍為節省。如此,則事不繁而工乃省,似屬一勞久便。 至擺字必須識字之人,但向來從無此項人役,即一時外雇,恐不得其人,且滋糜費。臣愚見,請添設供事六名,分領其事。所有刊刻木子字十五萬,按韻分貯木箱內,其木箱用十個,每個用抽屜八層,或十層,抽屜中各分小格數十個,盛貯木字。臨用時,以供事二人專管擺字,其餘供事四人分管平上去入四聲字。擺版供事按書應需某字,向管韻供事喝取,管韻供事辨聲應給,如此檢查,便易安擺迅速。查武英殿現有臣等奏添書吏二名,改為供事,止須再添供事四名,閑常皆令在檔案房書寫檔案,遇擺字時,即令應役,如果勤慎,五年之後,歸併英殿修書處供事,一體辦理,如此,擺字之人既不必外雇,而於辦理活字版更為有益。臣因刊刻遺書工料浩繁起見,不揣冒昧,謹照禦制命校《永樂大典》刊刻成棗木活字套版共四塊,並刷印紅黑格紙樣式各五十張,恭呈御覽。」 奉旨:「甚好,照此辦理,欽此。」 乾隆甲午五月十二日,金簡謹奏: 「前經奏請將《四庫全書》內應刊各書改為活版,擺刷通行。擬刻大小木字十五萬個,每百個約計工料銀八錢,並成做槽版及盛貯木字箱格等項,約需銀一千四百餘兩,嗣又添備十萬餘字,約需銀八百餘兩。督同原任翰林祥慶、筆帖式福昌敬謹辦理,今已刊刻完竣。 細加查核,成做棗木字每百個銀二錢二分,刻工每百個銀四錢五分,寫宋字每百個工銀二分,共合銀六錢九分,計刻得大小木字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實用銀一千七百四十九兩一錢五分。備用棗木字一萬個,計銀二十二兩。擺字楠木槽版八十塊,各長九寸五分,寬七寸五分,厚一寸五分,每塊各隨長短,夾條一分,工料銀一兩二錢,計銀九十六兩。每塊四角包釘銅片,工料銀一錢五分,計銀十二兩。 板箱十五個,每個工料銀一兩二錢,計銀十八兩,檢字歸類用松木盤八十個,長一尺八寸,中安格條,每個工料銀三錢五分,計銀二十八兩。套版格子二十四塊,各長一尺,寬八寸,厚一寸,每個工料銀三錢,計銀七兩二錢。成做收貯木字大櫃十二座,各高七尺二寸,寬五尺一寸,進深二尺二寸,每座各安抽屜二百個,實用工料銀三十兩,計銀三百六十兩。 抽屜二千四百個,成釘銅眼錢曲須圈子二千四百副,每副銀一分五厘,計銀三十六兩。木板凳十二條,各長五尺,寬一尺,高一尺五寸,每條工料銀九錢五分,計銀十一兩。四項通共實用銀二千三百三十九兩七錢五分。查原奏請領過銀二千二百兩,尚不敷銀一百三十九兩七錢五分,請仍向廣儲司支領給發。將來《四庫全書》處交到各書按次排印完竣後,請將此項木字槽板等件移交武英殿收貯,遇有應刊通行書籍,即用聚珍版排印通行。」 ◎武英殿刻書 武英殿刻書,未能確定其開始之時,禦定《全唐詩》及《歷代詩餘》皆刊於康熙丙戌、丁亥,而何義門在康熙癸亥已拜兼武英殿纂修之命,則其事當不始於乾隆。乾隆朝,在武英殿開雕書籍見諸諭旨者,戊午,雕《十三經注疏》;己未,《明史》雕成,續雕《二十一史》,丁卯上之,凡裝六十五函;乙丑,雕《明紀綱目》;丙寅,雕《國語解》:丁卯,雕《三通》;癸卯,雕《相台五經》。 蓋列聖萬幾之暇,博覽經史,爰命儒臣選擇簡編,親為裁定,頒行儒官,以為士子模範。當時欽定、禦制書名,凡經類二十六部,史類六十五部,子類三十六部,集類二十部,凡一百四十七部,大半鏤版於內府。(中如《西清續鑒》《甯壽宮鑒》藏稿未刊,《天祿琳琅》刊於湖南書局,《全唐文》刊于揚州,其餘不能悉知也。)歷代朝廷刻書之多,未有若是者也。古香齋袖珍本十種,當亦于武英殿雕造。 殿版精妙邁前代,版片悉紅棗木,皆貯殿旁空屋,厚寸許,無裂痕。光緒初,張文襄公之洞官翰林時,將集資奏請印刷,或謂之曰:「是物久不完矣,一旦發覺,凡曆充殿差者,皆獲咎,是將興大獄也,烏乎可?」乃止。實錄館與之相近,館中供事即就殿旁余屋以居,冬日則劈板以圍爐。又有竊板而去其字,以售於廠肆者。 ◎官署學校刻書 本朝二百六十八年中,官署學校,刻書甚盛,淮南、杭州所刻尤多。書院本以江陰南菁書院所刻為多,廣州粵雅堂書版,後皆併入書局。 咸豊辛酉八月,曾文正克復安慶,部署粗定,命莫子偲大令採訪遺書。既複江寧,開書局於冶城山,此江南官書局之俶落也。且自同治己巳,江甯、蘇州、杭州、武昌同時設局後,淮南、南昌、長沙、福州、廣州、濟南、成都繼起,所刻四部書亦不少矣。 ◎湖北刻書 同、光以來,刻書籍者爭挾稿以寄鄂,謂其槧精而值廉也。然鄂之手民,初亦甚劣,宜都楊惺吾大令守敬多方指教刊本,久之,且能影摹宋、元板矣。於是四方精刊之本咸集于武昌,惺吾各印其首葉留以為譜。 ◎套板印書 朱墨本,俗稱套板,以印墨一套,印朱又一套也。廣東人仿印最夥,亦最精。有五色者,武英殿本《古文淵鑒》亦五色。考其原起,則實明萬歷時烏程閔齊伋所創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