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利斯的目光繼續南移,終於繞過歐洲大陸的西南角,進入地中海地區。他說:「只要法國繼續保持它的北非帝國,英國在意大利登陸的可能性就很小。而盟軍從中東向巴爾幹和高加索發動的進攻,即使發生,也只有在1942年的下半年才有。」說到這裡,利斯終於松了一口氣。他得出結論:「日本參戰,牽制了英美的海軍力量,使得它們不大可能在1942年對已有防備的歐洲海岸發起重大進攻。」 利斯的報告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這並不是說他對利斯的先見之明表示嘉許,實在是因為他本人也有這種想法。利斯的分析認一個角度證明了他的先入之見,從而顯出元首確實要高人一籌。因此,對1942年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前景,希特勒想都沒有想過。美國佬現在陷在太平洋,英國人被迫困守英倫三島,要不是他作出了東進蘇聯的決策,說不定現在英倫三島上空已經飄揚著德意志的旗幟。沒有實力,盟軍拿什麼在歐洲登陸? 不過,希特勒也知道盟軍在西線登陸的嚴重性。即使盟軍在北非或是其他什麼地方登陸成功,那也不過是「癬疥之疾」,對於德意志的生存來說無關緊要。可是,如果盟軍真的在西線登陸,那麼,德意志帝國的大限也就到了。他想把利斯的報告讓他的統帥部和外交部看看,聽聽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可是,也許是因為他太忙了,以至於把這個問題給忘記了。 直到三個星期後,他才偶然想起了這份報告,於是匆匆發出了元首的第40號指令,說:「歐洲海岸在最大程度上面臨著敵人在不久的將來進行登陸的危險」,希特勒一開頭就危言聳聽,以期引起下屬的重視。接著,他就加強西線的防禦問題發出了一些指示。但是,有關防禦的準備工作並沒有展開,只是到1942年6月,英美兩國首腦在華盛頓會談後,美國正式宣佈,任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為歐洲戰區司令,希特勒才真正重視起第二戰場的問題。他立即把自己的党衛軍帝國師撥給西線,讓他們在西線效力。而德國的情報機構立即開動起來,德軍諜報局報告說,在英國集結的小型船隻已經達到了2802艘,希特勒開始認真考慮第二戰場問題了。 他與當時任西線總司令參謀長的蔡茨勒將軍討論了在西線修築壁壘的問題。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也向德國各駐外使館發出通知,說德國駐世界各國代表的主要職責是,迅速可靠地提供有關登陸問題的各種情報:英國和美國是否試圖入侵,何時入侵,從什麼地方人侵。於是,各種各樣的報告紛至遝來,但是,希特勒卻憑藉他那靈敏的第六感覺,認定不會馬上出現真正的第二戰場。仿佛是為了印證他的話似的,8月19日,一支幾百人的部隊真的在迪埃普登陸了,但其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登陸作戰的經驗,順便搜集一些情報。在德軍的強有力打擊之下,這支小部隊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撤走了。希特勒欣喜若狂,事實證明了他的預測。1942年乃至1943年他都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盟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集結起一支進攻歐洲大陸的軍隊。 不過,到1943年底,盟軍在歐洲大陸登陸的前景又使希特勒煩惱不堪。1943年11月 3日, 希特勒正式在第51號指令中提出這個問題。他說:「東線的危險仍然存在,但更大的危險卻在西線,盎格魯一薩克遜人的登陸蔔……在東線,由於領土廣闊,我們可以失去部分土地乃至大片土地而不至於對德國神經系統形成致命打擊。在西線卻不同!如果敵人成功地突破這裡的廣闊的前線B禦,其直接後果是無法預料的。各種跡象表明,敵人至遲明年司天,也許更早一些時候對歐洲西線發起進攻。」 12月20日,在東普魯士的森林中,希特勒又召開了一次形委會議。會議一開始, 他並沒有提到第二戰場問題, 但在會議即將自束之時,希特勒再次提出:「敵人將在春天從西線向我們發起進攻這已經無可懷疑了。」元首的話引起了一陣沉寂。大家都知道盟軍在西線登陸對德意志帝國意味著什麼。