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劉逢祿傳


  劉逢祿,字申受,武進人。祖綸,大學士,諡文定,自有傳。外王父莊存與、舅莊述祖,並以經術名世,逢祿盡傳其學。嘉慶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禮部主事。二十五年,仁宗大事,逢祿搜集大禮,創為長編,自始事至奉安山陵,典章具備。道光三年,通政司參議盧浙請以尚書湯斌從祀文廟,議者以斌康熙中在上書房獲譴,乾隆中嘗奉駮難之。逢祿攬筆書曰:「後夔典樂,猶有朱、均;呂望陳書,難匡管、蔡。」尚書汪廷珍善而用之,遂奉俞旨。四年,補儀制司主事。越南貢使陳請為其國王母乞人葠,得旨賞給。而諭中有「外夷貢道」之語,其使臣欲請改為「外藩」,部中以詔書難更易。逢祿草牒複之曰:「周官職方王畿之外分九服。夷服去王國七千里,藩服九千里,是藩遠而夷近。說文羌、狄、蠻、貊字皆從物旁,惟夷從大、從弓。考東方大人之國夷,俗仁,仁者壽,有東方不死之國,故孔子欲居之。乾隆間奉上諭申飭四庫館不得改書籍中『夷』字作『彝』,舜東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我朝六合一家,盡去漢、唐以來拘忌嫌疑之陋,使者無得以此為疑。」越南使者遂無辭而退。逢祿在禮部十二年,恒以經義決疑事,為眾所欽服類如此。

  其為學務通大義,不專章句。由董生春秋闚六藝家法,由六藝求觀聖人之志。嘗謂:「世之言經者,於先漢則古詩毛氏,後漢則今易虞氏,文詞稍為完具。然毛公詳古訓而略微言,虞翻精象變而罕大義,求其知類通達、微顯闡幽者,則公羊在先漢有董生、後漢有何劭公氏、子夏喪服傳有鄭康成氏而已。先漢之學,務乎大體,故董生所傳非章句訓詁之學也。後漢條理精密,要以何劭公、鄭康成氏為宗,然喪服於五禮特其一端。春秋文成數萬,其旨數千,天道浹,人事備,以之貫群經,無往不得其原;以之斷史,可以決天下之疑;以之持身治世,則先王之道可複也。」於是尋其餘貫,正其統紀,為公羊春秋何氏釋例三十篇,又析其疑滯,強其守衛,為箋一卷,答難二卷。又推原谷梁氏、左氏之得失,為申何難鄭四卷。又博徵諸史刑、禮之不中者為儀禮決獄四卷。又推其意為論語述何、夏時經傳箋、中庸崇禮論、漢紀述例各一卷。別有緯略二卷,春秋賞罰格一卷。湣時學者說春秋皆襲宋儒「直書其事、不煩褒貶」之辭,獨孔廣森為公羊通義能抉其蔽,然尚不能信三科、九旨為微言大義所在,乃著春秋論上、下篇以張聖權。又成左氏春秋考證二卷,知者謂與閻、惠之辯古文尚書等。

  逢祿于易主虞氏,于書匡馬、鄭、于詩初尚毛學,後好三家。有易虞氏變動表、六爻發揮旁通表、卦象陰陽大義、虞氏易言補各一卷。又為易象賦、卦氣頌,提其指要。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十卷,書序述聞一卷,詩聲衍二十七卷。所為詩、賦、連珠、論、序、碑、記之文約五十篇。道光九年,卒,年五十有六。弟子潘准、莊繽樹、趙振祈皆從學公羊及禮有名。

  宋翔鳳,字於庭,長洲人。嘉慶五年舉人,官湖南新甯縣知縣,亦莊述祖之甥。述祖有「劉甥可師、宋甥可友」之語,劉謂逢祿,宋謂翔鳳也。翔鳳通訓詁名物,志在西漢家法,微言大義,得莊氏之真傳。著論語說義十卷,序曰:「論語說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當素王。微言者,性與天道之言也。此二十篇,尋其條理,求其恉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業備焉。自漢以來,諸家之說,時合時離,不能畫一。嘗綜覈古今,有纂言之作。其文繁多,因別錄私說,題為說義。」又有論語鄭注十卷,大學古義說二卷,孟子趙注補正六卷,孟子劉熙注一卷,四書釋地辨證二卷,卦氣解一卷,尚書說一卷,尚書譜一卷,爾雅釋服一卷,小爾雅訓纂六卷,五經要義一卷,五經通義一卷,過庭錄十六卷。咸豐九年,重賦鹿鳴。逾年,卒,年八十二。

  戴望,字子高,德清人。諸生。始好詞章,繼讀博野顏元書,為顏氏學。最後謁長洲陳奐,通聲音訓詁。複從翔鳳授公羊春秋,遂通公羊之學。著論語注二十卷,用公羊家法演逢祿論語述何之微言。他著有管子校注二十四卷,顏氏學記十卷,謫麟堂遺集四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