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二七


  而巴爾幹國家都是德國的盟國,有幾十萬軍隊聽它使喚。當年進攻蘇聯時,儘管由於蘇聯的氣候特殊,能夠用來作戰的時間很短,但當南斯拉夫發生政變,親德政權被推翻後,希特勒還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兩個星期,鎮壓了南斯拉夫的軍事政變。後來有人評論說,如果不是拖延了這兩個星期,德國也許在寒冬到來之前就拿下了莫斯科,那麼,蘇德戰爭的前景就很難說了。

  盟軍情報部門充分認識到希特勒對這些地方的關注,當它們作為登陸場的價值被放棄後,盟軍情報部門敏銳地想到,可以利用希特勒對這些地方的關注,分散他對諾曼底地區的注意力,牽制德軍部分兵力,不讓他們去支援諾曼底。一場圍繞諾曼底的欺騙戰就這樣展開了。

  諾曼底登陸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麼,整個登陸行動就可能遭到挫敗。盟軍最高統帥部經過反復研究,最後確定,即使盟軍能在登陸之前做到萬無一失,但登陸成功的把握只有50%。丘吉爾聽到這個結論時,幾乎要摔倒在地。他的參謀長布魯克說,由於運輸工具的限制,盟軍在登陸日那天,只能投入8個師,第二天可達到10個師,到第5天可達到匕個師,到第21天可以達到24個師,第36天可以達到30個師。在登陸後一個月內,在兵力對比上,盟軍將占絕對的劣勢。

  要使登陸軍不被消滅,德軍在登陸目那天,駐紮在諾曼底附近的軍隊不得多於3個師,第三天不得多於5個師,第9天不得多於9個師。而龍德施泰特的西線統帥部實際掌握的軍隊數量是150萬人。要分散德軍的兵力,唯一的辦法就是突然襲擊,不讓德軍摸清盟軍的真正意圖,遲滯德軍對諾曼底地區的增援。如果盟軍不能隱蔽自己的進攻時間和主攻方向,希特勒將有足夠的時間和兵力來擊退盟軍的進攻。此外,登陸行動對氣象條件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海岸的風速不能超過每小時24公里,海面風速則在每小時32公里內,能見度要達到4.8~6.4公里之間,雲的高度應在900米以上,要有明朗的月亮。

  但由於海峽地區的天氣總是變幻莫測,一年中適合登陸的時間只有那麼幾段,這幾段時間盟軍知道,德軍也知道。早在1941年,希特勒就下令組建氣象情報中心,「由那些能夠使用第六感官。確有才能並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的人充任情報員,不管他是駝背。羅圈腿,還是全身癱瘓,只要他「熟悉蚊子、燕子的飛行規律,瞭解天氣徵候,能根據感覺辨別風雲,能根據眼睛識別天氣的變化」就行。此外,海峽地區在氣候、潮汐和地形方面適於實施大規模登陸的地域也是有限的。只要希特勒瞭解盟軍的主攻方向,登陸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

  這個結論讓丘吉爾痛苦不堪。一旦登陸失敗,德軍很可能順勢人侵。初敗之後的英國是絕對沒有力量擋住德軍的入侵的。把成功的機會寄託在突然襲擊上面,到底有幾成把握?要知道,德國是近代軍事學術的發源地。對別的國家搞突然襲擊,或許還有成功的把握,可是要對德國搞突然襲擊,難哪!胖特烈大帝就告誡過他的軍隊:「允許被打敗,但絕對不能被打個措手不及。」時至今日,德國人並沒有忘記先祖的教誨。希特勒可是一個搞突然襲擊的老手。現在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可不容易做到。

  但是,盟軍也有有利條件,這就是盟軍擁有當時一流的、在大戰中成長起來的情報機構。跨海登陸確實難度很大,但是,只要能做到出其不意,盟軍還是有可能在歐洲大陸上建立起幾個橋頭堡的。只要橋頭堡一建立,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將會陸續到達,這樣,盟國龐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和後備兵員的優勢將會體現出來,擊敗德意志帝國也就不是一種奢望了。這一點,艾森豪威爾清楚,希特勒也清楚。

  關鍵是隱蔽盟軍的主攻方向。如果希特勒不能確定盟軍的主攻方向,那麼,他就木會全力對付已經發生的登陸行動。只有這樣,登上海灘的先頭部隊才不會被消滅,等他清醒過來時,盟軍已經在灘頭陣地上站穩了腳跟。這樣,登陸就有希望了。

