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廣東新語 | 上頁 下頁 |
文語(1) |
|
廣東文集 予嘗撰廣東文集。其序雲。廣東居天下之南。故曰南中。亦曰南裔。火之所房。祝融之墟在焉。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極。極故其發之也遲。始然於漢。熾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稱廣東。蓋其地當日月之所交會。故陶唐曰南交。言乎日月之相交也。日在南則月在北。月在南則日在北。上下相望以為交。生其地者。其人類足智而多文。固日月之精華所吐(口翕)而成者。漢曰日南。舉日而月在其中矣。天之陽在南。故曰日南。又其時為夏。辰為午。位為丙午。於卦為火在天上之象。火麗為日。日在天上而天大有。其文明。君子當之。而以文章為富有之業。以大車載而享于天子。此文獻金鑒之錄、文莊衍義之補、文簡格物之通、文襄皇極之疇之所以與皋謨伊訓相彪炳也。自洪武迄今。為年三百。文之盛極矣。極而無以會之。使與漢唐以來諸書。其遠而為王范、黃恭之所紀述。近而為泰泉、夢菊之所編摩者。悉淪於草莽。文獻無稽。斯非後死者之所大懼乎。嗟夫。廣東雖一國乎。求文於人。人或不足于文。求人于文。文則有餘於人矣。博取而約之。撰為一書。名之曰廣東文集。使天下人得見嶺海之盛于其文。文存而其人因以存。以與廣東通志相表裡。豈非一國人文之大觀乎哉。嗟夫。一國之人文。天下之人文也。知天下于一國。知一國於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則必如文獻。處則必如文恭者也。典型既往。後學無師。吾安得不為斯文之緒有深慮乎。又雲。先是時吾 粵有嶺南文獻一書。吾嘗病其文不足。獻亦因之。蓋因文而求其獻耳。非因獻而求其文也。斯乃文選之體乎。以言乎文獻。則非矣。且嶺南之稱亦未當。考唐分天下為十道。其曰嶺南道者。合廣東西、漳浦及安南國境而言也。宋則分廣東曰廣南東路。廣西曰廣南西路矣。今而徒曰嶺南。則未知其為東乎。為西乎。且昭代亦分廣東為嶺南東西三道矣。專言嶺而不及海焉。廉、雷二州則為海北道。瓊州為海南道矣。專言海而不及嶺焉。今而徒曰嶺南。則一分巡使者所轄已耳。且廣東之地。天下嘗以嶺海兼稱之。今言嶺則遺海矣。言海則遺嶺矣。或舍嶺與海而不言。將稱陶唐之南交乎。周之揚粵乎。漢之南越乎。吳晉之交廣乎。是皆非今日四封之所至。與本朝命名之實。其亦何以為征。凡為書必明乎書法。生乎唐。則書嶺南。生乎宋。則書廣南東路。生乎昭代。則必書曰廣東。此著述之體也。以尊祖宗之制。以正一代之名。而合乎國史。其道端在乎是。且廣東之文始尉佗。然佗真定人。或中國人相輔者為之。未必南武人之所作。即高固為相。嘗以鐸氏微進楚王。亦未聞有文可稱。吾嘗謂廣東以文事知名自高固始。謂其能以春秋事君也。武事知名則始梅鋗。鋗亦無文。然則文其以漢之陳元為始乎。其請立左氏一疏。大有功聖經。次則楊孚有請均行三年通喪一疏。即其南裔異物志。辭旨古奧。散見他書。搜輯之亦可以為廣東文之權輿。今徒以曲江冠簡端。抑疏矣。嗟夫。廣東自漢至明千有餘年。名卿巨公之輩出。醇儒逸士之蟬連。操觚染翰。多有存書。其或入告之嘉謨。或談道之粹論。或高文典冊。紀載功勳。或短章數行。昭彰懿行。其義皆系於人倫。其事多裨乎國史。作者深衷。鬼神可質。豈可掛一漏十。令其泯沒無傳。將一邦人物之盛。著作之宏多。反不如璫珠翠羽。犀象珊瑚。水沉伽楠諸珍怪。猶能盡見於世。是豈有志好古敏求者之所忍乎。大均嘗臆度之。大約大家數十。名家數百。近而穗城。遠而瓊甸。及此兵火之餘。搜羅殘缺。出於壁中。求之枕上。猶可十而得五。一以慰孝子慈孫之心。一以開後生晚學之聞見。苟以卷帙浩繁為憚。務存簡略。使先哲精神所注。耳目所存。雖有至文。不能溢乎數篇之外。如此即欲天下人盡征其文。已不可得。況於獻乎。然欲多載乎文以資觀者之厭飫。而其文分體而不分人。人存其名而不存其事實。又以文選之實而冒夫文獻之名。名文獻實則文選。斯則大均之所不敢出也。若專以識夫獻焉。將如吾學編、列卿記、名臣言行錄、獻征獻實二錄、人物考之類。以獻為主。