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松本清張 > 日本的黑霧 | 上頁 下頁 | |
七十六 | |
|
|
三 關於韓國軍隊在三八線上的防禦輕易就被突破這一點,麥克阿瑟後來作證說:「韓國軍隊完全不能抵抗北朝鮮軍隊,而且韓國軍隊的後勤工作做得也很差,補給不得其法。韓國軍隊把物資和裝備都撂在三八線旁邊了。他們沒有構築縱深陣地。從三八線到漢城之間,到處都是韓國軍隊堆積物資的地方。」 由此看來,韓國軍隊在敗退的時候,把成堆的武器和軍用物資(大概是美國和日本製造的)丟下就跑了,隨後開進的北朝鮮軍隊就使用了這些武器。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戰鬥初期,儘管北朝鮮軍隊的主力部署在遠離三八線的地帶,卻能夠連戰連捷。 也許是由於數據豐富的原故,南朝鮮方面對戰爭即將爆發的預料,就像地震儀一樣有著頻繁的記載。一九五〇年五月初起,韓國方面就傳出北朝鮮大軍在三八線附近集結的消息。五月十日,國防部長官申性模特別接見外國記者團時發表談話說:「看來十天之內將爆發全面的內戰。」李大總統在同月十二日聲稱:「五、六月是危險的時期,說不定會出什麼事。」此外,蔡參謀長也發表了這樣的談話:「北朝鮮方面乘五月二十日韓國大選(一九四八年五月,美帝國主義與李承晚集團不顧南朝鮮人民的堅決反對,憑藉暴力在南朝鮮強行舉行單獨選舉,成立了偽「國民議會」。——譯者注)的機會,有發動大規模攻勢之虞。韓國軍隊已佈置了兵力,嚴加警戒。」 但是不知怎地,這卻是南朝鮮方面最後一次公開發表這類警告。 「為什麼從那一天起南朝鮮就保持沉默了呢?從那以後,漢城不再發表任何聲明,東京方面也不再發出反映官方意圖的新聞電訊,美國國會裡也不再有人就這個問題發表演說了。」(伊·弗·斯通)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國務院顧問杜勒斯訪問了遠東,同麥克阿瑟舉行了會談。接著,杜勒斯就訪問南朝鮮,到戰壕裡進行視察。杜勒斯為什麼視察前線呢?正如蘇聯外交部長維辛斯基所諷刺的那樣:「他到戰壕裡總不會是去摘紫羅蘭吧?」杜勒斯還在韓國國會發表演說,聲明美國準備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向對共產主義作戰的南朝鮮提供必要的援助。此外,在戰爭爆發的五天之前,杜勒斯還寫信給李承晚說:「對於貴國在這一重大戲劇中擔任的主要角色,我寄予很大期望。」 李承晚政府的原內務部長官金考錫被北朝鮮方面俘擄之後,曾寫過「坦白書」。據他說,一九五〇年一月,羅伯茨將軍訓令李承晚的閣員說:「北伐計劃已經確定。即使由我們發動進攻,也有必要製造藉口,讓人們覺得正義是在我們方面。為此,最重要的是聯合國委員會的報告。聯合國委員會提出有利於美國的報告,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各位也必須對這個問題多加注意,努力博得聯合國委員會的同情。」即便說,由於這是北朝鮮方面抓到的俘虜所寫的「坦白書」而需要打一些折扣,但估計是有可能發出這種訓示的。 根據以上數據來看,不免令人得出這樣一種強烈的印象:在三八線上是南朝鮮方面先開的火。但是我再重複一遍:與南朝鮮比起來,北朝鮮方面的數據是稀少的。南朝鮮方面的數據在此重上要大得多。因此,根據這些數據,必然得出不利於韓國和美國方面的結論。如果北朝鮮方面也發表了同樣數量的數據,加以比較,也許就會變得更明確和公正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實:南朝鮮軍隊剛一「入侵」,北朝鮮軍隊不僅立即把他們「趕回去」,並以破竹之勢攻下漢城,向大田以北挺進,別動隊還快速進擊日本海沿岸的江原道;而且開戰數日後,北朝鮮軍隊就與取韓國軍隊而代之的美軍交手,把美軍一直追擊到南朝鮮的一個角落裡;這種實力也使我們大為驚野。當然,正如北朝鮮方面所說的,美國佔領地區的人民抱有民族解放的熱烈願望,而北朝鮮軍隊在遠離三八線的後方所受的訓練也一定發揮了作用,但我們想知道這場高度近代化戰爭的起源。 坦率地說,究竟是哪一邊先越過三八線的,我認為這只是時間先後的問題。因為李承晚一直叫嚷要「北伐」,金日成也提出解放南朝鮮的號召,在戰爭以前經常向南朝鮮人民發出呼籲。李承晚認為整個朝鮮都是自己的「領土」;金日成也同樣認為李承晚政府是傀儡政府,而南朝鮮是遭到美國侵略的地區。總之,對雙方來說,用三八線這樣一條界線來分開的兩個國家並不存在。戰爭爆發之前,沿著這條界線曾發生過一千多次小型戰鬥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聯合國觀察員們在六月二十四日回去後,提出了(三八線視察)報告。戰爭就在他們離去的當天晚上爆發了。李承晚宣稱:由於北朝鮮的挑釁,戰爭爆發了。另一方面,北朝鮮政府報告說,韓國軍隊從三處越過三八線,北朝鮮軍隊將他們擊退後,轉入了進攻。」(伊·弗·斯通) 四 在概述朝鮮戰爭的經過之前,我們先大致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勢,以便瞭解它必然發生的原因。 世界大戰結束了,但是真正的和平並未到來,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冷戰。由於一九四七年三月的杜魯門聲明、六月的馬歇爾計劃等等,美國的政策表面化了。到一九四九年四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時,美國對蘇包圍的體制已完成了。美國用海外軍事基地網包圍蘇聯的所謂「遏制」的局面,大體上形成了。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壟斷這一軍事技術上的優勢作為它的後盾。 當時美國以儲備原子彈而自負,認為蘇聯在今後十五年內不可能擁有原子彈的看法仍占上風。在運載原子彈方面,美國還擁有B-36、B-50等型遠程不著陸飛行的轟炸機,並且認為蘇聯在這方面的技術也落在後面。根據這個戰略,一九四六年三月按照總統的命令成立了戰略空軍司令部。 這一戰略的目的是:破壞力在時間上的集中、攻擊力在組織上的集中、以及戰鬥力在地區上的集中。總之,只需要八枚原子彈,就能取得B-29型轟炸機三萬二千架次以十四個月的時間轟炸日本所取得的效果,而且能夠以最少的人力集中地完成。各架飛機預先知道該對哪裡進行攻擊,平時就在這種狀況下經常受訓練,並不是接到命令後才進行攻擊,而是一開始就確定了攻擊目標。按照這樣的體制,美國以一千五百架戰略轟炸機包圍蘇聯。把這些轟炸機分佈在一百五十個到一百六十個基地上,以蘇聯為瞄準目標,形成一個包圍圈。這樣,一旦緊急時能夠大舉進攻蘇聯的戰略體制便佈置就緖了。一九四七年九月,美國空軍部獨立出來,對蘇戰略部署即告完成。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