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料 > 名臣碑傳琬琰集 | 上頁 下頁
◆夏竦神道碑


  ▼夏文莊公竦神道碑〔王珪〕

  皇祐三年秋,武甯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判河陽鄭國公以疾請歸於京師。天子方憂思公,飭太醫馳視,又以肩輿往迓之,而公疾寖劇矣。既就第,未幾以薨聞。乘輿亟臨其喪,視公形容槁瘁,嗟悼者久之。贈太師、中書令,諡曰「文莊」,輟視朝二日。五年七月辛酉,葬公于許州陽翟縣三封鄉洪長之原。既葬,有詔史臣珪論次公之世系與夫行事,以刻其墓碑。臣珪嘗讀皇帝以來姓氏之書,蓋夏出姒氏,其後世乃弗顯。至漢大司徒勤始顯于永初之間。繇漢渉唐,至於五代,益複不顯。

  公諱竦,字子喬,姓夏氏。其先九江人。曾祖昱,避世不仕。祖奐,獻書偽唐,為晉陵尉,仕不得志,退居於家。考承皓,太平興國初上《平晉策》,太宗召見,壯其說,補右侍禁,隸大名節下。一日,敵騎突境上,夜從間道發兵,還與寇遇,力戰以沒,贈崇儀使。自公之顯,曾祖而下,皆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封晉、齊、魏三國公。曾祖妣陳氏,封周國太夫人。祖妣黃氏,燕國太夫人。妣盛氏,越國太夫人。初,魏公死事,朝廷錄孤,以公為潤州丹陽縣主簿。

  景德四年,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擢光祿寺丞,通判台州,遷著作佐郎。召還,遷秘書丞、直集賢院、同編修國史,判三司都磨勘司,遷右正言。車駕幸亳,為東京留守推官。仁宗封慶國公,初選文學之士以傳道經義,宰臣旦屢以公言于真宗,遂命勸學資善堂。未幾,同修起居注,為玊清昭應宮判官,兼領景靈宮、會靈觀事,遷尚書禮部員外郎、知制誥。國史成,遷戶部員外郎。是時參知政事丁謂請大治城西炮場,釃金水作後土祠,以儗汾陰、睢上。三司使林特欲于上林中為複道,壞元武門以屬玊清。江淮發運使李溥又欲致海上巨石于會靈池中,為三神山跨合道,以幾遇神仙之屬。方群臣爭言符瑞,公獨抗疏,以謂「其事闊遠,非所以承天意。」遂皆寖。景靈宮成,遷禮部郎中。

  天禧初,坐閨門之故,左遷職方員外郎、知黃州。

  後二年,複其禮部郎中,徙鄧州,又徙襄州。屬歲大饑,百姓流亡,盜賊相乘。公既發公廩,又募富人出粟十余萬斛以賑救之,其全活者四十六萬餘口。巡撫使姜遵上其事,賜書褒諭。後民思其惠,以其所賜詔書作《金石刻》焉。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又徙壽、安、洪三州。洪之風俗,右鬼尚巫,所居設壇場,陳旗幟,依神以下禍福。病者輒屏去親愛,其醫藥飲食如神,曰未可,即不敢以忤神;苟死於饑渴,則規罔寡孤,維其意所出。公索其部中,凡得千九百餘家,妖符怪籙、神衣鬼帽、鐘角刀笏之類以萬計,悉令燔毀之。乃言漢、晉張角、孫恩之亂,不可不察。朝廷為下詔,更立重法,自江淛以南,悉禁絕之。

  天聖三年,丁越國太夫人憂。是時章獻太后臨朝,以公東宮舊僚,又複其知制誥,欲服喪,不許。為景靈宮判官、判集賢院,奉使契丹。公以魏國之沒虜難,又母喪未除,義不得行,乃抗章力辭之。明年,以左司郎中召入翰林為學士,同勾當三班院,尋兼侍讀學士、知審官院,又兼龍圖閣學士,遂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又明年,遷給事中。右府主進絀武吏,而大臣多闊略,吏得因緣為奸。公乃集考前後賞罰之所當者,列為《諸房定例》,而吏不得欺矣。朝廷與契丹約和二十餘年,北地久不習武事,公以謂「戎狄荒忽不常,而邊備不可弛」,乃屢陳所以守禦之策。又明年,拜參知政事、祥源觀使。於是請複六科,又請複百官轉對,置理檢使。巳而為宰相所忌,複以為樞密副使,累遷尚書左丞。太后上仙,兩府大臣皆罷,公為禮部尚書、知襄州。未行,改穎州。景祐元年,徙青州。明年,徙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後二年,以戶部尚書入為三司使。趙元昊反,陝西用兵,乃拜公奉甯軍節度使、知永興軍。

