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愛玲文集·附錄 > 愛恨傾城小團圓 | 上頁 下頁
一八


  港大的學生,多來自東南亞,是華僑富商們的子女。即便是本埠和上海來的學生,家境也都相當優越。他們出手闊綽,社交頻繁,有的人上學是有汽車接送的。

  那些僑生們英文都很好,但中文水平僅能識字;本埠學生則大多在修道院的書院裡受過教育。

  張愛玲在這裡,算是窮學生。正如《小團圓》裡所說,「在這橡膠大王子女進的學校裡,只有她沒有自來水筆(只能用蘸水筆),總是一瓶墨水帶來帶去,非常觸目」。為了省錢,她不敢參加社交活動,結果連跳舞都沒學會——因為跳舞要額外置辦衣裙,她捨不得。

  同宿舍有一個香港女孩,叫周妙兒。其父與鼎鼎大名的何東爵士齊名,闊得不得了,自家竟然買下了一整座離島——青衣島,在上面蓋了豪宅。她邀請同宿舍女生去她家玩一天,去的時候要租小輪船,說好大家分攤船錢,每人十多塊錢。

  張愛玲最怕這類額外支出,只好向負責管理的修女解釋說,因為父母離異,自己被迫出走,母親送她進大學已經非常吃力,因此不想去。那修女做不了主,又去請示上司,最終鬧得修道院長都知道了有這麼一位貧困生。

  這一來,連張愛玲的密友都為她感到大失顏面。可是,窮人——又能怎麼辦?她只有發奮苦讀以雪恥。

  她學習英文極其努力,可以背下整本的彌爾頓《失樂園》。

  為了考出好成績,她動了一番腦筋,「能夠揣摩每一個教授的心思」,結果,每樣功課都能考第一。到第二年,港大文科二年級的兩項獎學金,被她一人拿下,大大揚眉吐氣了一回。如此一來,不僅學費、膳宿費全免,畢業後還可免費保送去牛津大學深造。

  有一位以嚴厲出名的英國籍教授驚歎:教書十幾年,從未有人考過這麼高的分數!

  為學業而付出的代價,是她在大學裡放棄了寫小說的愛好。

  三年裡,她幾乎沒用中文寫過東西,給母親和姑姑寫信,也用的是英文。姑姑那時常用漂亮的粉紅色拷貝紙給她寫英文信,上面是淑女樣的藍色字跡。姑姑的英文很棒,愛玲對來的每一封都要細加品味。

  經過一番苦學,她的英文逐漸老到,以至可以用作謀生之道了。晚年在美國時,還曾有教授誇她:英文寫作比美國人還地道、還要富有文采。

  對港大的老師,她多不感興趣,但也有幾個,給了她深刻印象。

  教西方文學的,是一位紳士氣很足的先生,最愛講莎士比亞,講到忘情處就掏出雪茄來,順手點燃,在嫋嫋青煙中陶醉。

  教古典文學的,是一位長髯老先生,穿一襲長袍,有仙風道骨的樣子。愛玲喜歡聽他吟《楚辭》:「長太息以掩泣兮……」

  圖書館是愛玲常去的地方。她喜歡那些烏木長台、影沉沉的書架子和帶著冷香的書卷氣。有幾間舊書庫,顯是好久沒有人來。裡面的象牙籤、清代禮服的五色圖版、大臣奏摺……都讓她有他鄉遇故知的驚喜。

  在這裡看書,偶爾抬起頭來,能看見窗外斜坡上的花園,那裡有豔紅的杜鵑花。

  路邊鐵欄杆外就是霧,再遠,就是海灣對面的青山。坐在這裡,心裡有一種君臨天下的安泰感。

  她把大學的這三年,當做來之不易的甜甘蔗,非要榨出最多的汁來不可。偶而出去遊玩、拜訪人、談天,都感覺心裡不安,以為是浪費了時間。

  惟一沒放棄的愛好,就是畫畫,因為繪畫不佔用腦子吧,也可以稍微放鬆一下神經。

  應該說,張愛玲在港大最大的收穫,還不是在學業方面的,因為她後來沒能沿著這個階梯往上攀。作為一個潛在的作家,她在這所生源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最大的收穫是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性,開始了對人世的獨立觀察。

  脫離了父親的老屋,走出了寄宿制中學,她的視野大大開闊起來。

  這裡不像顏色單純的聖馬利亞女校。在這裡,來自熱帶地區的華僑子女,人生態度是恣意放任的,就像那些自顧盛放的野火花。

  ——這種對生活所抱有的熱情,大大地影響了張愛玲的性格。

  在港大的生活中,能見到各種很刺激的顏色。

  那些女同學們,也好像個個都異乎尋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