文為客。斯則史記之流。又大均之孤陋寡聞所未能也。無已。則以張天如【張溥字天如。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撰漢魏百名家為例可乎。其例也。人各一集。集分諸體。體不必兼。即一體亦成一集。不成一集。則以其可附者附之。稍加裁擇。鹹使雅馴。一篇一字。亦必以內聖外王為歸。痛絕釋老之言。陰寓春秋之法。書成。總計三百餘卷。集皆有原序、新序或書後。集末則以本傳、行狀、墓誌附焉。俾其人生平本末盡見。易以考求。統名曰廣東文集。分名則曰某人集。有諡稱諡不稱官。以朝廷之易名為尊也。無諡乃稱官。官以其代之官。以一王之制。不可亂也。官又以所贈之官。榮君恤也。無官則稱處士。重高節也。非處士則或稱生員、貢、監生。以其嘗欲求仕也。或稱舉人、進士。以其將出而仕者也。某某子與別號不稱。以非其祖父之所命也。其集外諸家著書。非文體者。約有百餘種。若丘文莊之大學衍義補。湛文簡之格物通、周易測、二禮經傳測、非老、非楊。黃宗大之皇極經世傳。黃文裕之樂典。王光祿之正學觀水記諸書。雖為體博大。為理精微。可以羽翼聖經賢傳。概不編入。將別匯為廣東叢書一部。俾與廣東文集並懸日月。垂之無窮焉。斯二書也。叢書無所去取。貴大全也。文集中十汰二三。然亦甯寬毋嚴。蓋以一省之書。非海涵嶽負。無物不具。不足以稱厥地靈。昭山海之精華。成人文之淵藪。即或瑕瑜不掩。彌見大家。譬之羅浮瑤石中有麤礫焉。不足以損其瑰麗也。暘穀扶桑上有槁枝焉。不足以累其輪囷也。嗟夫。廣東者。吾之鄉也。一桑梓且猶恭敬。況于文章之美乎。文者道之顯者也。恭敬其文。所以恭敬其道。道在於吾鄉之人。吾得由其文而見之。以為尚友之資。以為畜德之本。豈非吾之所以為學者乎。其不能一一鏤版以傳。則以貧也。有所待于有力者也。然予將終身以之。若愚公之徙太行。精 衛之填東海。不以其力之不足而中輟也。知者鑒諸。 尉佗書 南越文章。以尉佗為始。所上漢文帝書。辭甚醇雅。其中國人代為之耶。抑出於南越人之手也。文帝曰。朕高皇帝側室之子也。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也。佗亦曰。老夫故 粵吏也。妄竊帝號。聊以自娛也。蓋文帝有舜禹有天下不與之心。佗亦有文王事殷之德。君臣之間。以至誠感應。如響與聲。信一時之盛事也。論者以文帝賜佗書。純作家人父子語。不用欺。亦不示恩。所謂以德服人。然亦佗明哲炳於幾先。故能變逆為順。以相安於無事耳。噫。文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哉。予譔廣東文選以佗始。佗孫胡次之。重其文。亦重其智也。 粵人著述源流 漢議郎陳元。以春秋、易名家。其後有士燮者。生封川。與元同裡。撰有春秋左氏注。陳國袁徽嘗稱其簡練精微有師說。燮後有番禺董正。年十五通毛詩、三傳春秋。知名公府。有南海王範。搜羅典故。為交廣春秋。史稱其事贍詞密。謂交廣之有紀載自範始。有黃恭亦南海人。以王氏交廣春秋多所遺漏。乃為王氏交廣春秋補遺。其論尹牙、丁茂、朱崖令女。皆以左氏春秋為斷。後複廣為十三州記。世以其書與楊孚南裔異物志、臨海水土記並傳。其族子整。博洽工文詞。有集十卷。此吾廣著述之源流也。而元父欽。得黎陽賈護之傳。直接虞卿、荀況、張蒼、賈誼、貫公、貫長卿、張禹、尹更始、尹咸、翟方進、胡常之一脈。源遠流長。嘗撰為陳氏春秋以自別。而通志謂陳元有左氏訓詁及集若干卷。不言陳欽。豈元之所著。多其父未竟之業耶。嗟夫。春秋者。聖人心志之所存。其微言奧指。通之者自丘明、公、穀而外。鮮有其人。粵處炎荒。去古帝王都會最遠。固聲教所不能先及者也。乃其士君子向學之初。即知誦法孔子。服習春秋。始則高固發其源。繼則元父子疏其委。其家法教授。流風餘澤之所遺。猶能使鄉閭後進。若王范、黃恭諸人。篤好著書。屬辭比事。多以春秋為名。此其繼往開來之功。誠吾粵人文之大宗。所宜俎豆之勿衰者也。元所撰。自請立左氏學宮與請勿督察三公二疏而外。有承詔與範升辯難書十餘道。其子堅卿。亦有文章名。能傳祖父之業。噫嘻。陳氏蓋三世為儒林之英也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