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戰事類二1


  ◎張忠武剿粵寇

  高要張忠武公國梁既投誠於官軍,賞千總銜,從剿粵寇。嘗奉湘撫檄,以二百人破寇數萬于新寧州。咸豐壬子三月,破寇於道州蛇皮嶺,克永安州,追寇至長沙南路新開鋪。寇竄湖北,複追剿至武昌,破洪山寺壘。

  張之立功自保桂林始,後逐寇楚南北,直抵江甯,與向榮相倚如左右手。寇聚太平,向問諸將孰敢往取賊巢,無應者。張慨然上馬行,所部五百人從之。寇大驚,棄城走。張徐按轡入,市不改肆,歸報往返,僅七日也。軍中唱凱歌曰:「張國梁走馬取太平,前後奏捷。」旋率師渡江取浦口及江浦縣城,往返亦不及二旬。

  丙辰五月,九華山之師潰,他帥死,諸將擁兵觀望,大勢幾不支。於是向奏請以張總統南北諸軍。旬日間,招集流亡,立解金壇之圍。朝廷嘉之,始拜欽差幫辦軍務之命。嗣此乘勝克複句容、鎮江,進搗秣陵關,馳往江北,複揚州、儀征。又渡江圍江寧,城外寇營築長濠以困之。經畫數年,破寇形勢已在掌握,而九洑洲正當寇沖,亦為官軍所據矣。

  ◎僧格林沁與英法人戰于大沽

  咸豐丁巳冬十一月,英人、法人據廣州,執總督葉名琛。其注意在改約章,索償款,增商埠,自謂據城為質,必可如其所請也。總督黃宗漢退駐惠州,既不激勵兵練,籌克會城,又不與英使會議立約退師事。英使額爾金久不得我要領,乃糾法、美二國,駛兵船北上。

  戊午夏四月,驟至大沽海口,大沽綠營兵見敵船,即驚潰。英、法兵踞南北岸炮臺,直隸總督譚廷襄、提督張殿元等皆以疏防獲罪。敵兵以大小輪船七,暨舢板船駛入內河,直薄天津。

  額爾金等照會內閣,謂此來非用兵,蓋欲修好,請面見天子,訴其事。文宗特遣侍郎銜耆英諭止之,不聽。遂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以欽差大臣視師通州,遣大學士桂良、尚書花沙納往議和約。英人多索償款及商埠,許之恐傷國體,拒之慮挑強敵,乃以兩江總督何桂清兼通商大臣,特派杜良、花沙納馳赴上海,會同桂清先與英人商定稅則,再議約章。六月,英、法、美三國兵船退。

  秋七月,僧移軍海口,築大沽北塘營炮臺,購巨炮,分佈要害。檄州縣伐大木,輸之海堧,植叢樁水底,以禦汽船。奏請調吉林、黑龍江、察哈爾及蒙古兩盟馬隊,前後赴軍者可五千騎。己未春三月朔,怡親王載垣赴天津,察勘海防。桂良等在上海與額爾金商定稅則,額遣其弟卜魯士率兵船北駛,聲言將入京換約,桂良等告以大沽設防,當進自北塘。夏五月庚寅,卜魯士至攔江沙外。壬辰,遣其兵船闖入大沽海口,先覘形勢,僧故羸師以張之。癸巳,兵船十七艘駛進雞心灘,用炸炮摧斷鐵鍊。

  甲午,鼓輪直進,毀我防具,樹紅旗促戰。直隸總督恒福派員持天津道照會,告以桂已由上海馳還,請移駐北塘口外,靜候換約,否則暫令換約官數人,由北塘至天津。英人不受照會,開炮擊炮臺,分遣步隊登岸。僧督軍鏖戰,戒炮臺同時開炮,沈毀數船,擊殺登岸敵兵數百,生擒二人,英領隊官傷股而殞。兵輪入內河者皆中炮,不能駛,惟一艘遁至攔江沙外。

  當英兵開戰時,美使華若翰由北塘登岸,詣京師,呈遞國書,款以優禮,換約而返。華洋鉅賈知英人恥其敗挫,必興師報復,懼妨互市也,自議集捐白金二百萬兩輸償英餉,沮其再舉。於是英使、法使牒通商大臣何桂清,謂若事事遵戊午原約,即罷兵。

