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
九 |
|
希特勒在開戰前會尋找戰爭藉口,然後逐步擴大戰爭?這明遠是不切合實際的幻想。事實證明,希特勒崇尚的是突然襲擊,他的理論基礎是總體戰和閃擊戰,事無根本不加警告。只有在發動波蘭戰役前,為了尋找藉口,他才演出一幕「賊喊捉賊」的把戲,其他幾次戰役,他均未加任何警告。對於他來說,消滅蘇聯是他爭霸世界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不管蘇聯能否滿足他的要求,他都要發動對蘇戰爭,根本不要找什麼藉口。斯大林滿足希特勒的欲望,其實是與虎謀皮而已。 可歎的是,直到6月21日下午9點半,戰爭即將爆發了,斯大林還是執迷不悟。他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接洽,說:「有很多跡象表明德國政府對蘇聯政府不滿,德蘇之間即將發生戰爭的流言更加流行……蘇聯政府不瞭解德國政府對它不滿的原因,如果大使先生能告訴我造成德蘇關係目前狀況的原因,我將十分感激。」舒倫堡雖然反對希特勒發動侵蘇戰爭,但是,他畢竟是德國駐蘇聯大使,儘管他知道希特勒為何對斯大林不滿,也知道「巴巴羅薩」行動就要開始,但是,面對莫洛托夫的詰問,他只能說:「我不能答覆這個問題,因為我沒有有關的情報。」 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使斯大林大權獨攬,聽 不進不同意見,從而把自己與客觀世界隔絕開來。 西方學者分析蘇軍失利的原因,大都把它歸咎于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種指責不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希特勒曾經說過:「『巴巴羅薩』行動實施之日,全世界將會為之大驚失色,難置一詞!」希特勒這句話絕沒有誇大。當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傳開後,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對此感到吃驚。換句話說,遭到突然襲擊的,絕對不是斯大林一個人,也不是蘇聯一個國家。德國侵略蘇聯的消息,對其他國家一樣產生了強勁的震撼,只不過,蘇聯的損失是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而其他國家的震撼則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巴巴羅薩」行動,幾乎在一切方面都達到了突然襲擊的效果,這就說明,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失利,不是僅僅由於政治體制而造成的,它一定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不過,我們也必須看到蘇聯的國家體制和情報體制的影響。30年代,蘇聯在緊張的政治氣氛中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斯大林的專權和對他的個人崇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切反對或懷疑斯大林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的人都被視為「人民的敵人」,對這些人,斯大林操有生殺大權。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堵塞了斯大林瞭解外界真實情況的渠道。在這種體制下,人們不敢向斯大林陳述不同意見,只能唯命是從。斯大林聽到的只是一片阿泱之詞,而不可能聽到反映真實情況的客觀看法。1940年11月莫洛托夫率團訪問柏林,就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1940年的德蘇關係,遠不像蘇聯報紙上所表述的那樣,是友好的、和睦的。實際上,德蘇兩國的決策層都意識到,在德國和蘇聯之間有一股暗流在湧動,這股暗流可能毀掉德國與蘇聯之間的友誼。德國在西線的進攻極為順手,蘇聯在東線的行動同樣令人刮目相看。當德軍粉碎了波蘭的主力部隊後,蘇聯軍隊也如期越過國境,在波蘭與德軍會師。