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愛玲文集·附錄 > 愛恨傾城小團圓 | 上頁 下頁


  張愛玲出生前後,張家住在上海,兩口子鬧彆扭總還要顧及面子,不想在親戚中丟臉,黃素瓊就經常回南京的娘家,躲一時,是一時。

  後來家搬到天津,黃素瓊對張廷重納妾、吸鴉片的惡習,再忍無可忍。在勸告無效後,她徹底冷了心,不再過問家事,只自己去尋一些樂趣來麻醉,花了不少的心思學鋼琴、讀外語、剪裁衣服。

  與丈夫不能交流,她便沉默。現存黃素瓊當年的照片,那模樣都是悶悶不樂的,與她一身新潮的打扮極不協調。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茉莉香片》中,那個從未愛過丈夫的馮碧落,很可能就是黃素瓊的寫照。

  幸好小姑子張茂淵也是個新派女性,算是黃素瓊在家中的同盟軍。大概因為舊家庭女孩子不大受重視的緣故,當年李菊耦沒給女兒套上太多枷鎖,無意間讓張茂淵呼吸到了較多的新鮮空氣。

  張茂淵也看不慣哥哥張廷重的陳腐,與嫂嫂黃素瓊意氣相投,形同姐妹,多少緩和了一下家中的緊張氣。

  黃素瓊酷愛剪裁,每次與小姑上街買了布料,回來總要對鏡打量一番。張廷重卻看不出這有何種樂趣,見了,便會沒好氣地說:「又做,又做,一個人又不是衣裳架子!」

  夫妻倆便是如此,連小事也不能相容。而黃素瓊這倔強女子由新潮書刊中得來的理想,卻是始終沒有泯滅。

  後來在張愛玲4歲時,姑姑張茂淵要出洋留學,母親黃素瓊那年已經28歲了,藉口要監護小姑出洋,自己改了一個非常新文藝的名字「黃逸梵」,就拋夫別子,也跟著遠走高飛了。

  這一飛就是間關萬里,飛到英國去了!

  遠走只是想求索。哪怕一無所獲,也強於在家中委屈、屈辱的一生。

  張愛玲在日後談到對母親的印象,說:「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的母親的。她是個美麗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機會和她接觸,我四歲的時候她就出洋去了,幾次來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裡她是遼遠而神秘的。」見《童言無忌》。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父母,只能讓人對小愛玲將來的成長擔心。那些現在被人以欣賞心態渲染的「簪纓世家」之類,對一個孩子來說,怕是遠不及小戶人家的天倫來得溫馨。

  所謂的「貴族」種種,用張愛玲小說裡一個很有特色的詞,便可概括,那就是「黴綠斑斕」——未見得好。起碼,沒什麼可羡慕的。

  張愛玲最初的名字,叫「煐煐」,算是小名吧。煐,這個字很生僻,有一點晃眼的味道。

  小煐在上海長到2歲,她對2歲前的生活毫無記憶,2歲以後家裡搬到了天津,才開始對自己的家有了印象。

  這次搬家的緣故,起于張廷重與二哥張志潛的關係不睦。

  張志潛是張廷重同父異母的二哥大哥早夭。,為張佩綸與原配夫人朱芷薌所生,比張廷重大17歲。他那時也是在上海的「走馬樓」住,李菊耦病逝後,就由他管理大家庭的事務,張廷重兄妹倆也要受他管束。

  在兄妹間分遺產的時候,張志潛利用兄長之「權」,佔據了其中大部分財產。後來在30年代初,張廷重和妹妹曾跟二哥打過「析產官司」,但由於張志潛給法官送的錢多,加之張廷重不夠堅定,最終官司輸了。這是坊間一般張傳的流行說法。

  但是,據新近著有「張學」力作《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的閻紅女士披露,其實張氏兄弟所爭財產,「核心是一套宋版書的歸屬」。

  這批宋版書,是早先張佩綸用了李鞠耦的嫁妝,從前妻的兄弟那兒買來的。辛亥革命時,世事倉皇,這批書輾轉落到了于右任手中。事後,是張志潛寫了信去索回。

  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將這批書全部捐獻給了上海圖書館,終不至於散落。而當初如果判給張廷重,這書的命運倒不好說了。

  在兄長監護下生活,張廷重覺得太受拘束,便想與二哥分開過,只是苦於沒有個堂皇的理由。1922年,機會來了,張廷重通過在北洋政府任交通部總長的堂兄張志潭介紹,在天津的津浦鐵路局謀到一個英文秘書的職,便正好借此分了家,舉家遷到天津。

  小煐的姑姑那年21歲,乃名副其實的「小姑獨處」,也跟著一起搬到天津去了。

  在小煐和弟弟的記憶裡,天津的生活是豐盈而明亮的,衰落的陰影還沒有籠罩上來。

  弟弟張子靜在晚年時對此的回憶,滿含著感情:「那一年,我父母二十六歲,男才女貌,風華正茂。有錢有閑,有兒有女,有汽車、有司機;有好幾個燒飯打雜的傭人,姊姊和我還都有專屬的保姆。那時的日子,真是何等風光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