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困學紀聞 | 上頁 下頁
卷十六 考史(6)


  兩漢崇儒考

  漢高祖十二年,過魯,乙太牢祠孔子。

  《史記·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及魯人往從塚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塚,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塚。孔子塚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乙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皇覽》曰:「孔子塚去城一裡,塚塋百畝,塚南北廣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塚前以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本無祠堂,塚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者。民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水經注》雲:「《從征記》曰:『洙、泗二水,交于魯城東北十七裡,闕裡背洙泗牆,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閫,北門去洙水百余步。』《孔叢》曰:『夫子墓塋方一裡。』」魯人藏孔子所乘車於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儒林傳》:高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道化好禮樂之國哉!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為博士置弟子。

  晉灼曰:「西京無太學。」公孫弘曰:「請因舊官而興焉。其肄習之地,則太常也。傳授之師,則五經博士也。」《三輔黃圖》:漢太學,在長安西北七裡。《關中記》:在安門之東,杜門之西。何武歌太學下,王鹹舉幡太學下,則有太學矣。或曰:「晉灼以漢初言,《黃圖》記武帝時。」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同異于石渠閣。

  《三輔故事》:石渠閣,在未央宮殿北,藏秘書之府。《黃圖》雲:「蕭何造,其下礱石為渠以導水。所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

  成帝綏和元年,封孔吉為殷紹嘉侯。匡衡、梅福以為宜封孔子世為湯後。劉向說上宜興辟廱,設庠序。未作而罷。

  平帝元始元年,封孔均為褒成侯。

  《漢表》:殷紹嘉侯在沛郡,褒成侯在瑕丘。今兗州瑕丘縣。《後漢·孔僖傳》:平帝時,封孔均,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建武十三年,複封均子志為褒成侯,子損嗣。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

  世祖建武五年,初起太學,帝還視之。十九年,又幸太學。中元元年,起辟廱。

  明帝永平二年,臨辟雍,行大射養老禮。十五年,至魯,詣孔子宅。

  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元和二年,至魯,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闕裡,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六十二人。

  安帝延光三年,祀孔子及七十二子于闕裡,還幸太學。

  《洛陽記》:太學在洛陽城,故開陽門外,去宮八裡。講堂長十丈,廣三丈。《述征記》:在國子學東二百步。《漢官儀》: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三月、九月於中行大射禮。永平四年、八年,和帝永元十四年,順帝陽嘉元年、二年,靈帝熹平六年,並臨辟雍。孔子宅,在兗州曲阜縣,故魯城中歸德門內,闕裡之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東北也。梅福曰:「今仲尼之廟,不出闕裡。」永平二年,郡縣學校行鄉飲,祀孔子,猶未立廟也。梁天監四年,初立孔子廟。唐武德二年,始詔國子學立廟。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北宮白虎門,於門立觀。

  順帝永建六年,修繕太學,凡造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水經注》:漢置太學于國子堂東。石經東有一碑,陽嘉八年立,文雲:「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壞。永建六年九月,詔修太學,用作工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元年,作畢,碑南面刻頌。」靈帝 熹平四年,太學行禮,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光和五年,幸太學。

  靈帝熹平四年,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太學門外。

  《水經注》: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東側。蔡邕自書丹於碑,《洛陽記》:高一丈許,廣四尺。

  魏文帝黃初二年,封孔羨為宗聖侯。

  晉封二十三世孫震,為奉聖亭侯。後魏延興三年,封二十七世孫乘,為崇聖大夫。太和十九年,孝文幸魯,親祠孔子廟,改封二十八世孫珍,為崇聖侯。北齊封三十一世孫,為恭聖侯。周武帝改封鄒國公。隋文帝仍舊封,煬帝改封紹聖侯。唐貞觀十一年,封裔孫德倫,為褒聖侯。開元二十七年,以孔子後為文宣公。宋太平興國二年,孔宜襲封文宣公。至和二年,祖無擇言不可以祖諡加後嗣,詔封宗願為衍聖公,今世襲。後魏太和十六年,諡孔子曰文聖尼父。唐貞觀二年,升孔子為先聖;十一年,尊為宣父。武后封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諡為文宣王。宋祥符元年,幸曲阜,謁文宣王廟,諡玄聖文宣王;五年,改諡至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