這兩年,德軍在東線已經損兵折將,如果英國和美國再摻雜進來,那麼,德意志帝國可真是發發可危了!大家圍著桌子上鋪就的巨幅地圖,一言不發。只有參謀總長蔡茨勒過後才學著元首的話說:「會向我們進攻的,這沒有疑問。」 「如果我們從開始就能知道哪裡是佯攻,哪裡是真正的主攻,那就好了。」希特勒自言自語,歎息著轉向法國地圖,望著那遙遠的海岸。手下的唆羅們還是一聲不吭。是的,要是知道哪裡是真正的主攻,那麼,只要把所有德軍都壓過去,還愁不能打敗盟軍的攻勢?這樣的話難不會講?不過,誰也不敢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沒有任何結果,一場有關西線的會議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從今天開始,希特勒對西線的防禦再也不能置之度外。除了那該死的俄國人外,現在元首心中又多了一個心腹之患。 進入1944年以後,希特勒更是憑他的直覺感到盟軍即將在西線發起進攻。在3月20目的一次會議上,他對格德·馮·龍德施泰特元帥、西奧德·克朗克海軍上將等人說:「很明顯,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必將在西線登陸。但是,沒有一個人知道何時登陸和怎樣登陸。」他認為,關於挫敗盟軍登陸的意義,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分:「粉碎敵人的登陸企圖絕非西線的區域性的決定。它是有關戰爭全域、因而也是有關戰爭結局的唯一的決定性的因素。」他強調說,「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必須在幾小時,最多不超過幾天內把敵人的登陸行動打垮」,「一旦把登陸挫敗,敵人就再也不可能組織新的入侵」,因此,「戰爭的結局、帝國的命運落在西線的每個土兵身上」。 為了挫敗盟軍的登陸,希特勒在西線集結了一支有150萬人的龐大隊伍,由久經沙場的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他出身於一個典型的普魯士軍人家族,這個家族曾造就了好幾代軍閥,先祖的血液還在龍德施泰特的血管中流動。他神態做岸,風度優雅,戴一隻單片眼鏡,活脫脫一個普魯士士兵的化身。他在德國軍官團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稱為「條頓人的最後一名騎士」。龍德施泰特的一生似乎都充滿了矛盾。他被稱為德軍在裝甲兵方面的專家,可是誰能想到,龍德施泰特一生中從未上過坦克,他受不了坦克中那份肮髒、油膩和噪音。他看不起納粹黨,更看不起希特勒這位「波希米亞下土」,可是,當他為第三帝國效力時,他卻是全身心投入,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 1939年,龍德施泰特已經年過花甲,但在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還是毅然穿起征袍,為德意志第三帝國效力。在進軍波蘭、閃擊法國的戰鬥中,他都是德國集團軍群的指揮,在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中,他是負責列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團軍群主帥,後來由於身體不佳,他向希特勒告病休養。1942年3月,他又應希特勒所請,出任防禦整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集團軍群主帥。他手下有兩個集團軍群,其中,G集團軍群部署在法國南部,B集團軍群守衛在法國北部。 在希特勒和龍德施泰特的腦海裡,法國北部是最易受到盟軍進攻的,1943年12月對日,希特勒又派去了足智多謀的「沙漠之狐」隆美爾,由他出任B集團軍群的主帥,負責加來地區的防禦。在希特勒看來,龍德施泰特雖然寶刀未老,但是所受的卻是普魯土刻板的軍官團訓練,這種訓練使得他們容易循規蹈矩,不易於出奇制勝。過去的戰爭經驗已經證明,這一幫人雖然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他們的宏論往往是錯誤的。而隆美爾則不同,他既非出身于普魯士軍官團,也不是德意志某一個名門望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