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漢靈帝紀(29)


  中平六年[189年]

  春正月,王國攻陳倉,董卓將救之,謂皇甫嵩曰:「智者不後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複何疑哉!」嵩曰:「不然,善用兵者全軍為上,破軍次之,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上兵伐謀,故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故速戰為下。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有餘者在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陳倉雖小,城守備固,非九地之陷也。國兵雖攻我所不〔救〕(拔),非九天之勢也。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乎?」不從。國圍陳倉八十餘日,城中堅守,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嵩欲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追。今我追國,是追歸眾,迫窮寇也。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墮,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使卓為殿,嵩自與國戰,大破斬之。由是卓恨嵩,陰與嵩有隙。

  ①見孫子兵法謀攻篇。
  ②亦見孫子兵法謀攻篇。張預曰:「敵始發謀,我從而攻之,彼必喪計而屈服,若晏子之沮範昭是也。或曰伐謀者,陰謀以伐人也。言以奇策秘算取勝于不戰,兵之上也。」
  ③見孫子兵法形篇,文字稍有變更。
  ④據《範書》皇甫嵩傳改,此乃涉下文之「不拔」而誤。
  ⑤尉繚子曰:「若秘於地,若邃於天是也。守則固,是自保也;攻則取,是全勝也。」
  ⑥李賢曰:「司馬兵法之言。」按不見於今本司馬法。而孫子兵法軍爭篇作「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⑦見宣公十二年《左傳》。楊伯峻曰:「荀子哀公雲『獸窮則攫』,《韓詩外傳》雲『獸窮則齧』,淮南子齊俗訓雲『獸窮則觸』,數語俱與此義相近。」
  ⑧出僖公二十二年《左傳》,乃臧文仲之語。螽,蜂也;蠆,蠍也。言其雖小而有毒,不可因其小而輕視之。

  征卓為少府,卓不肯就,上書,輒行前將軍事。既而以卓為並州牧,以兵屬皇甫嵩,卓又上書,請將兵之官。嵩從子邐諫嵩曰:「本朝失政,能安危定傾者,惟大人與卓耳。今怨隙已結,二人不俱存。先人之言,兵家所重,卓被詔當放兵,而諷將士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彼度京師正亂,故敢躊躇,此懷奸也。二者刑所不赦。卓凶虐無親,將士不附,公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奸凶,此桓文之舉也。」嵩曰:「專命亦罪也,不如顯奏,使朝廷裁之。」天子以責讓,卓不受詔,選五千騎將自河津渡。

  ①《範書》皇甫嵩傳「邐」作「酈」。

  上軍校尉蹇碩惡大將軍進兵強,欲進在外,因而間之,乃與常侍通謀,說上使進征邊章、韓約。帝從之,賜進戎車百乘,虎賁斧鉞。進亦知其謀,請中軍校尉袁紹東發徐、兗兵以稽其行。

  三月己醜,光祿劉虞為司馬領幽州牧,擊張純。虞使公孫瓚擊純,大戰破之。純客王政斬純首降。封虞為襄賁侯,瓚為都亭侯,並鎮北邊

  ①《范書》劉虞傳作「靈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又曰:「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通鑒》取《範書》而棄《袁紀》。然《三國志》公孫瓚傳曰:「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賁侯。會董卓至洛陽,遷虞大司馬。」則《袁紀》所述,事出有據。又《袁紀》所言「司馬」,乃大將軍屬官,百官志曰:「司馬主兵,如太尉。」非言其拜大司馬也。

  夏四月,太尉馬日磾罷。

  丙午朔,日有蝕之。

  丙辰,帝崩於嘉德殿。

  時蹇碩在省中,欲誅大將軍何進,使人迎進欲與計事。進即駕往,司馬潘隱出迎進,因而逆之。進馳去,屯百郡邸,稱疾不入。

  ①疑「因」系「目」之誤。鈕永建以「逆」系「告」之誤,非。《範書》作「迎而目之」。又潘隱所任乃軍司馬,比千石。
  ②胡三省曰:「天下郡國百餘,皆置邸京師。謂之百郡邸者,百郡總為一邸也。」

