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二六


  他的家境極為平凡,父親古個小學教師,他至多算個中產階級的後代。他是戰爭中成長起司的新一代德國軍人,他與龍德施泰特正好相反,而與希特勒卻頗X相仿,希特勒對隆美爾是恩愛有加。好在隆美爾也爭氣,在北非刊以區區10萬德意軍隊,戰勝了占絕對優勢的英國軍隊。後來雖致失敗,但那是氣數使然,與隆美爾無關。沒聽說吧,評論家評論說蒙哥馬利勝得毫不精彩,而隆美爾卻是雖敗猶榮。希特勒讓隆美爾到西線給龍德施泰特當副手,同時授予他繞開龍德施泰特直接奏事之權。

  隆美爾也不負重望,上任後又是察看地形,又是修築工事,整天開著他那輛重型梅塞德斯牌汽車在外邊奔跑。他不惜計價,沿法國海岸修築了一堵「大西洋牆」。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在察看了隆美爾修築的工事後,公開宣稱:「我們已經把歐洲沿岸全部要塞化了——自挪威北端的諾爾辰角起,一直到地中海沿岸止。」這堵大西洋壁壘,即使不是固若金湯,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樣蠟槍頭。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緊迫,隆美爾沒能修完他的「大西洋牆」 ,到戰爭爆發,整個工事只完成了 40%,而在諾曼底地區則大部分沒有完成。他預備設置的地雷陣,本來要埋下四億顆地雷,可由於時間限制,只完成了1%,這個地雷陣後來還是給盟軍帶來了很大的殺傷力。

  「在戰爭時期,真理是如此可貴,以至於必須
  用謊言去保衛。」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戰略欺騙作如
  是評價。為了「霸王」計劃的成功,盟軍不得不布
  下一張欺騙之網。

  希特勒在等著盟軍的入侵,盟軍最高統帥部當然也沒有閑著。只是登陸的難度太大,而盟國的實力一下子又不能達到,登陸的問題一直拖了下來,但是,登陸的計劃是在制訂著的。到1943年底,登陸問題已經不可能再拖下去了。11月至12月間,美國、蘇聯和英國首腦會議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三國首腦在會上討論了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問題,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戰役,通過法國向希特勒德國發起進攻。德黑蘭會議一結束,羅斯福和丘吉爾又舉行第二次開羅會議,確認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為1944年的主要戰役,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為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負責「霸王」戰役的準備和指揮工作。

  根據盟軍擬定的登陸計劃,登陸將於1944年6月進行,地點是法國的諾曼底地區。參加首批登陸的有8個海上登陸師和空降師共計20萬人,另有3個師共計9萬人將緊隨1.9萬輛戰車在登陸戰打響後18小時內搶渡到對岸。 這些官兵將乘 5000艘艦艇、1300條商船。 1100架戰鬥機和 800架滑翔機登陸。掩護這支大軍的有1200艘軍艦、1萬多架轟炸機和戰鬥機。直接參加這次登陸行動的將達400萬人,如果加上後勤支援力量,參戰總人數將達600萬人之巨。

  關於登陸地點的選擇,盟軍也頗費心思。實際上從英國人退出歐洲大陸那天起,他們就在考慮將來可能的登陸地點了。在這方面,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想法最多,可惜最終都被否決了。

  丘吉爾的第一個方案是從挪威登陸。1940年4月挪威戰役打響後,皇家海軍曾在那裡與德國海軍打過一仗,最後敗下陣來。英軍就是從那裡撤出來的。可以說,如果盟軍從那裡登陸,那將是輕車熟路。為此,丘吉爾對這個方案十分欣賞。細細研究下來,盟軍雖然有能力從挪威登陸,可是,從那裡登陸盟軍並不能節約一些部隊,反而會引起與瑞典的戰爭。直到這個時候,瑞典還是一個中立國,雖然略微偏向德國一邊,戰爭進行到這種地步,把一個中立國拖入戰爭值得嗎?最重要的是,選擇挪威登陸,盟軍必須在海上作戰,極易遭到德國潛艇的攻擊;而且,空中掩護的力量也顯不足,再加上當地氣候寒冷,需要大批經過特殊訓練、具有特種裝備的部隊,可盟軍哪裡有這麼多特種部隊?這個方案被否決了。