  杜清入告,得旨:「卜魯士輒率兵船,毀我海口防具,首先背約。損兵折將,實由自取,並非我國失信。所有戊午議和條款,概作罷論。若彼自知悔悟,必於前議條款內,擇道光年間曾有之事無礙大體者,通融辦理。令其有以回報本國,仍在上海定議,不得率行北來。倘再有兵船駛入攔江沙,必痛加攻剿,毋貽後悔。」是時廷議以獲勝之後,欲改前約,冀英、法二國或就範圍也。然猶申戒疆臣帥臣,不得見敵輒先開炮,致礙和局。又命留北塘一口,為便使議和地。

  北塘用帑百余萬金,僅成南北三炮臺。會有言宜縱寇登岸擊之者,僧心韙其說。旋奉旨撤北塘之備,退就大沽營城,移其巨炮,置大沽南北岸炮臺。營城距北塘陸路三十七裡,水路七十裡,議者謂禦寇不於藩垣而於堂奧,失計已甚。北塘紳士禦史陳鴻翊密疏爭於朝,不聽。翰林院編修郭嵩燾時在幕府,力爭之。僧狃於大沽之捷,謂:「彼以船來,不能多攜馬隊。俟其登岸,以勁騎蹙之,可必勝。洋兵伎倆,我所深知,何足懼哉!」嵩燾以議論不合,遂辭去。

  庚申夏,英將額爾金、法將噶羅率輪船船凡百艘入寇,複至大沽口,詗我設備,嚴懲前敗,不敢闌入。徐窺北塘之弛防也,六月丁醜,英、法馬步隊各挽炮車登岸,先據炮臺,官軍猶意其來換約,不之禦也。大吏派員持照會,請其使臣入都換約,不應。僧整軍以出,所部馬隊已調赴他軍,不滿五千,合京旗步隊幾萬人。英軍馬步可一萬,法軍八千。

  壬午,敵船由北塘進內港,我軍馳往扼之。適潮縮,船不能動,高懸白旗,示欲議和狀。我軍信之,不敢縱擊。比沛長,敵兵出不意,薄我師,我師被挫。敵兵由北而南,將逼大沽,抵新河,我軍禦之。敵兵先以七百人出戰,僧矙其寡也,麾勁騎馳之,敵兵退。乘勢蹴之,敵兵各執一槍,精利無前,數十步外,即不能近。俄而七百人為一字陣,每人相去數十步,陣長數裡,漸圍漸迫,我軍不能退。突圍欲出,敵兵發槍無不中,我軍紛紛由馬上顛隕。戊子,敗績於新河。收合馬隊,出者七人而已。退保唐兒沽,英、法軍張甚,出全隊攻軍糧城,又攻副都統德興阿之營於新河,皆陷之。敵船由北塘分向大沽,駕大炮擬我炮臺以扼我前,步騎踞新河以躡我後,大沽炮臺益危,炮穴外向,不能反擊。庚寅,我軍複退,敵兵進踞唐兒沽。

  辛卯,奉朱諭雲:「僧格林沁握手言別,倏逾半載。大沽兩岸正在危急,諒汝憂心如焚。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稍有挫失,須退守津郡。自北而南,迎頭截剿,萬不可寄身命於炮臺,以國家依賴之身,與醜夷拚命,太不值矣。南北岸炮臺,須擇大員代為防守。汝身為統帥,固難擅自離營,今有特旨,非汝畏葸,若不念大局,只了一身之計,殊負朕心。握管悽愴,諄諄特諭,汝其懍遵。」壬辰,特派侍郎文俊、武備院卿恒祺馳往北塘海口,伴送英、法二國使臣入都換約。

  秋七月癸巳朔,命大學士瑞麟、尚書伊勒東阿防通州。丁酉黎明,敵兵攻大沽北岸石縫炮臺,一開花彈猋入火藥庫,炮臺失陷,提督樂善死之,惟南炮臺尚存。僧念屢挫之後,精銳傷亡,南炮臺孤立難持久,適奉密旨退防後路,乃撤營城及南炮臺防兵,次於通州之張家灣,與瑞麟軍相依護。

  庚子,以疏防故奪三眼花翎、領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敵兵至天津,會和護屢不就,遂逼通州。八月戊辰,光祿寺卿勝保率偏師邀戰於八裡橋,勝保紅頂黃褂,騁而督戰,瑞麟軍宵潰。僧軍朝陽門外。

  己巳,文宗以秋獮巡幸熱河,敵兵縱火燔圓明園。甲申,僧軍亦潰。聞恭親王在長新店,與瑞麟等皆往從之。英、法按軍郭外,欲邀恭主和議。恭用恒祺居間排解,往復關說甚苦,浹兩旬,和約始定。九月壬寅,暨英人法人平。

