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困學紀聞 | 上頁 下頁
卷十六 考史(4)


  歷代漕運考

  漢

  渭渠。

  渭水,出熙州狄道縣東北,至華州華陰入河。劉仲馮曰:「今渭汭至長安,僅三百里,固無九百餘裡,而雲穿渠起長安,旁南山至河,中間隔灞、滻數大川,無緣山成渠之理。此說可疑,今亦無其跡。《西都賦》:通溝大漕,潰渭洞河。

  褒斜道,故道。

  褒水通沔,在興元府褒城縣。出衙領山,至南鄭入沔。斜水通渭,在京兆府武功縣。出衙領山,北流至郿入渭。故道,今鳳州梁泉縣。

  河內。

  懷、衛二州之地。

  東冶,零陵、桂陽嶠道。

  東冶,福州閩縣。零陵郡,南臨源嶺。永州。桂陽郡,臘嶺。郴州。

  沮下辨。

  沮縣,漢屬武都,隋為興州順政。沔水發源於此,一名沮水,今沔州。下辨縣,漢下辨道屬武都,西魏改同谷,唐為成州同穀。《續志》下辨東三十餘裡,有峽,中當水泉,生大石,障塞流水,至春夏輒溢。虞詡使人燒石,以水溉之,石皆裂,因鐫去石,遂無泛溺之患。

  斜穀。

  《郡國志》:右扶風武功縣有斜穀。注:褒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長百七十裡,其水南流。武功,今鳳翔府郿縣。

  魏

  陳項、壽春。

  《通典》潁州,魏汝陰郡,鄧艾屯田於此。陳項,陳州宛丘、項城縣。壽春,見前。《晉志》: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通典》:陳州宛丘縣有百尺堰。《隋志》:潁川郡北舞縣有百尺溝。《郡縣誌》:百尺堰在潁州汝陰縣西北一百里。

  晉

  滍、淯水,楊口。

  《漢·地理志》:滍水出魯陽縣魯山,東北至定陵入汝。魯陽,汝州魯山縣。定陵故城,在蔡州郾城縣西北。育水出酈縣西北,南入漢。酈故城,在鄧州臨湍縣。《通典》:複州沔陽縣,漢雲杜縣,杜預為荊州刺史,開楊口,達巴陵徑千餘裡。內避長江之險,通零、桂之漕,即此也。零陵、桂陽。

  石門。

  《水經注》:滎瀆水受河水,有石門謂為滎口石門。

  千金堨。

  永嘉元年,修千金堨于許昌,以通運。《水經注》:河南縣城東十五裡,有千金堨。《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榖水,魏時更修,積石為堨。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渠上立堨。堨是都水使者陳協造。水曆堨東,注:謂之千金渠。許昌,許州,今潁昌府許田鎮。劉曜攻石生於金墉,決千金堨以灌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