  康定元年,改忠武軍節度使、知涇州。

  明年,拜宣徽南院使,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還,判永興軍,又詔進屯鄜州。始公西行,天子遣使問所以攻討之策,公乃言:「太平興國中,李繼遷以窮蹙之兵屢寇朔方,太宗嘗命李繼隆等五路並出,旋亦無功而還。真宗不欲罷關中之民,唯戒邊吏嚴斥候以備之。今元昊略有河外之地,貿易華戎,顧其勢相萬於繼遷也。雖然,其欲僭竊名號者,不過要市朝廷爾。天下久不見兵革,一旦遽議深討,臣未知其完計也。願下令諸將,虜即入寇,亟入收保,毋得與戰。彼既絕中原賜予,又喪其緣邊和市,可坐待其弊也。」是時議者鹹以公言為不然,於是罷公節制,判河中府。

  慶曆二年,徙蔡州。始,朝廷銳意興師,及劉平、葛懷敏繼以輕賊失軍,天子悔不用公言。又申思今宰相臣琦使還陝西,嘗言公所以制邊之狀,於是召為樞密使。議者尤以為公怯於用兵,今而用之,則邊將之志墮矣。帝為不得已,聽罷之鎮,密詔慰存之甚厚。公既厭煩言,乃上還節旄,願得益徙閑郡,遂以為吏部尚書、知亳州。

  明年,加資政殿大學士。又明年,朝廷貸元昊之罪,而西邊罷兵,仁宗終以公言為是,複拜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度使、判並州。又明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又明年,召公入為宰相。制下外廷矣,而議者詆公終不已,乃複以為樞密使,進爵英國公。仁宗親作飛白文,行「忠信」字及「乘險」字以賜之,且言:「為時謗傷者甚眾,而朕獨知卿也。」又明年,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皇祐元年,加兼侍中,赴三城。用祀明堂恩,改武甯軍節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徙封鄭國公。明年,會夏秋雨不已,河水大溢,公親行堤上。已而得疾,其薨蓋九月乙酉也。享年六十七。

  公少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曆之書,無所不學。其學必究古今治亂、天人災變之原。其為文章,閎衍瓌麗,殆非學者之所能至。凡朝廷有大典冊,屢以屬之,其譽滿天下。雖出臨軍旅,入幹機務,未嘗輒廢書也。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鐘、盤、敦之器,而其上多科鬥文字,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臥以指畫侵膚,其勤若此。所治有風跡,為民立伍保之法,而盜賊不敢發閭裡。又善遇士卒,其疾病飲食,自拊視之。在陝西,嘗上十策,若「通哺廝囉、結屬羌、增弓手、練強弩,並小寨、絕互市」之類,皆當時施用之。公自以材器高,未嘗過許人,故士大夫遙生憚疑而少已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貴執自安也。

  臣珪伏思先帝臨禦之日久,其選用材賢,可謂至矣。公始以文學輔東宮,及帝躬親政事,屢倚以為宰臣。惜其數離讒呰,卒不得從容廟堂,與圖太平之功,非命也耶?始,樞密使田況嘗從公幕府,及公薨,以謂公有王佐之藴而不及施,信矣夫!雖然,出入榮華四十餘年,可謂盛矣。所著《文集》百餘卷。

  公娶楊氏,封榮國夫人。

  子男一人,安期,為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

  女二人:長封仁壽郡君,適尚書駕部員外郎賈守訥;次適光祿寺丞賈延年。

  孫二人:長伯孫,國子博士;次伯卿,太常寺太祝。

  銘曰:

  夏出姒氏,自帝錫命。其後分封,以國為姓。
  爰自三代,渉漢東京。厥緒可考,顯維一人。
  又千餘年,曠不世食。嶷嶷維公,實荒鄭國。
  始以孤童,朅來京師。乃賜之策,大放厥辭。

  于皇仁宗,英照四方。擥收群豪,寤寐弗忘。
  帝曰汝諮,東宮舊臣。左右予躬,道德循循。
  乃服大僚,顯允文武。豈無嘉謀,告於帝所。
  西方用兵,戰屢不克。天子悔之,莫如公畫。

  位隆隙開,公豈不畏。卒遭讒言,不相虖內。
  凡今在位,孰遇如公。尚複公嗟,靡志之從。
  刻碑高原,萬祀無止。其誰詩之?有臣太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