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帝王之死 | 上頁 下頁 | |
伊祁放勳(5) | |
|
|
韓非子原文: 「堯(伊祁放勳)欲傳天下于舜(姚重華),(姒)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匹夫乎?』堯(伊祁放勳)不聽,舉兵殺(姒)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堯(伊祁放勳)又舉兵而誅之於幽都。於是天下莫敢言。」 這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典型,用君王的手,剷除效忠君王的忠良。姚重華先生為千古權奸,立下漂亮的榜樣。為了更徹底的建立威嚴,姚重華先生再把另外兩位潛在的政敵:三苗先生、讙兜先生,一併幹掉。連同姒鯀先生和共工先生,合稱為「四凶」。殘殺忠良而又加上醜惡的帽子,姚重華先生是「鬥臭」和「醜化敵人」絕技的鼻祖。 「四凶」是總稱,姚重華先生又分別賜給他們醜惡的綽號,和不同的罪狀: 姒鯀——檮杌(罪狀:治水無功) 共工——窮奇(罪狀:淫辟) 三苗——饕餮(罪狀:不遵王命) 讙兜——渾沌 只有讙兜先生的罪狀沒有記載,其實用不著記載,事情明白得很,他們真正的罪狀是冒犯了權奸姚重華先生,如此而已。 大屠殺之後 大屠殺之後,反對聲浪消失在血腥之中。《尚書》曰:「舜(姚重華)巡狩四嶽,流共工,放讙兜,宰三苗,殛(姒)鯀。四罪而天下鹹服。」當然天下鹹服,再有不服的,「四凶」立刻變成「五凶」矣。然而最妙的還是孔丘先生,他閣下對大屠殺的解釋是: 「伊祁放勳發現姚重華賢能,並不可貴。發現了之後,一點都不懷疑,摧毀了所有的挑撥離間,甚至誅殺進諫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貴。」 韓非子原文曰: 「堯(伊祁放勳)知舜(姚重華),非其難也。不以所疑,敗其所察,至乎誅諫者,乃其難也。」 在政治掛帥的大纛之下,手握權柄的人有福啦,真理正義、公道人心,都是他們的,連聖人都站在他們一邊,努力化腐朽為神奇。效忠政府的成了叛逆,血腥鎮壓的反而備受歌頌。歷史上斑斑史跡,一開始便被野心家利用,扭曲顛倒,黑變成白,白變成黑,成了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觀。 到了這時候,篡奪帝位的時機,已經成熟。紀元前2258年,伊祁放勳先生終於下臺鞠躬。按常理推測,他閣下下臺鞠躬,姚重華先生當然上臺鞠躬,他覬覦寶座已非一日,布下天羅地網,更非一天。這個熟透了的蘋果,非掉到他早已放在樹底下的大籮筐裡不可。但關於這場被後世儒家學派知識份子百般讚揚的「禪讓」,古書上的記載,過於簡略。《史記》只一句話曰:「卒授舜(姚重華)以天下。」其他古書,更含糊其辭,在那裡和稀泥,東拉西扯,不知所云。帝王世紀曰:「堯(伊祁放勳)取(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伊祁)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授以天下命舜(姚重華)。」《呂氏春秋》曰:「堯(伊祁放勳)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姚重華)。」淮南子曰:「乃屬以九子,贈以昭華之玉,而傳天下焉。」 沒有一本書記載政權轉移的具體步驟,只記載伊祁放勳先生曾表示過要把帝位讓給另外兩個人,其中一位是許由先生,他閣下一聽說要他當最高領袖,心膽俱裂,怎麼教我跟姚重華對抗呀?卷起鋪蓋就跑,跑到箕山(河北省唐縣北二十公里),像躲強盜一樣躲了起來。另一位是支父先生,支父先生說他自己害了一種「幽憂」的奇疾,搞不來政治那玩藝。 古書上從沒有記載過姚重華先生啥時候曾經拒絕過接班,連裝模作樣的拒絕都沒有。 旅途·囚房·慘死 姚重華先生不但從沒有拒絕過岳父大人的讓位,反而急吼吼而吼吼急,當一切都佈置完成時,伊祁放勳先生仍然不死,這使姚重華先生大怒若狂。他不能再繼續等待,政治本質就是不穩定的,日久恐怕生變。於是,紀元前2258年,姚重華先生建議伊祁放勳先生去全國各地,作巡迴視察。這項建議義正辭嚴,誰都不能說天子不應該去全國各地視察吧。然而,這卻是姚重華先生奪取政權大陰謀的最後一擊,他要殺岳父大人而不留下任何痕跡。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既沒有飛機汽車,甚至,沒有牛,更沒有馬。我們無法確定伊祁放勳先生有沒有什麼代步,即令騎牛騎馬,即令坐兩人抬的轎子,他也不能承受那種顛簸。嗚呼,伊祁放勳先生根本沒有出京視察的理由,有「代理君王」在,天大的事——連殺「四凶」都作了主,還有啥必須他親自瞧了才算數的?對一個一百一十九歲的老人而言,他寧可坐在家裡休息,但他不能抵抗女婿的壓力。 於是,到了陽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伊祁放勳先生在意料中的伸腿瞪眼,一命歸陰。是在出發途中死在陽城的歟?抑或在歸途中死在陽城的歟?史書上沒有交代。帝王世紀只說了一句:「堯(伊祁放勳)與方回游陽城而崩。」當時首都平陽(山西省臨汾市),跟陽城航空距離二百六十公里,在紀元前二十三世紀時,是一個遙遠的邊區。兩個城市之間,橫亙著中條山脈;越過中條山脈,便是翻滾澎湃,不斷決口的黃河;渡過黃河,又是邙山;越過邙山,又要渡過洛水;渡過洛水,還要進入嵩山山脈,陽城就在嵩山南麓,緊傍潁水。這位年邁蒼蒼的老漢,沒有人知道有啥重要大事,非要他親臨不可。然而,姚重華先生知道就行啦。 伊祁放勳先生糊裡糊塗被折騰而死。他是活著離開首都的,回來時卻成了一個屍體。而且不可避免的會洩漏一點風聲,可能引起議論和懷疑,使姚重華先生不敢馬上就往寶座上坐。 其實,死在旅途還是幸運的,另一種史料更明確的指出,不是死於旅途,而是死在監獄。《竹書紀年》說,伊祁放勳被姚重華先生放逐到堯城(河南省郾城縣故偃朱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兒子隔絕。伊祁放勳被後世尊稱為「堯帝」,堯帝者,好心腸的君王也,而好心腸的結果卻是家破人亡,死于至親的女婿毒手。當他在牢房哀號,如果知道後世的儒家學派會把他的慘死,形容為美麗的「禪讓」,他流下的將不是眼淚,而是鮮血。 我們抄錄《竹書紀年》原文,作為結束,原文曰: 「昔堯(伊祁放勳)德(政治權力)衰,舜(姚重華)囚堯(伊祁放勳),複偃塞(斷絕)(伊祁)丹朱,不與父相見也。」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死於謀殺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悲夫!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