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通鑒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丁傅用事(2)


  二年,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為不可。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內迫傅太后,依違者連歲。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己,先免師丹以感動喜,喜終不順。朱博與孔鄉侯傅晏連結,共謀成尊號事,數燕見,奏封事,毀短喜及孔光。丁醜,上遂策免喜,以侯就第。

  夏四月,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大夫曰:「高武侯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圯族,不宜奉朝請,其遣就國。」

  丞相孔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與朱博為表裡,共毀譖光。乙亥,策免光為庶人。以御史大夫朱博為丞相,封陽鄉侯。

  朱博既為丞相,上遂用其議,下詔曰:「定陶共皇之號,不宜複稱定陶。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後,稱永信宮。共皇后曰帝太后,稱中安宮。為共皇立寢廟于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於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僕,秩皆中二千石。傅太后既尊後,尤驕,與太皇太后語,至謂之「嫗」。時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為公卿列侯者甚眾。然帝不甚假以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丞相博、御史大夫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號之議,而為關內侯師丹所劾奏,免為庶人。時天下衰粗,委政於丹,丹不深惟褒廣尊號之義,而妄稱說,抑貶尊號,虧損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仁聖,昭然定尊號,宏以忠孝複封高昌侯。丹惡逆暴著,雖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請免為庶人。」奏可。

  諫大夫楊宣上封事言:「孝成皇帝深惟宗廟之重,稱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聖策深遠,恩德至厚。惟念先帝之意,豈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東宮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行道之人為之隕涕。況于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慚於延陵乎?」帝深感其言,複封成都侯商中子邑為成都侯。

  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詔歸葬定陶共皇之園。

  秋七月,傅太后怨傅喜不已,使孔鄉侯晏風丞相朱博令奏免喜侯。博與御史大夫趙玄議之,玄言:「事已前決,得無不宜。」博曰:「已許孔鄉侯矣。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況至尊。博唯有死耳。」玄即許可。博惡獨斥奏喜,以故大司空汜鄉侯何武前亦坐過免就國,事與喜相似,即並奏「喜、武前在位,皆無益於治,雖已退免,爵土之封,非所當也,皆請免為庶人。」上知傅太后素常怨喜,疑博、玄承指,即召玄詣尚書問狀,玄辭服。有詔「左將軍彭宣與中朝者雜問。」宣等奏劾「博、玄、晏皆不道,不敬,請召詣廷尉詔獄」。上減玄死罪三等,削晏戶四分之一,假謁者節召丞相詣廷尉,博自殺,國除。

  冬十月,上欲令丁、傅處爪牙官,以光祿勳丁望為左將軍。

  四年春正月,上欲封傅太后從父弟侍中、光祿大夫商,尚書僕射平陵鄭崇諫曰:「孝成皇帝封親舅五侯,天為赤黃,晝昏,日中有黑氣。孔鄉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緣。今無故欲複封商,壞亂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願以身命當國咎。」崇因持詔書案起。傅太后大怒,曰:「何有為天子乃反為一臣所顓制邪?」二月癸卯,上遂下詔封商為汝昌侯。夏六月,尊帝太太後為皇太太後。

  元壽元年春正月辛醜朔,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習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是日,日有食之。上詔公卿大夫悉心陳過失,又令舉賢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前涼州刺史杜鄴以方正對策曰:「臣聞陽尊陰卑,天之道也。是以男雖賤,各為其家陽。女雖貴,猶為其國陰。故禮明三從之儀,雖有父母之德,必系於子。昔鄭伯隨姜氏之欲,終有叔段篡國之禍。周襄王內迫惠後之難,而遭居鄭之危。漢興,呂太后權私親屬,幾危社稷。竊見陛下約儉正身,欲與天下更始,然嘉瑞未應,而日食、地。案《春秋》災異,以指象為言語。日食,明陽為陰所臨。坤以法地,為土,為母,以安靜為德。震,不陰之效也。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昔曾子問從令之義,孔子曰:是何言與。善閔子騫守禮不苟從親,所行無非理者,故無可間也。今諸外家兄弟,無賢不肖,並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衛,或將軍屯,寵意並於一家,積貴之勢,世所希見、所希聞也。至乃並置大司馬、將軍之官,皇甫雖盛,三桓雖隆,魯為作三軍,無以甚此。當拜之日,晻然日食。不在前後,臨事而發者,明陛下謙遜無專,承指非一,所言輒聽,所欲輒隨,有罪惡者不坐辜罰,無功能者畢受官爵,流漸積猥,過在於是,欲令昭昭以覺聖朝。昔詩人所刺,《春秋》所譏,指象如此,殆不在他。由後視前,忿邑非之。逮身所行,不自鏡見,則以為可,計之過者。願陛下加致精誠,思承始初,事稽諸古,以厭下心,則黎庶群生無不說喜。上帝百神收還威怒,禎祥福祿,何嫌不報。」

  丁巳,皇太太後傅氏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后。

  二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宮。大司馬王莽白太皇太后,以定陶共王太后與孔鄉侯晏同心合謀,背恩忘本,專恣不軌,徙孝哀皇后退就桂宮。傅氏、丁氏皆免官爵歸故郡,傅晏將妻子徙合浦。獨下詔褒揚傅喜曰:「高武侯喜資性端愨,論議忠直,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傳》不雲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其還喜長安,位特進,奉朝請。」喜雖外見褒賞,孤立憂懼,後複遣就國,以壽終。莽又貶傅太后號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號曰丁姬。

  平帝元始五年,莽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塚高與元帝山齊,懷帝太后、皇太后璽綬以葬。請發共王母及丁姬塚,取其璽綬。徙共王母歸定陶,葬共王塚次。」太后以為既已之事,不須復發。莽固爭之,太后詔因故棺改葬之。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塚,周棘其處,以為世戒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