  當是時,曾文正公國藩督師祁門,胡文忠公林翼駐軍太湖,進剿粵寇,相持甚急。聞變,合疏奏請于兩人中簡派一人,率精兵萬人入援。會和議成,不果行。英、法軍以海口封凍為虞,皆于初冬退去。

  ◎葉名琛剿粵寇

  道光己酉,新嘉坡陳正成設三合會支部於廈門,命名曰匕首會,入會者數千人。咸豐癸醜,閩省官吏以強奪豪富黃姓之財,匕首會首黃威庇之,率二千餘人起事。隊長多新嘉坡僑民,奪廈門附近二鎮,附者至八千。遂推據廈門,威乃自稱明軍指揮官,盛抗官軍,卒以糧餉藥彈不足,啟城議款。

  明軍去,官軍入城市劫掠,殺戮及童稚,刀鈍而不血,則縛數人投之河,英領事通牒勸止,亦無效。乃以兩軍艦泊香港,若將強制者。於是洋場及船埠四周俱免於禍,餘地則有一日斬殺至二千人以上者。

  匕首會陷廈門時,上海亦有三合會起事。時廣東、福建兩省人之在上海者十四萬人,多三合會員。廣東人劉麗川、福建人陳阿連等,群謀襲上海城。事未發,為地方官偵知,捕粵、閩頭目七八人。粵、閩人乃益怒,致書地方官詰責。地方官大駭愕,返而謝之。其月二十日,祭孔子廟,黎明,麗川、阿連等六百餘人潛匿北門外,待啟城,即突襲縣署,迫上海知縣袁某繳印。袁罵曰:「印為天子所賜,汝欲印者,先取吾頭!」麗川黨人大叱,斬之。

  眾因圍道署,城中鼎沸。官吏指揮守兵,放大炮,眾仍不退。脅蘇松太道吳健章繳印,吳解綬與之,麗川取其印,縛健章,奪道庫銀無算,城亦陷。時其黨悉以紅巾為號,因稱為紅頭賊。後數日,麗川、阿連等欲殺健章而未決,眾議大嘩。駐滬美總領事麥轄爾聞之,邀麗川,以吳付之,麗川不許。然有二洋人潛誘健章,自西門縋城逸,匿麥轄爾所。麗川大怒,將攻租界,租界防益嚴。鎮江官軍至上海,營跑馬場。

  時或嘲弄洋人而毆辱之,於是駐滬各領事請于江督何桂清,欲移跑馬場駐營。桂清猶豫未決,各領事又致書,令速移營,否則將以兵力奪取。時英、美軍艦之在上海者各一艘,合租界所有洋兵得三百餘人,戒嚴以待。桂清以為仇洋人,則洋人必惡我而助敵,轉而攻我,則滬城胡以複?遂自至租界謝罪於洋人。時官軍集上海者萬餘,借洋人之力以斷糧道,複向城中炮擊。麗川聞洋兵之助官軍也,率死黨百余人犯圍遁。

  道光庚戌,三合會蜂起兩廣各地,見洪秀全勝,氣益張。咸豐甲寅,舉廣東各州及廣西全省,皆叛亂。其年,陷廣東之肇慶、佛山、東莞各地。自此官軍與三合軍顯有別。而官軍之運餉羊城,轉藉外人之助,懸外國旗,即能安然過三合軍之炮臺與軍艦焉。

  咸豐甲寅十一月,廣東豪商某備大艦,運兵至佛山,與三合會戰。三合軍大勝,獲官軍之弁四五十人,兵五百人,悉殺之。後又戰于珠江,即以此艦隊破軍艦四十四艘。

  廣東總督葉名琛之鎮懾三合會,為法至嚴。然兩廣、江西、福建諸省尚時時暴起。方英、法同盟軍之占廣東也,粵寇石達開自湖南進兵廣西,欲攻據桂林。三合會乘之,咸豐戊午,陳清康率軍數千會集於廣東之北,隱有佔領廣東之計,待同盟軍一退,即起事。適攻擊桂林之粵寇遇精銳之官軍,突圍逃廣東,更于中途脅從諸無賴加以三合軍,勢遂益盛,其主力軍乃再向廣西進發。

  至是,而官軍乃徑向三合軍攻擊,並用賄通懸賞等法,潛約三合會副統領陳政及諸頭目,謀殺其統領陳清康,率眾降。陳政斬之,官軍大勝,並捕內應之三合會黨羽二千以上,斬殺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