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
漢獻帝紀(6) |
|
秋七月,司空種弗以地震策免。癸卯,光祿勳淳于嘉為司空①。 ①《範書》獻帝紀作「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 董卓既入關,袁紹還軍延津,使潁川荀諶說冀州刺史韓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馥曰:「為之柰何?」諶曰:「公孫瓚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並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也,且已同盟。當今為將軍計者,莫若舉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①,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友②,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③、治中李曆、騎都尉沮授諫曰④:「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欲以冀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乃遣子送印綬以讓紹。 ①據《三國志》、《範書》補。 ②《範書》、《三國志》袁紹傳「友」作「交」。 ③李賢引英雄記曰:「耿武字文威,閔純字伯典。後袁紹至,馥從事十人,棄馥去唯恐在後,獨武、純杖刀執兵,不能禁。紹後令田豐殺此二人。」 ④按《範書》有沮授而無李曆,《三國志》有李曆而無沮授。王先謙引王補說曰:「觀授之附紹,意當日必未諫也。當以魏志為是。」《通鑒》從魏志。餘謂先後事二主,竭誠謀畫,俱得信用,史不乏其例。《袁紀》李曆、沮授並存之,必有所據。 紹既有冀州,辟授為別駕從事。紹謂授曰:「今賊臣作變,朝廷遷移,孤曆世受寵,欲竭命致死,以複漢室。然桓公非夷吾不能成霸,越王非範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君戮力同心,共安社稷。」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憤發,卓雖兇暴,弗能加兵。昔相如叱秦,晏嬰哭莊①,方之將軍,曷足以喻。單騎出奔,則卓懷怖懼;濟河而北,則渤海稽首。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散亂,黑山跋扈②,舉兵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③,回師北首,則劉虞必喪④,震脅戎狄,則匈奴順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川之地,收英雄之用,擁百萬之眾,迎大駕于長安,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服,以此爭鋒,誰敢禦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孤之本心也。」即表授為奮武將軍⑤,使監護諸將。 ①「相如叱秦」,指相如完璧歸趙之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襄公二十五年《左傳》曰:「崔杼弒莊公,晏子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②李賢曰:「常山、趙郡、中山、上党、河內諸山谷相通,號曰黑山。」 ③燕本姓褚。黃巾軍起,燕與博陵張牛角亦起事。牛角死,眾奉燕為帥,更姓張,性剽悍,捷敏過人,號曰飛燕。 ④《三國志》袁紹傳作「公孫必喪」,《範書》亦然。柳從辰曰:「今按授欲使紹合四川之地,而紹奪冀州,在初平二年,其時幽州南屬劉虞,不屬公孫瓚。《袁紀》作劉虞,似亦可通。然虞不喜爭戰,非紹所忌。魏志原作公孫必喪。陳書出《袁紀》前,自可信。」 ⑤《三國志》袁紹傳作「奮威將軍」。《范書》與《袁紀》同。趙一清曰:「《范書》袁紹傳作奮武將軍是也。時以韓馥為奮威將軍,不得回授沮生也。」周壽昌曰:「《範書》紹傳明雲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禦,是僅畀以虛銜,而不與軍事。至授則表為此官,即以監護諸將,安知非紹特以相形激馥使去邪?據此作奮威為是。」又盧弼曰:「按呂布為奮威將軍。宋書百官志雲:奮武將軍呂布為之。蓋此類雜號將軍,本無定員,故記載亦互有岐異也。」 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 初,潁川人荀彧,字文若,舉孝廉,為亢父令。見天下將亂,棄官歸家,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天下令有變,常為兵沖,密雖有固,適可避小寇,不足以扞大難,宜亟去。」鄉里人多懷土,不能從也。韓馥遣騎迎焉,會袁紹襲冀州,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仕。彧知紹不能有成也,遂去紹歸曹操。操見彧悅曰:「吾子房也。」以為司馬①。時董卓兵強,山東震恐,彧說操曰:「董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操善之。 ①《范書》荀彧傳作「奮武司馬,《三國志》與《袁紀》同。按時操為奮武將軍,故彧稱奮武司馬。後操任鎮東將軍,彧又稱鎮東司馬。彧實任軍司馬也。 丙寅①,太尉趙謙久病策罷。辛酉,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①按七月癸已朔,無丙寅。辛酉乃第二十九日。三公替代,時必不久,丙寅或系丙辰,或系甲寅之誤,亦未可知。 公孫瓚以劉備為平原相。 十二月,錄從入關者功,封侯賜爵各有差。 司徒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固讓不受。尚書僕射士孫瑞說允曰:「天子裂土班爵,所以庸勳也。與董太師並位俱封,而獨勵高節,愚竊不安也。」允納其言,乃受二千戶。 是歲,長沙、武陵人有死者,經月復活①。占曰:「至陰為陽,下民為上。」將有自微賤而起者也。 ①續漢五行志載武陵女子李娥死而復活,系于建安四年,與《袁紀》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