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
漢明帝紀(15) |
|
永平十六年[73年] 春,天子遂前議,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太僕祭彤、度遼將軍吳常各將萬騎擊匈奴①。固出敦煌〔昆〕侖塞②,擊南呼衍王。出塞千五百里,到蒲類海,破白山,走呼衍王,斬首千餘級。秉出張掖居延塞,擊〔句〕(匈)林王③。到沐樓山④,渡漠六百餘裡,絕無水草,得生口辭雲「句林王轉北逐水草」,秉欲將輕騎追之,都尉秦彭止之而還。彤嘗與南單于左賢王信出朔方〔高〕(鬲)闕塞⑤,擊溫禹犢王於涿邪山。出塞九百餘裡,見小山,為信所誤雲是涿邪(王)山⑥,無所得而還。是時秉獨有功⑦,吳常抵罪,彤下獄免。 ①《範書》明帝紀所載無「吳常」,有「騎都尉來苗出平城,伐北匈奴」句。竇固傳「吳常」作「吳棠」,乃副祭彤出征,故共得罪。 ②據《範書》及《通鑒》補。昆侖塞在敦煌郡廣至縣北。《範書》此事系於十七年冬十一月事。十六年春二月,固所出乃酒泉塞,與《袁紀》異。 ③據《範書》及胡三省注改。 ④《范書》竇固傳作「三木樓山」。黃本作「沐樓山」。 ⑤據《範書》、《通鑒》改。 ⑥「王」系衍文,故刪。 ⑦《范書》竇固傳作「時諸將唯固有功,加位特進。耿秉無功而還,而祭彤、吳棠坐不至涿邪山,免為庶人」。觀《袁紀》上文,亦當作「固獨有功」,《袁紀》誤。 彤性剛嚴,行道不與信相得,故為信所誤。彤自恨無功,出獄數日,歐血死。敕其子曰:「吾奉使不稱,微功不立,身死慚恨,義不可以受賞賜。汝等齎兵馬詣邊,乞效死前行,以副吾心。」其子逢上疏陳彤遺言,上方任彤,聞之,嗟歎者良久。子參從擊車師有功,遷遼東太守。烏丸、鮮卑追思彤不已,每朝京師,輒過拜彤塚,仰天號泣。 彤字次孫,潁陽人。少孤,值更始之際,天下大亂,盜賊縱橫,野無煙火,而彤常在墓側,盡其哀心。賊每過,見其號泣,不畏死亡,皆不犯也。後隨從兄遵從世祖,世祖以彤為黃門郎,常宿衛左右。及遵薨,無子,追傷之,以彤為偃師長,令附近遵墓,四時祀之。遷襄賁令,皆有名跡。詔書勉勵,增秩一等,賜縑百匹。及在遼東,著績北邊。彤氣勇過人,開弓三百斤,多恩信,善權略,士卒爭為效力。永平初,胡夷內附,野無風塵,乃悉罷邊兵,而征彤為太僕卿。彤在遼東十餘年①,無十金之資,天下知其清。拜日,賜錢百萬,馬三匹,衣被、刀劍下至居家器物,無不備焉。每見,上輒嗟歎,以為可屬以重任,嘗謂左右曰:「太僕,吾之禦侮者也。」 ①《範書》祭彤傳以彤建武十七年拜遼東太守,至永平十二年征為太僕,故言「彤在遼東幾三十年」。而《袁紀》言永平初征為太僕,則自當言「十餘年」。二者未知孰是。 竇固之破白山,遣從事郭恂、假司馬班超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事超禮敬甚備。一旦勿疏,超謂官屬曰:「寧覺廣禮意益不如前日乎?」官屬曰:「胡人不能久,變無他故。」超曰:「明者觀於未萌①,況兆已見此,必有北虜使來,故令其疑耳。」乃召侍胡逆問曰:「匈奴使到日,何故不白?」侍胡怖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超使閉侍胡,悉會所將吏士三十六人,大飲之。酒酣,超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成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纔數日,而廣禮意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棄捐,為豺狼食,為之奈何?」官屬鹹曰:「今既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複曰:「丈夫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寧我圖人,不為人所圖。當今之計,獨有夜圍虜使,放火攻之,使不知我多少,震驚,可盡彌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不然盡為所擒,悔將何及!」皆曰:「當與從事議之。」超怒曰:「從事文墨吏,聞此必恐而謀泄,謀泄為鄯善所吞,死而無益,非壯士也!」眾曰:「善。」超夜將吏士奔之,令十人持鼓,餘皆兵弩,乃順風縱火,擊鼓大呼,虜驚走,超手殺三人,吏士斬首數十級,餘悉燒死。明日具告恂,恂大驚,又內恐超獨擅其功。超曰:「本與掾俱受任,此一家事,掾雖不行,超何心獨擅之,大小當共其禍福。」恂喜。超乃召鄯善王廣,示以虜使首②,舉國怖栗。超告以漢家威德,「自今以後,勿複與此虜通」。廣叩頭,「樂屬漢,無二心」。超還入塞,奉虜使首詣固。固具上超前後功,詔以超為司馬,賜布二百匹。 ①商君書更法篇曰:「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②《東觀記》曰:「斬得匈奴節使屋賴帶、副使比離支首及節也。」 遣超詣于寘國,欲增益其吏士,超自請願但將所從三十六人。超曰:「於寘大國且遠,今欲出萬死,立尺寸之功,雖將數百人往,無益于強,如有不虞,多益為累耳。」遂出塞。是時于寘王廣德新破車師①,生得其王,匈奴遣節使監護其國。超至於寘,於寘俗信巫,疑事輒巫決之。超到數日,廣德以匈奴使在其國,禮意不備,未有定心。會巫言:「神怒,何故向漢?屬匈奴者。」言「漢使有馬,急取以祠神,神怒乃解。」廣德遣國相私來比白超,願請馬以祠神。超曰:「馬可得,令巫自來受之。」有頃,巫到,超叱吏執之,遂斷巫頭,收私來比,鞭笞數百,遣持巫頭,往責讓廣德。廣德聞超前於鄯善誅虜使,納其貢,恐怖,遂舉兵攻殺匈奴使五十餘人,降超。超重賜王以鎮撫之,因留於寘竟冬。 ①《範書》西域傳「車師」作「莎車」。