  戊午,皇子辯即帝位,太后臨朝,大赦天下。封皇弟協為勃海王。

  初,帝數失皇子,何太后生皇子辯,養于史道人家,故號為「史侯」。王貴人生皇子協,養于董太后宮,號為「董侯」。初,大臣請立太子,辯輕佻無威儀,不可以為宗廟主,然何後有寵,大將軍進權重,故久而不決。帝將崩,屬協于上軍校尉蹇碩。協疏幼,少在喪,哀感百官,見者為之感慟。

  ①史道人者,史子眇也,乃道術之士,後欲依其術善護皇子。

  壬戌,詔曰:「朕以眇身,君主海內,夙夜憂懼,靡知所濟。夫天地人道,其用在三,必須輔佐,以昭其功。後將軍袁隗德量寬重,奕世忠恪。今以隗為太傅錄尚書事。朕且諒闇,委成群後,各率其職,稱朕意焉。」

  ①「恪」原誤作「格」,據南監本、黃本徑改。

  上軍校尉蹇碩以帝輕佻不德,二舅好修虛名,無股肱之才,懼不能安社稷也,欲誅進等,立勃海王。與常侍趙忠、宋典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威權,欲與天下黨人共誅內官,以碩有兵,尚且沈吟,觀其旨趣,必先誅碩,次及諸君。今欲除私讎,以輔公家。」是時上新崩,大行在前殿,左右悲哀,念在送終,碩雖用,有謀策,其事未可知也。忠、典以碩書告大將軍進,進誘諸常侍共誅碩。或曰:「碩,先帝所置,所嘗倚仗,不可誅。」中常侍郭脈與進同郡,素養育進子弟,遇之曰:「進,我所成就,豈有異乎?可卒聽之。」

  ①《范書》何進傳作「郭勝」。《通鑒考異》引九州《春秋》作「郎勝」。

  庚午,上軍校尉蹇碩下獄誅,兵皆屬進。

  中軍校尉袁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秉權日久,永樂太后與之通謀,禍將至矣。將軍宜立大計,為天下除患。」於是進、紹共圖中官。進厚遇紹及虎賁中郎將術,因以招引天下奇士陳紀、荀攸、何顒等,與同腹心。

  ①《範書》標點本校勘記據陳景雲說,改何進傳之「龐紀」為「逄紀」。《袁紀》作「陳紀」,亦誤。

  初,驃騎將軍董重與大將軍何進權勢相害,中官協重,以為黨助。永樂亦欲與政事,何後不聽,永樂後怒曰:「汝怙大將軍邪?敕驃騎斷大將軍頭如反手耳!」何後聞之,以告進。五月,進與三公奏:「故事,蕃後不同居京師,請永樂宮還故國。」於是驃騎將軍董重下獄死。永樂後怖,暴崩,眾以為何後殺之。

  ①《范書》皇后紀作「重免官,自殺」。

  紹複說進曰:「前竇氏之敗,但坐語言漏泄,以五營兵士故也。五營皆畏中官,而竇〔氏〕(後)反用之,皆叛走,自取破滅。今將軍既有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之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之時也。功著名顯,重之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進言之于太后,太后曰:「中官領禁兵,自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共對乎?」進承太后意,但欲誅其放縱者。紹以中官近至尊,今不廢滅,後益大患。

  ①據陳璞校記改。

  初進寒賤,依諸中官得貴幸,內嘗感之,而外好大名,複欲從紹等計,久不能決。太後母舞陽君及弟車騎將軍苗謂進曰:「始從南陽來,依內宮以致富貴。國家亦不容易,深思之。覆水不可收,悔常在後。」〔苗〕(進)入,複言于太后曰:「大將軍專欲誅左右,以擅朝權。」太后疑焉。紹聞之懼,複說進曰:「形勢已露,將軍何不早決?事久變生,複為竇氏矣。」於是進以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並州刺史董卓將兵向京師,以脅太后,尚書廬植以為:「誅中官,不足外徵兵,且董卓兇悍,而有精兵,必不可制。」進不從。

  ①疑「內宮」系「內官」或「中官」之誤。
  ②惠棟曰:「《范書》光武紀:馬武雲『反水不收,後悔無及』。胡注:水覆於地,不可複收,言事發則不可收拾。」
  ③據文意改。

  原將數千人寇河內,燒宮府及居人,以誅中官為言。太后猶未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