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精英的聚會 | 上頁 下頁
五一


  1881年,當他評論埃奇沃思的《數理心理學》時,他在開頭寫道:「這本書顯露出了天才的跡象,並表明作者將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然後他加了這樣一句話:「尤其有趣的是,我們將要看一看,這本書在避免數學方法的作繭自縛和誘使他脫離經濟現實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最終,在1890年,他在《經濟學原理》序言中首次強調了他對於圖解的偏愛甚於代數,他認為前者在一定範圍內還是有用的,而後者不過是作者為圖方便的權宜之計。

  馬歇爾之所以反對濫用數學方法,還出於另外一種動機,害怕這會嚇跑那些「實業家」讀者(一種不太合理的動機)。儘管如此,他在這方面還是走得太遠了。無論怎樣,「有許多純理論問題,人們一經使用圖解方法就不願意再做其他嘗試了」,因此圖解方法註定會成為經濟學高級教程的一部分,它應該盡可能以最完整、最清晰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們。

  然而,馬歇爾在他研究對外貿易理論兼及與自由放任主義相聯繫的若干有關問題之時,儘管尚有缺陷,但最終沒能於1877年發表,卻不啻是一大憾事。無論怎樣,是馬歇爾開始對這一方面進行專題研究的,「與其相關的主要事實可以從現有的文件中得到」,這些事實依據,再加上馬歇爾訪美期間通過對新興國家貿易保護的實際運作進行調查而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已經足以構成一本專著。然而這卻沒能實現。部分原因在於,當他的健康狀況惡化時,他感到自己時日不多,而只能把全部精力用於完成他在價值和分配方面的基本思想。

  我們同樣對馬歇爾直至晚年才出版他的《貨幣論》而深感遺憾。因為他那些本來生氣勃勃的思想以及敏銳而富有震撼力的表述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了光輝。在馬歇爾的經濟學研究中,沒有哪一部分像他對貨幣的研究那樣集中展現了他的創造力和專注精神,也沒有哪一部分這樣清楚地表明瞭他的洞察力和淵博知識。

  貨幣是經濟學中一個半獨立的部分而堪可形成一部專著。然而當時他除了在皇家委員會的證詞中有所闡述以及偶有文章見諸報端之外,就再也沒有向這個世界奉獻任何以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風格寫成的東西了。70年代初以來,貨幣問題是馬歇爾在講座中最喜談的題目之一,因此他的主要思想廣為學生們所知。這使劍橋形成了一種口授的傳統,從馬歇爾自己的講座開始,而在他退休之後,則是庇古教授的講座。與出版成書相比,這種方式不但與之不同,而且(我想可以這樣說)要優於它,直到最近情況才有所不同。此時,對馬歇爾在貨幣理論上的主要貢獻做一簡要敘述是恰當的。

  在金銀複本位制的大辯論之前,馬歇爾沒有發表過任何關於貨幣問題的東西,甚至在辯論開始之後,他也是在觀望了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方才介入。他對這一課題首次正式發表的見解,包含在他對皇家委員會1886年就貿易和工業蕭條狀況印發的問題單所作的回答中。接下來,他在1887年3月號的《當代評論》上發表了關於「總體價格水平波動的解決辦法」的文章。之後不久,他又分別在1887年和1888年向金銀委員會呈交了大量證詞。1899年他又為印度通貨委員會提供了證詞。直至1923年,在《貨幣、信用與商業》中,他才對自己關於貨幣問題的思想做了系統闡述。而此時,幾乎他的所有主要思想都已在其他著作中公之於眾了。他已經八十有餘,體力大不如前,所能做的只能是把以前分散的文章連綴成篇了。它的表述顯得很枯燥,又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各種繁難之處,總之與20年前或(更早一些)30年前寫的著作相比,是大為遜色了。

  但是,馬歇爾1871年前後寫的現存最早的手稿,碰巧是討論他的貨幣數量理論的。這是說明他的思想從1867年和1877年之間始終保持前後一貫的一個極好例證。他的《貨幣、信用與商業》的第一部分,第四章的全部內容就是由此而來,它論述得極為全面,在解釋和說明方面精雕細刻,這是他在50年後所無法達到的。我並不清楚他在《當代評論》上所發表的文章中,以及在對金銀委員會的證詞中所體現出的主導思想是何時樹立的。不過,在《工業經濟學》中已經有了關於「商業危機」的段落,他在回答貿易蕭條委員會的問題時也引用了這些段落,這表明,在1879年他就已經懷有同樣的想法了。下面,我將一一列舉馬歇爾在貨幣理論方面所做出的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創見。

  (1)把貨幣數量論當作一般價值理論的一部分而對它進行闡述。他總是強調,貨幣的價值一方面是貨幣供給量的函數,而一方面又是貨幣需求量的函數,而這種需求量是以「每個個人保證能夠隨時購買的商品量的平均儲存量」來度量的。他進一步解釋了個人如何在貨幣與其他財富形式之間進行比較、尋求平均,從而確定自己持有的貨幣量。「(他在前面提到的1871年手稿中寫道)英國全部貨幣的交換價值與社會成員希望能夠隨時購買到的商品量的總額相等。這樣,在銀幣通貨制度下,如果我們已知流通中的全部銀幣的盎司數,就可以計算出每盎司的銀所代表的其他商品的價值;這只須以前面所說的商品總量除以總的盎司數就可以了。

  假設平均說來,社會中的個人希望能夠隨時購買的商品數量占他的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那麼,這時如果流通中只存在銀幣這一種通貨,英國的貨幣價值就會等於全國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如果人們的習慣改變了,為了以其他方式獲得財富,在購買力增加時並不急於購物,比如說,如果平均說來每個人希望能夠隨時購買的商品數量只占他的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那麼當流通中的銀幣數量不變時,它就不能保持原有價值,其價值會下降。這時,工業用銀就會增加,而銀礦的產銀量將會有所減少……」

  他指出,這種方法的最大優越性就在於避開了「流通速度」這一笨拙的概念(儘管他能夠準確地說明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如果我們試圖在『流通速度』和貨幣價值之間建立聯繫,那麼問題就會錯綜複雜。穆勒先生對這個難處一清二楚(《政治經濟學》第三部分、第八章、第三節的後半部),但他並沒有給出解決辦法。」有時,人們由於對貨幣缺乏信任,不願意持有它,而造成價格上漲——這種現象由於最近發生的一些事件而備受人們關注——對於這種現象的前因後果,馬歇爾也曾做過詳細說明。他也清楚,價格水平與商業循環相伴相隨,它與公眾願意持有的「即時支配」額的波動相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