  為了確保登陸成功,盟軍不得不借助於戰略欺騙手段,通過戰略欺騙分散希特勒的注意力,迫使他把兵力分散在從挪威到地中海的廣闊地區,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為此,盟軍最高統帥部在制定「霸王」計劃的同時,又制定了一項「衛士」欺騙計劃。「衛士」計劃有雙重目的:其一,旨在通過多種欺騙手段,迫使希特勒將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使他在諾曼底地區缺少足夠的兵力來挫敗盟軍的登陸;其二,通過干擾和破壞德軍的通訊、情報、後勤和行政系統,遲滯德軍對登陸作出反應。它包括至少36項附屬計劃和幾十項有關對策,其目的是使希特勒相信,由於無法解決登陸艇問題,盟軍在1944年7月前不可能在歐洲登陸。此外,在登陸地點方面,盟軍有多種戰略考慮,挪威力D來和巴爾幹都是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而主攻將在加來方向。

  「衛士』 外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堅韌」 計劃,它又分『北方堅韌」和「南方堅韌」兩個方面。前者主要針對挪威和瑞典兩國,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歐的27個師的德軍滯留在這些國家,坐等英、美、蘇三國的聯合進攻。為此,負責實施此次戰略欺騙計劃的倫敦監督處在蘇格蘭虛構了一支擁有35萬人的英國第4集團軍,這支部隊將在登陸口會同美國第匕軍及部分蘇軍向挪威發動大規模進攻。「南方堅韌」計劃主要針對法國沿海。盟軍在加來海峽對面、英格蘭的東南部虛構了美國第1集團軍,這是一支擁有50個師。

  近100萬人的部隊,其目的是讓希特勒相信,盟軍的主攻方向是加來,對諾曼底的進攻只是為了把德軍從加來地區引開,一旦德軍開向諾曼底,美國第1集團軍將在加來登陸。此外,「堅韌」計劃還有幾個組成部分,代號為「鐵甲軍」的計劃旨在以威脅人侵比斯開灣,把德國第1軍牽制在波爾多;代號為「復仇」的計劃旨在把德國第三9軍拖在馬賽地區;而「齊普林」計劃則是向巴爾幹半島施加壓力;「王冠」行動則是威脅意大利。整個「堅韌」計劃的目的就是要在登陸目前後,分散德軍對諾曼底地區的注意力。

  「衛士」計劃是盟軍在以往欺騙實踐基礎之上進行的,它繼承了英軍在北非欺騙作戰的成功經驗,也有倫敦監督處的重新創造,甚至吸收了德國人的欺騙實踐,此次欺騙的複雜性遠遠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騙。

  盟軍在人力資源上對德軍並不佔有絕對優勢,根本無力在歐洲到處點火,如果在加來海峽和北歐的對面,盟軍沒有大量集結兵力,希特勒是不會相信「堅韌」計劃的。為了使欺騙計劃顯得確有其事,盟軍最高統帥部首先在欺騙地點製造了大量的假目標。在這方面,盟軍並不缺乏經驗,在北非戰場,蒙哥馬利手下的欺騙部隊A部隊已經顯過身手,現在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故技重演罷了。1944年3月,欺騙部隊在愛丁堡建起了英國第4集團軍的司令部,大約20名退役軍官在這裡搭起了欺騙戰的舞臺。他們在這裡搭起了坦克、飛機和登陸艇,但這些坦克是用氣球做的,登陸艇是用木頭、管子和篷布搭起來的,軍艦則是由英國的電影製片廠生產的。盟軍就用這種辦法,「製造」出擁有數百萬兵員的英國第4集團軍和美國第三集團軍。

  為了讓這些假部隊顯得實有其事,盟軍又訴諸無線電欺騙。如美國第1軍上空的電離層,充滿了由一支部隊發射的零星分散的無線電噪聲,蘇格蘭上空也經常可以聽到由營到團直至集團軍的無線電通訊,這些信號都被德軍無線電情報部隊截收,對話被彙編成冊,幾達8英寸厚。德軍情報機構據此確定了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4集團軍的番號及駐地,從中不難推斷出這兩支部隊的進攻意圖。而真正準備進攻諾曼底的蒙哥馬利部隊的上空卻是靜悄悄的。為了進一步證明盟軍的主要集結地點是在多佛爾和劍橋地區,通訊人員甚至從蒙哥馬利的實際駐地朴茨茅斯到多怫爾敷設了通訊專線,使所有電訊均從多佛爾發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