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能改齋漫錄 | 上頁 下頁 |
楊文公論《千字文》之失 |
|
楊文公億以《千字文》「敕散騎常侍員外郎周興嗣次韻」「敕」字,乃「梁」字傳寫之誤。當時命令尚未稱「敕」,至唐顯慶中始雲「不經鳳閣鸞台,不得稱『敕』」,「敕」之名始定於此。餘按,「敕」字,從「束」〈舒欲切〉,從「攴」〈普蔔切〉,音「赤」。說者曰:「誡也,固也,勞也[9],理也,書也,急也。」故古文尚書「敕天之命,惟時唯幾」、「敕我五典五惇哉」,太史公論「堯舜以君臣相敕,惟是幾安」,皆用此「敕」字。而後世遂以敕代之,其失本于唐明皇詔以隸楷易尚書古文。學者不識古文,自是而始。故宋景文公亦以為「勑」之義與「徠」同,洛代切。後世轉「敕」以為「勑」,非是。故予以為流俗之失如此。蔡邕漢制度:「天子下書有四,其四日誡敕」。《南史·周興嗣列傳》亦雲:「勑興嗣與陸倕各制寺碑。」則勑出天子,亦雲舊矣。而楊文公乃以《千字文》「勑周興嗣次韻」「勑」字,乃「梁」字傳寫之誤。當時命令尚未稱「勑」,至唐顯慶中始雲「不經鳳閣鸞台,不得稱『勑』」,「勑」之名始定於此。且《興嗣本傳》已雲「敕興嗣與陸倕各制寺碑」,則何獨疑于千字文之「勑」乎?此文公一失也。唐劉禕之秉政,得罪武后,而後遣使俾其自裁。諱之自以秉政而未見勑,故禕之自雲:「不經鳳閣鸞台,何謂之『勑』。」無「不得稱」三字,此文公二失也。高宗上元詔曰:「詔勅比用白紙,多為蟲蠹,自今後皆用黃紙。」然則書勅用黃紙,上元時已有定旨,兼是漢天子四書之一,勅之名不定于顯慶時又明矣。此文公三失也。故予以為先儒之誤者,如此。昔者,孔子發太山七十二家,字皆不同。故亥二首六身,韓子八厶為公,子夏辨三豕渡河。因知聖賢未始不留意于此,學者其可忽諸? 予又按,魏文侯勅倉唐,以雞鳴時至。 【9.誡也,固也,勞也:說文:「敕,誡也。」清段懋堂注:「言部曰:『誡,敕也。』二字互訓。小雅毛傳曰:『敕,固也。』此謂『敕』即『飭』之假借,飭,致堅也。後人用『勑』為『敕』。力部『勑』,勞也,洛代切。又或從力作『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