  丘吉爾的第二個方案是從巴爾幹登陸。他認為巴爾於是歐洲柔軟的下腹部,如果從這個地方出擊,必定能給希特勒致命的一擊。可是,這個方案也沒有獲得專家們的同意。他們認為,從巴爾幹登陸看起來頗具吸引力,但實際上不可取。首先是這一帶地形複雜,盟軍登陸後要穿越群山進人匈牙利平原,最後才能直入德國。而且,東南歐歷來是俄羅斯的禁育,蘇聯在這裡有著廣泛的利益,如果盟軍從這裡登陸,必將引起與蘇聯的矛盾,引起盟國之間的衝突。這個方案也不可取。

  第三條可能的登陸線路是從法國南部登陸。根據這一方案,登陸、固守都不成問題,蘇聯人也會同意,但是代價太大,而也被否決。

  盟軍滿意的登陸點必須符合下列幾個條件。其一是必須在以英國為基地的空軍作戰半徑範圍內,只有在這個範圍內,盟軍才能得到空軍的支援。其次,登陸場附近必須有良好的港口,這樣可以運卸大量的作戰物資和作戰部隊。此外海灘必須平坦開闊,便於先頭部隊最初的作戰和橋頭堡的建立。這樣,3000英里的海岸最後只剩下兩處地點可以作為盟軍的登陸點,其一是加來海峽,從敦刻爾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諾曼底地區,從康尼到科唐坦半島一帶。由於加來作為登陸場的優勢十分明顯,盟軍預料德軍在這裡的防禦也最為頑固,故予以捨棄,最後只剩下諾曼底一處可以作為登陸場。這裡有兩個優良的港口,其一是瑟堡,另外一個是勒阿弗爾。雖然說這個地區離英國比較遠,離盟軍的最終目標德國也比較遠,但是正因為這一點,德軍在那裡的防禦比較薄弱,因而盟軍襲擊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僅這一點,就可以認定它是一個優良的登陸場。

  這麼多登陸場都被捨棄,並不是說這些登陸場都無可取之處。恰恰相反,每個地點都有它作為盟軍登陸場的合情合理的理由。如挪威、德國用來製造飛機和潛艇發動機的優質鋼,就是從一種芬蘭出產的鎳礦石中提取的,如果沒有這些鎳礦石,那麼德國的戰爭機器就會停止運轉。而這些鎳礦石必須經過挪威沿海,才能運到德國。挪威在希特勒的心目中具有一種特殊的位置,他曾說,挪威是關係到這場戰爭成敗的地帶。而且,挪威在德國北邊,靠近德國唯一的軍港基爾,德國開往大西洋的潛艇都從那裡出發,如果挪威失守,德國的潛艇將被封死在港口,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海軍的歷史。

  希特勒曾經讀過一篇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戰略的文章,文章說,德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的海軍被封鎖在軍港之內,如果這支艦隊能衝破封鎖,在大西洋巡邏,那麼,它就可能切斷英國的商船活動,使英國喪失戰爭能力。文章最後說,如果再次發生戰爭,德國應首先佔領挪威的不凍港。因此,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就佔領了挪威。他反復告誡他的守軍,要警惕盟軍從挪威人侵的危險。諾曼底登陸開始時,德軍在挪威一共駐紮了13個陸軍師,9萬名海軍人員,6萬名空軍人員,6000名党衛軍,另外還有1.2萬名准軍事人員。這些部隊包括一個裝甲師,一個潛艇中隊,一支小型空軍。在整個登陸期間,希特勒都沒有調動這支部隊,他們一直在那裡等待盟軍的入侵。

  還有巴爾幹。希特勒對巴爾幹的關注決不在挪威之下。丘吉爾喜歡用「歐洲柔軟的下腹部」來形容巴爾幹,希特勒也有同樣的想法。他認為巴爾幹半島對第三帝國是重要的。他甚至宣稱,羅馬尼亞的鐵門才是帝國真正的東部邊界,德國永遠不會放棄對它的主權要求。這個地區為第三帝國提供了維繫德國戰爭機器所不可缺少的原料,如石油,德國需要的石油,有1/3產自羅馬尼亞。當盟國的空襲粉碎了德國的石油化工工業後,羅馬尼亞的油田對德國來說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了,一旦失去,後果不堪設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