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雷學淇傳


  雷學淇,字瞻叔,順天通州人。父鐏,字宗彝,乾隆二十七年舉人,選江西崇仁縣知縣。道光初元,詔天下臣民嚴冠服之辨,鐏著古今服緯以申古義,抑奢侈。至九年書成,年九十矣。

  學淇,嘉慶十九年進士,任山西和順縣知縣,改貴州永從縣知縣。生平好討論之學,每得一解,必求其會通,務于諸經之文無所牴牾。以父鐏著古今服緯,為之注釋,附以釋問一篇、異同表二篇。又以夏小正一書備三統之義,究心參考二十餘年。以堯典中星、諸經歷數,采虞史伯夷之說,據周公垂統之文,檢校異同,訂其訛誤,網羅放失,尋厥指歸,著夏小正經傳考二卷。又考定經、傳之文,為之疏證,成夏小正本義四卷。

  每慨竹書紀年自五代以來頗多殘闕,爰博考李唐以前諸書所稱引者,積以九年之蒐輯,頗復舊觀。嘗謂:「孟子先至梁後至齊,此經之明文,即無他左驗,亦當從之為說。況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后元十五年齊威王薨』,『十七年惠成王卒』,然則惠王后元十六年齊宣王始即位,孟子至梁,當即在後元十六年王卒之前一歲也。史記誤謂惠王立三十六年即卒,故雲三十五年孟子至梁,而以惠王改元之後十六年為襄王之世。今據竹書稱梁惠會諸侯于徐州,改元稱王,故孟子呼之曰王。史謂孟子至梁之二年惠王卒,襄王立,以本經考之,其言可信。但卒於改元後之十七年,非三十六年也。襄王既立,孟子見其不似人君,乃東至齊,據竹書即齊宣即位之二年也。梁至齊千數百里,故曰:『千里而見王』。若孟子先見齊宣王,由鄒之齊六百餘裡,不得雲千里矣。齊人取燕,孟子明謂宣王時事,史記于齊失載悼子、侯剡二代,將威、宣之立,皆移前二十二年。于齊人伐燕事,不知折衷孟子,而年表謂在湣王十年,司馬溫公終求其說而不得,乃將宣之即位下移十年,以遷就孟子。自後說者疑信各半,實皆未有定論。今據紀年,則伐燕在宣王七年,實周赧王之元年。凡孟子書所記古人年歲,以史記、漢書之說推之皆不合者,以紀年推之無不合。」且以竹書長曆推驗列宿之歲差,歷代之日蝕,自唐、虞以來,無有差貸。嘗自雲:「傳、箋、注、疏取捨多殊,非敢訾議前賢,期於事理之合雲爾。」他著有校輯世本二卷,古今天象考十二卷,附圖說二卷,亦囂囂齋經義考及文集三十二卷。

  王萱齡,字北堂,昌平人。道光元年副貢,旋舉孝廉方正,官新安、柏鄉兩縣教諭。嗜漢學,精訓詁,受業于高郵王引之,經義述聞中時引其說。著有周秦名字解詁補一卷,即補引之所闕疑者。

  崔述,字武承,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舉人,選福建羅源縣知縣。武弁多藉海盜邀功,誣商船為盜,述平反之。未幾,投效歸。著書三十餘種,而考信錄一書,尤生平心力所專注。凡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錄二卷,唐虞考信錄四卷,夏商考信錄四卷,豐鎬考信錄八卷,豐鎬別錄三卷,洙泗考信錄四卷,洙泗餘錄三卷,孟子事實錄二卷,考古續說二卷,附錄二卷。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讀風偶識四卷,尚書辨偽二卷,論語餘說一卷,讀經餘論二卷,名考古異錄。

  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於傳注。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之言,則辟其謬而削之。如謂易傳僅溯至伏羲,春秋傳僅溯至黃帝,不應後人所知反多於古人。凡緯書所言十紀,史所雲天皇、地皇、人皇,皆妄也。謂戰國楊、墨橫議,常非堯、舜,薄湯、武,以快其私。毀堯則讬諸許由,毀禹則讬諸子高,毀孔子則讬諸老聃,毀武王則讬諸伯夷。太史公尊黃、老,故好采異端雜說,學者但當信論、孟,不當信史記。謂夏、商、周未有號為某公者,公亶父相連成文,猶所謂公劉也。「古公亶父」,猶言「昔公亶父」也。謂匡為宋邑,似畏匡、過宋本一事,「匡人其如予何」、「桓魋其如予何」,似一時一事之言,記者小異耳。其說皆為有見。

  述之為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他著有易卦圖說一卷,五服異同匯考三卷,大名水道考一卷,聞見雜記四卷,知味錄二卷,知非集三卷,無聞集五卷,小草集五卷。嘉慶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