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履園叢話 | 上頁 下頁
三江


  三江之說,自昔互異。或以班固、韋昭、桑欽諸家為是,或以孔安國、郭璞、張守節、程大昌為是。餘以為俱可弗論,總之以導江入海為第一義,俾有蓄泄以溉三吳之民田為第二義。蓋古之治,治水也,今之治,治田也。時代既移,滄桑莫定,雖考訂精詳,尋其故道,豈再能複禹之舊跡乎?但以目前而論,震澤之下可通入海者,惟吳淞、劉河、白茅為最利,即今日之三江也。

  王同祖曰:「三江通,則太湖諸水不為害,蘇、松、常、鎮、杭、嘉、湖七府皆安,而民被其利。三江不通,則太湖東注,氾濫為災,三吳先受其害矣。」故東南治水,三吳為急。

  自禹導三江之後,曆周、秦、漢、魏、晉、唐,不言三吳有水患,而水患之來卻有故焉。一塞于東江,再塞於長橋,水已失其宅矣。後之人但知開浚三江之為利,而不知屢開屢塞之為害也。今之治水者,莫若因其勢之便而導之,如近三泖者者使入黃浦,近沙河者使入婁江,近昆城者使入白茅是也。

  大凡治事必需通觀全域,不可執一而論。昔人有專浚吳淞而舍劉河、白茅者,亦有專治劉河而舍吳淞、白茅者,是未察三吳水勢也。蓋浙西諸州,惟三吳為卑下,數州之水,惟太湖能瀦蓄。三吳與太湖相聯絡,一經霖潦,有不先成巨浸乎?且太湖自西南而趨東北,故必使吳淞入海,以分東南之勢,又必使劉河、白茆皆入揚子江,以分東北之勢。使三江可並為一,則大禹先並之矣,何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也,後之人有能翻大禹之舊案乎!

  昔人有以錢塘、揚子、吳淞為三江者,謂杭州築長林堰,而太湖東南之水不得入於錢塘;自常州築五堰,而太湖西北之水不得入於揚子;獨吳淞一江當太湖下流,泄三州之水以注海。此又一說也。

  治三江者,自當以吳淞為急,劉河、白茅為次。三吳諸水,眾流所歸,總匯於太湖。而吳淞當太湖之沖,使先泄上流,其勢然也。假使嘉慶二十四年不開吳淞,則癸未年之水,泛溢于三吳之間,民皆魚鱉矣,可不危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