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傳燈錄 | 上頁 下頁 |
卷五(6) |
|
南嶽懷讓 南嶽懷讓禪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年十五,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受具之後,習毗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處。」時同學坦然知師高邁。勸師同謁嵩山安和尚。安啟發之。乃直詣曹溪參六祖。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並在汝心,不須速說。」 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大師也。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磚作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曰:「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複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雲:「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一路。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有一大德問:「如鏡鑄像。像成後,鏡明向什麼處去。」師曰:「如大德為童子時相貌何在。」法眼別雲:「阿那個是大德鑄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後。為什麼不鑒照。」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 後馬大師,闡化於江西。師問眾曰:「道一為眾說法否。」眾曰:「已為眾說法。」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眾無對。師遣一僧去雲:「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雲: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闕鹽醬。」師然之。 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敕諡大慧禪師最勝輪之塔。 永嘉玄覺 溫州永嘉玄覺禪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凹去上下留中間歲出家遍探三藏。精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溪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俊瓶。繞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策公乃留。 師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及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並盛行於世。 慕道志儀第一。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故標第一明慕道儀式。 戒僮奢意第二。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僮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僮奢意也。 淨修三業第三。前戒僮奢,略標網要。今子細檢責,令過不生。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頌第四。已檢責身口令粗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 毗婆舍那頌第五。非戒不禪非禪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頌也。 優畢叉頌第六。偏修於定,定久則沈。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舍于二邊。 三乘漸次第七。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 勸友人書第九。事理既融,內心自瑩。複悲遠學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發願文第十。勸友人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 複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三則語其相應。四則誓其上慢。五則誡其疏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詮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粉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你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台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你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疏怠者。然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旨觀何得複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方移則言理無差。無差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師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滅。十一月十三日。塔于西山之陽。敕諡無相大師。塔曰淨光。皇朝淳化中。太宗皇帝詔本州重修龕塔。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