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鎮委書記 > |
二十三 |
|
第十一章 受形勢迫使抓灌中重建 被環境驅動唱重教高調 縣委吳書記放棄抓工業,設計出「愛民富民工程」,確實引發了我一些大政方針方面的思考。 我們大家常常看到,一些報紙上經常深惡痛絕地報導,說有的地方只要換了領導,新上來的人為了快出政績,上了任就要另搞一套,幹了不少「張書記修李書記扒」的勞民傷財的蠢事。往往言之鑿鑿,激起一些知識份子的義憤,接著口誅筆伐,嚴厲聲討。現在考慮到,這種說法要麼是前任領導對記者的授意,要麼是一些書生的迂腐之見。不能否認確實有「張書記修得好李書記扒得錯」的,但不能以偏概全,對「張書記辦的錯事」,也不讓「李書記糾正」,一律說成是太歲頭上的土,誰也動不得。因為,說這種話的人不在臺上,站著說話不腰疼。一個地方的最高長官,不考慮自己怎麼幹,幹什麼,那肯定不是一個清醒的領導。歷史和現實的局限,不可能每個人做出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上一任的領導修的東西,如果下一任感到影響了發展大計,那麼即使扒了又有什麼不可?在這方面,有許多與他們想像得正好相反的例證。 大的如毛澤東主席,解放以後,一直判斷要打世界大戰,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做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決策,全民皆兵,長期備戰,把兵工企業全都搬到了山溝溝裡。幾十年折騰下來,國家不知損失了多少個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上臺後,根本不去深山溝,而是跑到深圳畫了一個圈,那可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準備打仗的前沿陣地,現在倒成了改革開放的熱土。 中的如20世紀70年代鴨陽油田開發後,國家決定就地建一個煉油廠。當時鴨陽地委書記是個農民出身的人,對土地一往情深。省領導向這位地委書記安排建設煉油廠時,他堅決頂了回去,說建油田就已經做出最大犧牲了,再建煉油廠,又要占不少耕地,老百姓沒有地種,哪有飯吃?結果這個項目被鄰近省輕而易舉地拿走,滾滾油流流向了那個水鄉小縣,這邊出油,那邊掙錢,一業興,百業旺,經濟發展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沒過多少年,那個縣變成了一個地級市。後來歷屆地委、行署領導一提起這件事,無不認為那個老地委書記幹了一件大蠢事。 小的如一個鄉鎮推廣湖桑,種了幾百畝。結果桑蠶業當年就不景氣,老百姓氣得拔掉桑苗,幾百萬桑苗貸款至今沒有人還。下一任領導上任,沒有辦法只得成立了「治桑」委員會,治來治去因為沒有錢一直解決不了這一難題。 再如灌河鎮東邊的孟坪鄉,也是一個貧困鄉鎮,人均土地少,有幾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比較側重農業,當時的黨委書記,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大興實幹之風,親自搭窩棚住在山上,帶領群眾治山整地,轟轟烈烈搞了幾年,全鄉耕地面積大增。實踐中,幹部群眾創造出了一整套「沿著等高線,裡劈外邊墊」造梯田的新鮮經驗,報紙上有文、廣播裡有聲之後,頗得市委領導的賞識。兩年下來,黨委書記被提拔了,到另一個需要治山整地的山區縣,當上了副縣長。在那裡,還沒有能夠發揮他的技術優勢,從中央到地方,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論占了上風,再也不允許治山整地了,但他在孟坪鄉書記位置上卻留下了後遺症。幾年以後,由於治山整地破壞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孟坪鄉的所有河流都溢滿了白沙,長年不見流水,成為沙下暗河。灌河地處下游,同樣深受其害,原來清澈的石河變成了沙河。一到夏天,洪水氾濫,泥沙淤積日益嚴重,河床不斷升高,眼看成為懸河,與黃河無疑。現在各級政府又開始號召退耕還林時,連群眾自己都認為這是條造福子孫後代的好政策。不言而喻,這個好心的、出過大力、流過大汗的副縣長也許不會因此而汗顏,不會因在他主持下開墾出的土地上不種莊稼重新植樹而憤懣,但他回憶起曾經從中得到好處的這些政績,說給別人聽時的自我感覺也一定不會太好。 這些案例,都給當主要領導的以寶貴的啟示:在克服盲目的前提下,每一個領導人都應當有自己的主見,理直氣壯地抓出自己的工作特色。 有了這種認識,以我為首的灌河鎮新的黨政班子究竟幹些什麼,從我上任的第一天起開始縈懷。 一開始的思路是,為了抓現錢,也為了上下屆黨政班子的工作連續性,必須沿著前任畫好的道道繼續走下去,抓好鄉鎮企業。即使想另有作為也不能操之過急,邊幹邊修正,幹上一年半載調整思路不遲。可是,剛剛紅火了不到兩個月的鄉鎮企業,由於大氣候突變,東南亞金融風暴很快波及國內,波及這個小小的山鎮,迫使十幾個廠幾乎全部停產。工廠停產後,原來潛在的各種矛盾一下子湧了出來:內外債務、銀行貸款、工人工資、耕地佔用等等,幾乎每天都有人上政府來鬧。我從中看到明顯的危機,若不及早動手,就難以自拔。我清醒地認識到,新一屆班子已經不能沿著老路再走下去,必須幹出自己的特色。經過一段觀察與思考,又與我的副手們一個一個地找機會徹夜暢談,逐步統一了認識。 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穩住鄉鎮企業這一塊,逐步降溫,壓減數字,再不能背那麼沉重的數字包袱,慢慢地從廣遠的「鄉鎮企業書記」稱號中退出來;其次是著眼于全鎮人民,選准一個或幾個好的項目,循序漸進,逐步推廣,讓千家萬戶都有一個非農專案。當前,首選的應當是吳書記、徐縣長反復強調的食用菌這一具有潛力的產業;其三,辦學、修路、治山、治水,盡力而為辦實事,量力而行辦好事,造福群眾,改善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為灌河經濟和社會發展蓄足後勁;其四,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灌河礦產業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作財源建設的重頭戲:「瞎子打娃子——抓住不丟」,盡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填實財政收入,確保吃飯與辦公。 有了上述思路,工作運轉就開始有了頭緒。我安排抓農業的副鎮長華秋實牽頭,成立了食用菌辦公室,作為全鎮發展這一產業的行政指揮系統。我看企業辦有一個副主任叫周禮中的,在換屆時曾經當過差額,這個人比較能幹,就把他抽出來,給他另配了兩三個人,讓他們當了食用菌辦公室的專幹。然後,又開始考慮建設鎮初中的問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