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愛玲文集·附錄 > 愛恨傾城小團圓 | 上頁 下頁
五一


  比起3年前來,狀態要好得多了。

  看來,在新的時代裡,她也完全有可能再飛揚一回!

  為報答朋友們對她的支持,1950年7月25日《亦報》創刊一周年之際,張愛玲特地寫了一篇《亦報的好文章》,稱該報是自己「一個極熟的朋友」,「有許多文章是我看過一遍就永遠不能忘懷的」。

  《十八春》連載還未結束,唐大郎就心癢難忍,想要乘勝追擊,急著向她索要下一部連載稿。

  張愛玲一時沒有答應。因為她很不適應這種邊寫邊登的「急就章」方式,寫到後面如果發現前面有疏漏的話也無法更改。於是她提出,下一篇要寫完了再發。

  大作家是有資格提條件的,唐大郎也只好同意。到1951年10月初,張愛玲用了近半年時間,拿出了第二部連載小說《小艾》。

  這部中篇小說《小艾》,講的是一個很純粹的「無產階級故事」,這也是張愛玲創作中的一個異數。在民國時期,曾有人問張愛玲是否能寫無產階級故事,她的答覆是不大熟悉:「要麼只有阿媽她們指傭人。的事情,我稍微知道一點。」言下很有一點不屑。

  但是現在時勢改易,她要認真來對待這個問題了。

  在對解放區文藝和新時代文化潮流進行過一番研究後,她已經很清楚應該寫什麼和怎麼寫。

  她看過《白毛女》,知道無產階級的故事就是「苦情戲」。這本來是左翼文藝的拿手好戲,茅盾、夏衍、柔石、葉紫在這方面都有傳世名作,左翼電影也是以苦情戲而風靡市場的。張愛玲歷來對左翼的普羅大眾文藝觀點頗有微詞,現在卻陰差陽錯,也走上了左翼的路子。

  《十八春》的成功讓她知道了:同情弱者是普遍的人性,苦情戲具有最廣大的受眾——賺人眼淚的作品沒有不走俏的。因此,《小艾》在悲情方面,又狠狠戳了一下人心。

  小說寫的是「舊社會」裡一個身份低微的婢女。

  主人公小艾從小被賣給席家,辛辛苦苦做到十幾歲,不幸被席家老爺強姦,懷了孕,後來又遭席家姨太太毒打而流產。所幸與排字工人金槐結了婚,才得以脫離魔窟。小艾與丈夫苦苦掙扎,終於等來了好世道,翻身得解放。她幻想著,自己將來的孩子「不知道是怎樣一個幸福的世界」。但可惜,她因身體遭受過摧殘,已不能生育了,在幸福中又不免有揮之不去的傷感。

  這部小說,比《十八春》更為徹底,不僅有左翼文藝的色彩,而且與後來60年代的憶苦思甜小說十分相似。

  張愛玲自己雖無底層生活經驗,但對僕傭和排字工人的生活倒也不陌生,努力去寫,還是寫得出來的。

  不過,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她原來的創作大綱,規模相當恢宏,是從辛亥革命一直寫到解放前夕,要搞一個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史詩出來。

  可是,一路寫下來,難度超過了她的想像,結果很多地方只好偷懶,變得異乎尋常地簡略。越到後面,越是草草。異常宏大的背景下,卻是一個過於枯瘦的故事。

  她實在是勉為其難。

  張愛玲是個真正的作家,知道硬寫是不成的,最後只好放棄,勉強完成一個文本了事。

  而且,她原來的構思中,有的情節與寫成後的故事也很不相同。原構思中的小艾,是有心要脫離底層身份的,曾主動去挑逗席家大太太的兒子。與排字工人結婚後,又一門心思地想發財,待到解放後發財無望,才悵然笑道:「現在沒指望了。」

  在最後成形的故事裡,這些真實的人之欲望,全都被抹掉了,變成了「現在大家都好了」的大團圓結局。

  新的主題與風格,都能看出張愛玲力求與當時環境吻合的努力。可是,她內心大約是明白了:此路不通!

  於是,她的「探索」到此戛然而止。

  不僅如此,她還萌生了離開上海、遠赴香港的念頭,並果斷地付諸實施。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再度走紅的帷幕已經拉開,是什麼原因要匆匆收場?除了「探索」的艱難之外,還有什麼外因?

  以往的張學研究者,都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們要回過頭去再研究一下她在這一時期的活動。

  張愛玲並不是像有的張傳作者渲染的那樣,在1949年以後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了。她其實還是蠻活躍的,說是開始擁抱新時代也不為過。

  就在《十八春》連載3個月後,1950年7月,夏衍親自點名,有關方面通知張愛玲參加上海市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

  她欣然赴會,在思想上並無抵觸。這是她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出席這樣的正式會議。

  7月24日,大會在解放劇場開幕,張愛玲以作家「梁京」的身份被分配在文學界代表第四小組。

  這個小組,組長是趙景深,副組長是趙家璧、陸萬美;組員有周而複、潘漢年、孫福熙、姚蓬子、谷斯范、劉北汜、平襟亞、梁京、鄧散木、陳靈犀、陳滌夷、張慧劍、柯蘭、姚蘇鳳、嚴獨鶴等,個個都是文學藝術界的翹楚。

  略為尷尬的是,張愛玲與平襟亞分到一個小組,甚至在名單上兩人也是緊挨著的。無法猜測,兩人見面時心情會如何。

  開這個會,旨在把文藝家們組織起來,為新社會服務。一些國統區的作家當場表了態,表示要洗心革面。例如「甜姐兒」黃宗英、流行歌曲《毛毛雨》的作者黎錦暉、作家巴金、趙景深、靳以等,都在會上慷慨陳詞,表示要貶斥舊我、重塑新我。

  龔之方說:「張愛玲當時坐在會場看眼前的光景,心裡想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