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困學紀聞 | 上頁 下頁 |
卷十六 考史(5) |
|
隋 蒲,陝,衛,汴,黎陽,汾,晉,渭水,廣通渠,大興城,潼關。 蒲州。河中府。汴州。開封府。黎陽。今濬州。汾州。唐為慈州。晉州。平陽。京兆府萬年縣,隋改為大興縣。廣通渠,在華州,置廣通倉。《隋紀》:幸霸水,觀漕渠。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渭水,在萬年縣北五十裡,東流二百四十裡,至華陰縣,東北流三十五裡,自永豐倉入河,謂之渭口。 山陽瀆。 楚州山陽縣。今淮安州。 砥柱。 陝州硤石縣,今省入陝縣。有底柱山,俗名三門山,在縣東北五十裡。河水分流包山,山見水中若柱然。又以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破之,三穿既決,河出其間,有似於門,故亦謂三門。唐太宗勒銘。 通濟渠,榖、洛水,板渚,邗溝。 《通典》:汴渠在河南府河陰縣南二百五十步,今名通濟渠。隋煬帝開導,西通河、洛,南達江、淮。河陰後屬孟州。汴州有通濟渠,隋煬帝開引黃河水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浪[氵宕]與蒗蕩同。渠也。《隋志》:在浚儀縣。《九域志》:汴水,古通濟渠也,在開封縣。《周語》榖、洛鬥,注雲:「洛在王城之南,榖在王城之北,東入於瀍。至靈王時,榖水盛出於王城之西,而南流合于洛水。」《山海經》:澗水西北流,注于穀水。《通典》:穀水本澗水,經苑中入於洛。板渚,《水經》:河水又東合汜水,又東徑板城北。注雲:「有津謂之板城渚口。」在孟州汜水。《左傳》:吳城邗溝,通江、淮。注雲:「于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韓江是。隋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渠廣四十步,自楚州寶應縣北流入淮。 永濟渠。 《國史志》:大名府永濟縣有永濟渠。今省為鎮,入臨清縣。 東萊海口。 東萊郡萊州,西至海二十九裡,北至海五十裡,東南至海二百五十裡。 唐 三門,河陰,柏崖,集津倉,鹽倉。含嘉倉,太原倉。 裴耀卿於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裡,為陸運以避其險,卒泝河而入渭。三門山,見前砥柱。《地理志》:河南府河陰縣,開元二十二年,置領河陰倉。會昌三年屬孟州。河清縣,鹹亨四年,置柏崖縣,尋省,有柏崖倉。陝州平陸縣三門西有鹽倉,東有集津倉,陝縣有太原倉。《六典》:東都曰含嘉倉。自含嘉倉轉運,以實京之太倉。自洛至陝運于陸,自陝至京運于水。楊慎名為含嘉倉出納使。劉晏移書曰:「陝郊見三門、集津遺跡。」曾子固曰:宋興承周制,置集津之運,轉關中之粟,以給大樑。李泌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開車道,以避底柱之險。《九域志》:陝州平陸縣三門、集津鎮。 滻水,望春樓,廣運潭。 《地理志》:京兆府萬年縣有南望春宮,臨滻水,西岸有北望春宮,宮東有廣運潭。華州華陰縣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石渠,會灞、滻,經廣運潭至縣入渭。天寶三載,韋堅開。《會要》:自華陰永豐倉以通河渭。望春樓在禁苑東南高原之上。姚南仲曰:「王者必據高明,燭幽隱,所以因龍首而建望春。」 上津,扶風,洋川。 商州上津縣。漢長利縣。扶風郡鳳翔府。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德宗治上津道置館。洋川郡洋州。溯江、漢而上至洋川。陸運至扶風。汴水堙廢漕運,自江漢抵梁洋。梁州,興元府。 汴水,梁公堰。 劉晏疏浚汴水,見宇文愷梁公堰。《通典》:汴口堰,在河陰縣西二十裡,又名梁公堰。隋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築漢古堰,遏河入汴。《會要》:開元二年,李傑奏汴州東有梁公堰,堰破漕梗,發汴鄭丁夫浚之。省功速就,刻石水濱,紀其績。 甬橋,渦口,蔡水。 甬橋,在宿州苻離縣。渦口,在濠州鐘離縣九十裡。杜佑以漢運路出浚儀十裡,入琵琶溝,絕蔡河,至陳州而合。李勉治蔡渠,引東南饋。《通典》:汴州浚儀縣有蔡水。《九域志》:祥符縣有蔡河。建隆元年,浚蔡河,設斗門。二年,導閔水,自新鄭與蔡水合,貫京師南,曆陳潁,達壽春,以通淮右之漕。以西南為閔河,東南為蔡河。開寶六年,改閔河為惠民河。與蔡河一水。李泌曰:「江、淮漕運,自淮入汴,以甬橋為咽喉。」 金、商運路。 《通典》:金州,去西京九百九十一裡。商州,去西京三百里。 渭橋,東渭橋。 渭橋,《三輔故事》:秦昭王作,長三百八十步。《郡縣誌》:中渭橋,在咸陽縣東南二十二裡。渭水南,去縣三裡東渭橋,在萬年縣東。《後漢注》:渭橋,本名橫橋,在咸陽縣東南。 揚子院,淮陰,項城,潁,溵。 揚州揚子縣,今屬真州。廣明元年,高駢奏改揚子院為發運使。淮陰縣,楚州。項城縣,陳州。潁水出陽城縣陽乾山,東至下蔡,入淮。溵水,《唐志》:陳州溵水縣,今改商水縣。水出潁川陽城少室山,東入潁。 後周 汴水埇橋,見前。泗上。 《漢志》有兩泗水,其一自乘氏至睢陵入淮,又一水卞縣至方與入沛。泗上,今招信軍相對泗口也。 五丈河。 五丈河,開寶六年改為廣濟河。自都城北曆曹濟及鄆,其廣五丈以通東方之漕。建隆二年,浚五丈河,命陳承昭於京城之西,夾汴河,造斗門。自滎陽鑿渠百餘裡,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入斗門,架流於汴,東匯於五丈河,以便東北漕運。以京、索河為源,《禹貢》之菏澤。《九域志》:在祥符縣、東明縣。 蔡水。見前。 蔡河貫京師,兼閔水、洧水、潩水以通陳潁之漕,蓋古琵琶溝也。元祐四年,知陳州胡宗愈,議古八丈溝可開浚,分蔡河之水,自為一支,由潁、壽入淮。楊侃《皇畿賦》:天設二渠,曰蔡曰汴。通江會海,縈畿帶甸。千倉是興,萬庾是建。 原武。 原武縣,屬鄭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