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
漢光武帝紀(1) |
|
孝景帝生長沙定王發。武帝世,諸侯得分封子弟①,以泠道縣舂陵封發中子買,為舂陵節侯。買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皇帝。元帝時,節侯之孫孝侯以南方卑濕②,請徙南陽。於是以蔡陽白水鄉為舂陵侯封邑,而與從昆弟巨鹿君及宗親俱徙焉。湖陽人樊重女曰歸都③,自為童兒,不正容不出於房。南頓君聘焉,生齊武王演、魯哀王仲、世祖、〔湖陽〕、新野、甯平公主④。 ①《漢書》主文偃傳曰:「偃說上曰:『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日朝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其銷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②按:範曄《後漢書》(以下簡稱《範書》)城陽恭王祉傳曰:「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文選卷四南都賦李善注曰:「東觀漢記曰:『舂陵節侯,長沙定王中子買。節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侯仁以為舂陵地勢下濕,難以久處,上書願徙南陽,守墳墓。元帝許之,於是北徙。』考或作孝,非也。」《范書》祉傳李賢注引《東觀記》亦作「考侯」。清人編四庫全書,改東觀漢記原輯文「孝侯」為「考侯」,即以《範書》和李善注為據。殊不知《漢書》王子侯表明載:「元康元年,孝侯仁嗣。」《東觀記》之光武帝紀,乃班固主持撰寫,自不當與《漢書》相抵牾。且《范書》安城孝侯賜傳、《藝文類聚》(以下簡稱《類聚》)卷十二引《東觀記》均作「孝侯」。孝、考形近易訛,恐當以孝侯為是。《袁紀》此文亦可謂有力左證。 ③《范書》北海靖王興傳作「嫻都」。 ④《范書》北海靖王興傳曰:「生三男三女:長男伯升,次仲,次光武;長女黃,次元,次伯姬。」又曰:「建武二年,封黃為湖陽長公主,伯姬為甯平長公主。元與仲俱歿于小長安,追爵元為新野長公主。十五年,追諡仲為魯哀王。」據此則《袁紀》脫「湖陽」二字,故補之。 世祖諱秀,字文叔。初,南頓君為濟陽令而世祖生,夜有赤光,室中皆明。使蔔者筮之,曰:「貴不可言!」是歲,嘉禾生,縣界大熟,因名曰秀。為人隆准,日角,大口,美鬚眉,長七尺三寸。樂施愛人,勤于稼穡。嘗之長安,受尚書,大義略舉①。兄演,字伯升,慷慨有大節。王莽篡漢,劉氏抑廢,常有興複之志,不事產業,傾身以結豪傑,豪傑以此歸之。 ①《東觀記》光武帝紀曰:「年九歲,而南頓君卒。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後至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大義略舉,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為同舍解說。高才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裡奸邪,吏治得失。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裡,南陽大人賢者,往來長安,為之邸,闇稽疑議。」按:「其叔父」者,趙孝王劉良也。良,漢平帝時舉孝廉,為蕭令。光武兄弟少孤,良撫養甚篤。 新野人鄧晨,字偉卿,家富於財。晨少受易,好節義。世祖與之善,以姊妻之,是為新野公主。世祖與晨游宛,穰人蔡少公,道術之士也,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子駿也。」①世祖笑曰:「何知非僕耶?」坐者皆笑。當是時,莽行一切之法,犯罪輒斬之,名曰「不順時令」②。晨謂世祖曰:「王莽暴虐,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宛下言儻能應也。」世祖笑而不應。 ①子駿,劉歆之字。《漢書》楚元王傳曰:「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字穎叔。及王莽篡位,歆為國師。」應劭注曰,「河圖赤伏符雲『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故改名,幾以趣也。」 ②《漢書》王莽傳下曰:「地皇元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書曰:『方出軍行師,敢有趨讙犯法者,輒論斬,毋須時,盡歲止。』於是春夏斬人都市,百姓震懼,道路以目。」又曰:「自莽為不順時令,百姓怨恨,莽猶安之,又下書曰:『惟設此壹切之法以來,常安六卿巨邑之都,枹鼓稀鳴,盜賊衰少,百姓安土,歲以有年,此乃立權之力也。今胡虜未滅誅,蠻僰未絕焚,江湖海澤麻沸,盜賊未盡破殄,又興奉宗廟社稷之大作,民眾動搖。今複壹切行此令,盡二年止之,以全元元,救愚奸。』」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非經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據上可知,王莽因起義所在蜂起,故行一切之法,凡犯法者立斬決,不待秋後。於是春夏斬人,故又稱之曰「不順時令」。 宛人李通,字次元①。父守為王莽宗卿師②。守身長八尺③,容貌絕異,治家與子孫如官府。少事劉歆,好星曆讖記之言,雲:「漢當復興,李氏為輔。」私竊議之,非一朝也。通嘗為吏,有能名④。見王莽政令淩遲,挾父守所言,又居家富佚⑤,為閭裡豪,自免歸。從弟軼,亦好事者,謂通曰:「今四方兵起,王氏且亡,劉氏當興。南陽宗室,獨有劉伯升兄弟泛愛眾,可以謀大事。」通甚然之。世祖常避吏于宛⑥,通遣軼候世祖。初,通同母弟申屠臣善為醫術⑦,以其難使也,演殺之,故世祖不欲見軼。軼輒來不止,世祖乃強見之。軼徐達通意,殊不以申屠臣為恨,世祖不得已,乃許之往。時通病臥室內,世祖與通兄儵、弟寵及軼語。儵等喜悅,並言天下兵起、王莽亡敗之狀。世祖初以士君子道相慕,故往答之。及聞其語,大驚,不敢應,起入室候通,通握手極歡。移日複言及兵起及讖文,世祖微難通曰⑧:「即如是,當如宗卿師何?」通曰:「已自有度。」世祖深知通意,遂相結⑨。 ①汪文台七家《後漢書》所輯華嶠書李通傳作「字文元」。汪注曰引自《初學記》卷十一、北堂書鈔卷五十一(以下簡稱書鈔)。今按:《初學記》作「文元」,而書鈔所引實出卷五十二。明陳禹謨本脫「字文元」三字,清孔廣陶影刻宋鈔本則作「字次元」,與《袁紀》同。恐當作「次元」為是。又《東觀記》光武帝紀曰:「宛大姓李伯玉從弟軼,數遣客求帝。」據此則通又字伯玉。然《袁紀》曰通有兄儵」,故字不當稱「伯」,作「伯玉」亦恐誤。 ②李賢曰:「平帝五年,王莽攝政,郡國置宗師以主宗室,蓋特尊之,故曰宗卿師也。」胡三省曰:「余按莽置宗師,主漢宗室耳。此宗卿師,莽篡時所置也。」胡說是。 ③《范書》李通傳作「身長九尺」。 ④據《範書》本傳,通曾任五威將軍從事,出補巫丞。 ⑤佚通逸,荀子堯問篇曰:「舍佚而為勞。」 ⑥《範書》光武紀曰:「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于宛。」注雲「《續漢書》曰:『伯升賓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鄧晨家。』《東觀記》曰:『時南陽旱饑,而上田獨收。』」常即嘗,古通用。 ⑦按申屠臣,《東觀記》光武紀作「公孫臣」。《范書》李通傳注引《續漢書》作「申徒臣」。又按:吳樹平風俗通義佚文曰:「(申徒氏)本申屠氏,隨音改為申徒氏。」則申徒臣即申屠臣。申屠一作勝屠,見《史記》酷吏傳索隱引風俗通。又王符潛夫論志氏姓曰:「信都者,司徒也。俗前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勝屠,然其本共一司徒耳。」據此則申徒、勝屠、申屠,皆司徒之音轉。按《東觀記》李通傳亦作「申屠臣」,故紀作「公孫臣」,非也。 ⑧《范書》李通傳作「微觀通」。王先謙曰:「《谷梁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謂以其家重大事指示之,感動其意慮也。」按「觀」,文義較「難」為長。 ⑨《東觀記》光武紀曰:「(李通)兄弟為帝言天下擾亂饑餓,下江兵盛,南陽豪右雲擾。因具言讖文事,劉氏當複起,李氏為輔。帝殊不意,獨內念李氏富厚,父為宗卿師,語言譎詭,殊非次第;嘗疾毒諸家子數犯法令,李氏家富厚,何為如是,不然諾其言。諸李遂與南陽府掾史張順等連謀。帝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絳衣、赤幘。」按:張順事蹟,諸家《後漢書》唯此一見,錄以補《袁紀》不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