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漢靈帝紀(30)


  六月辛酉,葬孝靈皇帝于文陵。

  秋七月,徙勃海王協為陳留王。

  董卓到澠池,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汩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乃鳴鐘鼓以如洛陽。」進謂諸黃門曰:「天下洶洶,正患諸君耳。今董卓欲至,諸君何不各就國?」於是黃門各就裡舍。

  ①定公十三年《公羊傳》曰:「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此逐君側之惡人,曷為以叛言之?無君命也。」
  ②疑「乃」字上脫「今臣」二字。

  是時進謀頗泄,諸黃門皆懼而思變。張讓子婦,太后之娣也。讓叩頭向子婦曰:「老臣得罪,當與新婦俱歸私門。惟受恩累世,今當離宮殿,情懷戀戀。願複一入直,得暫奉望太后、陛下顏色,然後退就溝壑,死且不恨。」讓子婦言于舞陽君,入白,乃詔諸常侍皆複入直。

  ①原「複一」誤倒,今徑正。

  八月庚寅,太白犯心星。

  ①八月甲辰朔,無庚寅。戊辰之前,有丙寅。續漢天文志即作「丙寅」。《袁紀》「庚」系「丙」之誤。

  戊辰,大將軍何進白太后,將決其事,謀欲盡誅諸常侍,選三署郎補其處。中常侍張讓、段珪相謂曰:「大將軍常稱疾,不臨喪葬,今忽入省,此意何為?竇氏意複起邪?」使侍者聽之,〔具〕(冥)聞進言。出坐省戶下,讓謂進曰:「天下憤憤,亦非獨我曹也。又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泣涕救解,各出家財且千萬,共為禮,和悅上意,但欲托門戶於卿耳。今卿雲何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內濁穢,公卿已下忠清,為誰乎?」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珪、讓偽詔以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故司空許相為河南尹。尚書得詔疑焉,請大將軍出議之。中黃門以進首與尚書曰:「何進謀反,以伏誅。」

  ①馮班曰:「初,秦置郎中令,其屬官有三署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凡三署中有郎中,主執戟更直侍宮殿,出則充車騎。漢因之。」
  ②據鈕永建校而改。
  ③言光和四年何太后酖殺勃海王協生母王美人,帝怒,欲廢後,中官救解乃止。
  ④胡三省曰:「按百官志,尚方有令、丞而無監。桓靈之世,諸署令悉以宦者為之,尚方監必置於是時也。」

  進部曲將吳匡將兵在外,聞進被誅,欲將兵入,宮門閉。虎賁中郎將袁術燒南宮青瑣門,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持太后、天子、陳留王幸北宮崇德殿。苗聞進死,陳兵朱雀闕下。進、苗素不相友善,進死,匡恐為苗所害,乃言曰:「大將軍欲誅諸常侍,車騎不欲。今大將軍死,車騎在,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大將軍複讎也?」進遇吏兵素有恩,皆涕泣曰:「願效死。」匡乃唼血為誓,引兵攻苗,戰于闕下,兵破,斬苗首。

  ①《范書》何進傳作「因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通鑒》從《袁紀》。
  ②《範書》作「德陽殿」。
  ③唼血同歃血。《漢書》王陵傳曰:「始與高帝唼血為盟。」注曰:「唼,小歠也。」

  於是司隸校尉袁紹斬偽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勒兵捕諸中官,無少長皆誅之,死者二千余人。引兵入宮,珪等迫急,複將天子、陳留王夜至小平津,六璽不自隨。是時宮中亂,百官無從者,惟河南部掾閔貢將十餘人從。會尚書盧植至,按劍責珪,珪等涕泣謝罪。又追兵至,珪等白上曰:「臣等死,天下大亂矣。」乃自投於河。

  辛未,帝還宮,公卿百姓迎于道。並州牧董卓適至,聞帝在外,單騎迎於北芒上。卓與帝言,不能對;與陳留王言,及禍亂之事。卓以王賢,有廢立之意。

  是日,幸崇德殿,大赦天下。得六璽,失傳國璽。

  武猛都尉丁原將河內救何氏,拜執金吾。何進兄弟既死,其部曲無所屬,皆歸卓。卓使原部曲司馬呂布〔殺原而〕盡並其眾。京師兵權,惟卓為盛。

  ①據《通鑒》補。

  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募兵,亦適至。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初至疲勞,襲之可擒也。」紹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

  六月雨,至於九月乃止。卓諷有司以久雨免司徒丁宮、司空劉弘,卓代為司〔空〕(徒),假節鉞虎賁

  ①按《三國志》董卓傳作「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范書》、《續漢書》、《袁紀》下文均作「司空」,據改。

  癸酉,卓謂司隸校尉袁紹曰:「人主宜立賢明,天下豈有常。每念靈帝,使人憤毒。今當立『董侯』,不知能勝『史侯』否?為當且爾,劉氏種不足複遺。」紹曰:「今上未有不善害於天下,若明公違禮,任意廢嫡立庶,四海恐不從明公議也。」卓叱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紹橫刀長揖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既出,遂奔冀州。卓以廢帝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

  ①胡三省曰:「且爾,猶言且如此也。卓意欲廢漢自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