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精英的聚會 | 上頁 下頁 |
五〇 |
|
馬歇爾放棄了先寫「一批有關各種經濟問題的專論」,再把它們合編為一部綜合性論著的計劃,這一決定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的大部頭著作是要由一位經濟學大師的頭腦經過深思熟慮才能最終得以完成的。這樣,他的那些專論就被大大延誤了,尤其是關於貨幣與對外貿易的部分,由於在邏輯上它們屬靠後的內容,因而直至50年後才重見天日。 馬歇爾的研究順序可以表述如下:1867年,他開始發展圖解方法,並將這種方法特別應用於對外貿易的研究中,這方面他主要受到李嘉圖和穆勒的影響。而後,在古諾以及一定程度上在馮·屠能的影響下,他「開始認識到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即我們在觀察世界時,無論是在倫理方面還是在物理方面,都更注重于增量而不是總量。特別是,對物品的需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這種需求的『邊際』增量將與相應的生產成本的增量達到穩定的均衡。要想使這種連續性的論點一清二楚,不利用數學符號或圖解說明是不行的。」 到1871年,他沿著這條線索已經大大前進了一步。他把這些新思想以及他的圖解經濟學的切實基礎詳詳細細地講授給學生們。就在這一年,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出版了,這是一部獨立完成的著作。這本書的出版多多少少讓馬歇爾感到失落和惱怒。因為在他看來,他正在這些方面進行一點一滴的研究,而趁他尚未給這些新思想適當而確切的表述之前,這本書卻先拔頭籌。然而無論怎樣,是傑文斯最先發表了有關「邊際」(或者按傑文斯自己的話來說,是「最後」)效用的一系列思想。他小心翼翼地避免與傑文斯爭辯,然而同時又間接地但卻明確而肯定地指出,他並未從傑文斯那裡吸取過什麼。 1872年,馬歇爾在《學術界》上對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進行了評論。這篇評論雖然不是否定的語氣,但卻透出幾分冷淡並指出了幾處明顯的錯誤:「(評論最後說)這本書的主要價值並不在於那些突出的理論內容,而在於它對若干次要問題的富於獨創性的論述以及那些富有啟示意義的評述和細緻的分析。書中新瓶裝舊酒之處屢見不鮮……例如,任何商品的總效用都不與其最後的效用程度成正比,這原本是人們所熟知的道理……而傑文斯教授卻把它列為頭等重要的思想,並為此花樣翻新地展示了大量經濟事實。」 雖然他的確在一個章節中寫道:「不幸的是,像其他地方一樣,傑文斯在這裡論述時的得意之情使他做出了一個不但不準確、簡直是錯誤的結論……」但他也說道:「如今,很少有作者的天才創造力能像傑文斯那樣如此接近李嘉圖。」他又說道:「幾乎再沒有什麼思想家的成就,能像傑文斯那樣激起我們多方面的、強烈的敬佩之情。」 實際上,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確可稱得上是一部天才之作,但與馬歇爾的不厭其煩、力求全面、只知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相比,這本書又顯得倉促、不夠準確,像一本殘缺不全的小冊子。當然,它所提出的最後效用的概念以及勞動負效用與產品效用平衡的理論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但在馬歇爾那包含著耐心、堅韌與天分的巨大的工作機器面前,這不過像是思想火花的一時閃現而已。傑文斯看到水壺在沸騰時,興奮得像一個孩子那樣大喊大叫,而馬歇爾則默默地坐到一旁,開始建造一台發動機。 與此同時,對於在闡述對外貿易和國內價值純理論時揭示出來的圖解法,他也作了一番概括。這些論文想必在1873年前後就已完成了,而且當時就已經與他的學生們作過交流(尤其是與H.H.坎甯安爵士)。它們作為不連貫的幾個章節收錄在《對外貿易理論》中。這本書在他從美國返回後的1875-1877年間就已接近完成,內容包括了他自1869年以來的研究成果。 1877年,他轉而與馬歇爾夫人合著《工業經濟學》。1879年,亨利·西奇威克生怕別人從馬歇爾手中奪取優先權,於是私下印發了這些文稿,並將它的副本分別寄給了國內外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但這些章節最終沒能正式出版,因此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原文了。不過,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已經被安排到《經濟學原理》第五篇,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中,並(在其產生之後50年)收入《貨幣、信用與商業》的附錄J中了。 馬歇爾在經濟理論中對數學和圖解方法的運用嫺熟、陳述全面而且科學嚴謹,這遠遠超出了前輩們的那些「思想火花」,我們由此可以堂堂正正地說,馬歇爾是現代圖解經濟學的奠基人。圖解方法這一精緻的分析工具對那些聰明的初學者來說是引人入勝的。我們開始接觸到它時都深受啟發,它還可以用來驗證我們的直覺,充當速記的手段,而當我們在這一學科上登堂入室時,它就成為我們研究的背景。馬歇爾的成果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外部世界,其完整形式只有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才能接觸到,這使他喪失了許多本可以得到的世界性榮譽,而且這也許甚至阻礙了這一學科的進步。雖然如此,經過再三考慮之後,我想,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馬歇爾不願意僅僅以發表他的圖解方法來開始研究生涯。 這是因為,雖然思維方法對這個學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對它的過分強調或沉迷其中,就背離了馬歇爾早年就已確立的對待經濟學研究的正確態度。不僅如此,馬歇爾是數學學位考試的二等榮譽獲得者,又曾對分子物理學懷有抱負,因此無論從思維角度還是審美的角度,他對數理經濟學中那些七零八落的初等代數、初等幾何和初等微積分都有點不屑一顧。比如,與物理學不同,經濟理論中那些能用數學表達的部分,比起對那些複雜而殘缺的經驗事實的經濟解釋來說是太容易了,而且對於得出有用的結果不會有很大的幫助。 馬歇爾對此有著強烈的感受,而他的學生們未必都能做到這一點。在他眼裡,初等數學只是孩子們的遊戲。他想要進入到這個世界更廣闊的實踐中去,去傾聽它的呼喊,去分辨其中不同的聲音,用實業家的語言來發言。因此,正如他在前文中所表白的那樣,「他努力去深入瞭解實業界的實際運作以及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 由此可見,起初,是馬歇爾建立了現代圖解方法,而最終,他又毫不吝惜地將其置於適當的位置上。《經濟學原理》出版時,圖解只有在腳注中才能看到,充其量不過是在附錄中做了簡短陳述。早在1872年,當他評論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時,他就寫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一些訓練有素的數學家把他們所善用的數學方法用來解決經濟學問題,從而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對此我們應當表示感謝。但他們做出的所有推理和結論,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可以用普通語言表達出來……我們面前的這本書,如果去掉其中的數學而保留它的圖解,將會有所改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