莎車近於寘,《袁紀》誤。 先是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倚其威,功破疏勒①,殺其王忠,誅貴臣,因立左侯兜題以為疏勒〔王〕②。超令廣德發專驛,自到疏勒。去兜題所治盤橐城九十裡,遣吏陳憲等往降之③,敕「兜題本非疏勒種人,如不降,便劫之」。憲既見兜題無降意,又輕其卑弱無備,憲遂前,劫縛兜題,左右皆驚走,留二人守之,憲馳白超。超即往,悉召疏勒掾吏,告以「龜茲為匈奴擊疏勒,盡殺汝貴人,而立兜題。兜題非汝本種,今漢使來,欲立故王種,為汝除害,無得恐怖」。眾皆喜。超亦求索故王近屬,得兄榆勒立之,更名忠,國中大悅④。超問忠及官屬:「當殺兜題邪?生遣之邪?」鹹曰:「當殺之。」超曰:「殺之,無益於事。當令龜茲知漢威德。」遂解遣之。疏勒由是與龜茲結怨,專心向漢。超守盤橐城,忠據疏勒。 ①釋名釋言語曰:「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 ②據文意補。 ③《范書》班超傳「陳憲」作「田慮」。惠棟曰:「古陳田字通,『憲』當是『慮』字之誤也。」愚意不可妄下斷語,各存其舊以侍來日為上。 ④《範書》作「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續漢書》作「求得故王兄子榆勒立之,更名曰忠」,疑《袁紀》「兄」下脫「子」字。 超字仲升,彪之子也。俶儻不修小節,而內行甚謹。家貧,嘗傭寫書,投筆而歎曰:「丈夫當為傅介子、張博望①,立功絕域,以取封侯耳,安能久執刀筆乎!」坐者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行遇相者,謂超曰:「君布衣諸生耳,而相法當封侯萬里之外。」超問其故,相者曰:「君燕頷虎頸,飛而食肉,以此知之。」 ①傳介子,元帝時使西域,殺樓蘭王而封義陽侯。張博望,騫也。武帝時兩次出使西域,以其鑿空,建漢威德,封博望侯。事並見《漢書》。 秋七月,淮陽王延謀反,徙為阜陵王,食二縣。 九月丁卯①,令罪死囚徒非大逆無道,減死一等,徙戍邊。 ①《範書》同。然是月戊子朔,無丁卯,疑有訛。 北海王睦薨,諡曰敬王。 睦少好學,世祖器之。上為太子時,數侍燕會,入則談論接席,出則遊觀同輿,甚見親禮。是時法網尚疏,諸國得通賓客,睦不遠千里,交結知識,宿德名儒莫不造其門,睦虛己折節,以禮接之,由是名聲籍甚。自為王后,法禁益峻,睦乃謝絕賓客,放心音樂。歲終,遣使朝京師,睦召使者問曰:「朝廷設問寡人,大夫何辭以對?」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臣雖螻蟻,敢不實對!」王曰:「籲!危我哉!是乃孤幼時進趨之行也。大夫其對以孤寵爵以來,志意衰墮,聲色是娛,犬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其抑絕名跡,深識機微如此。睦父靖王興薨,悉推財產與諸弟,雖車服珍寶,皆不以介意,有要,然後隨以金帛贖之①。能屬文,善史書②,作《春秋》指意終始論及賦、頌數十篇。病臨困,帝以驛馬詔睦為草書尺牘十首③。 ①《範書》作「非列侯制,皆以為分」。 ②「史書」一辭,多見於兩漢史傳。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曰:「元紀贊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應劭注曰:『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大篆。』又王尊傳:『少善史書。』又貢禹傳:『武帝時,盜賊起郡國,擇便巧史書者以為右職,俗皆曰:「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又西域傳:『楚王侍者馮嫽能史書。』又外戚傳:『孝成許皇后聰慧善史書。』後書安帝紀:『年十歲,好學史書。』又皇后紀:和熹鄧皇后六歲能史書。順烈梁皇后少好史書。又章八王傳清河孝王慶傳:安帝所生母左姬,字小峨,善史書。又齊武王演傳:北海靜王興之子敬王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明八王傳:樂成靖王黨善史書,喜正文字。」按許慎說文解字敘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草書。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此乃「史書而仕宦」之意也。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釋程材篇「趨學史書」曰:「史,令史,漢代掌管文書的低級官吏。」史書,指當文吏所必須掌握的文字、書法。」此說甚是,然意猶未盡。帝王、皇后、諸侯而善史書,則顯非欲作吏。故史書實乃學僮必修之課,即學僮所當掌握之文字及諸體書法。因漢法取文史必試以吏書,故史書也就成為追逐名利者的敲門磚。日本京都大學富穀至撰有史書考一文,載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可供參閱。 ③沈欽韓曰:「張懷瓘書斷:章草者,漢黃門令史遊所作也。衛恒、李誕並雲:漢初有草法,不知其始。王愔雲: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北海王睦,此開創草書之先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詔使草書上奏。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