然後,蘇聯出兵芬蘭,奪取了芬蘭靠近列格勒的一塊土地,又迫使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隨後又在三國進行「選舉」, 由三國公民『咱主」決定「加入」蘇聯,這種做法是違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更有甚者,當德軍征服法國後,蘇聯又以武力為後盾,迫使羅馬尼亞把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還給」蘇聯,而這兩塊土地並不是蘇聯固有的領土。羅馬尼亞是德國的石油供應基地,蘇聯此舉實際上已經威脅到德國的利益,希特勒對蘇聯的舉動雖然如芒刺在背,但是,希特勒覺得時機沒有成熟,因此,他忍住了。 不過,他還是作出了一些反應,比方說強迫羅馬尼亞把特蘭西瓦尼亞交給匈牙利,又把另一塊土地劃給保加利亞,並向羅馬尼亞保證,羅馬尼亞的新國界得到德國的保護。對此,蘇聯提出了嚴正抗議,認為它違反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兩天后德國則反唇相機。蘇聯出兵波羅的海三國,難道與德國商量了?顯然,是蘇聯違約在先,莫斯科莫怪柏林不講義氣。不過,希特勒畢竟是一隻狡猾的狐狸,在沒有作好戰爭準備之前,他並不想得罪斯大林,他還邀請莫洛托夫訪問柏林,以撫慰斯大林那顆多疑的心,順便摸一下蘇聯的底細。斯大林答應了。 莫洛托夫是蘇聯著名的外交家,他素來以頑固、不妥協而聞名於世。他抵達柏林後,儘管德國人對這位來自「赤色國家」的共產黨領袖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可是莫洛托夫始終緊繃著臉,靜靜地聽主人發言,而從他嘴裡時不時冒出的提問,則往往使主人面紅耳赤。 在柏林,莫洛托夫會見了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也同希特勒有過一段唇槍舌劍的交鋒。希特勒在會談時說,英國已經失敗,最後投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軸心國的勝利指日可待,現在該是考慮勝利後世界的安排問題了。他邀請蘇聯一起參與瓜分大英帝國遍佈全球的遺產問題。可是莫洛托夫對此根本不感興趣,他只對德國與蘇聯之間的一些問題感興趣,對大英帝國是否已經失敗並不關心。顯而易見,就在會談時,已經「最後失敗的」英國皇家空軍在柏林上空投下了炸彈,元首所言,顯然不實。 他劈頭蓋臉地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德國軍事代表團在羅馬尼亞幹什麼?德國軍隊出現在芬蘭,目的何在?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意義是什麼?德國所謂的歐洲新秩序和大東亞新秩序究竟指的是什麼?蘇聯在其中的地位如何?連珠炮似的提問把希特勒鬧了個手忙腳亂,他率先根本沒有想到這位慣於說「不」的先生會提出這麼多問題來,故而只能避重就輕地回答兩個。但是,莫洛托夫還是揪住德軍出現在芬蘭不放。他說:「蘇聯政府認為,最後解決芬蘭問題是它的責任,《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規定,芬蘭是蘇聯的勢力範圍。」 而希特勒也不示弱,他針鋒相對地說:「波羅的海如果發生衝突,將嚴重影響德蘇關係,後果不堪設想。」 莫絡托夫卻說:「這不是波羅的海問題,問題出在蘇聯。」希特勒大聲叫了起來:「不得與芬蘭作戰。」 莫洛托夫說:「你這是違背去年簽訂的條約。」 雙方僵在那裡。這時,裡賓特洛甫出來打圓場,說:「實際上根本沒有理由使芬蘭問題成為一個爭端,或許這只是一個誤解。」希特勒順勢轉圈,大談德蘇瓜分大英帝國的前景,而莫洛托夫卻死揪住芬蘭問題不放,堅決要討論與蘇聯國家安全有關的問題。他說:「對於德國駐紮在芬蘭的問題,蘇聯仍在等待回答。蘇聯還想知道德國對土耳其、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打算,德國對羅馬尼亞新邊界的保障是針對蘇聯的,應予以撤銷。」 希特勒哪裡受得了這些,他立即跳了起來,拒絕了莫洛托夫的要求:「這是無法滿足的。」 「要是蘇聯也像德國一樣,向保加利亞提供保證,德國會說些什麼?」 「難道鮑利斯國王要求莫斯科給予保證了嗎?」言下之急是,即使蘇聯想效法德國,也不可能啊!他接著說:「如果德國要找藉口,與蘇聯摩擦,他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這種藉口。」這已經近乎威脅了。但是,蘇聯並不是羅馬尼亞或保加利亞,莫洛托夫不怕希特勒的威脅,雙方不歡而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