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自清傳 | 上頁 下頁
四七


  北平車站擁擠不堪,檢查極嚴,好不容易才上了車,車裡一派惶惶景象令人心碎,呆了好久,車輪才緩緩啟動,晚上到達天津,住在六國飯店,在那裡遇到許多熟人。23日下雨,天氣驟冷,他乘車到塘沽,搭輪船赴青島,28日抵達。在新亞大飯店住了一天。青島市容蕭條,一片淒涼,不能久留。旋即乘車到濟南,又乘津浦車南下,半夜抵徐州。10月1日,從徐州轉鄭州,2日早晨達漢口,住在揚子江飯店,下車到武漢大學參觀並訪問先期到此的聞一多。4日中午,到達長沙。

  臨時大學一切均是草創急就,籌備工作千頭萬緒,紛亂無章。本部設于長沙小東門外韭菜園聖經學校,朱自清就暫住在這裡。大學共設置4個學院17個學系。朱自清任中國文學系主任,並被推為該系教授會主席。

  由於校舍不夠用,校部決定文學院設於南嶽衡山山麓聖經書院,稱為長沙臨時大學南嶽分校。11月3日,下著大雨,朱自清和同人乘汽車往南嶽,下午到達。教員住宅距教室有半裡之遙,在一個小山坡上,系一所樓房,房間不多,乃決定兩人一室,不挑人,也不挑房,用抽籤方式決定。朱自清主持其事,但他卻幸運地抽到一間單人住的小房間。

  到南嶽後立即上課。當時過的是避難生活,大家不分彼此,儼然恢復了學生時代的生活方式。閑遐時,大家或集體上山,遊逛寺廟古跡,或一起到山腳小鎮購買日常用品,間或也苦中作樂,到飯店小酌幾杯,朱自清酒量不大,微醉即止,從不失態。除了上課,教師們都埋頭學術研究,聞一多考訂《周易》,朱自清則鑽進南嶽圖書館搜集資料,繼續撰寫《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說》。

  師生關係也極融洽,常在一起活動。南嶽有個二賢祠,傳說是張南軒與朱熹相會之處,其中有座嘉會堂,匾曰「一會千秋」。有一天,馮友蘭和同仁到那裡玩,忽然想起晉人宋人的南渡,很有感觸,回到宿舍作了幾首詩,其中兩首曰:二賢祠裡拜朱張,一會千秋嘉會堂;公所可遊南嶽耳,江山半壁太淒涼。

  洛陽文物一塵灰,汴水紛華又草萊;非只懷公傷往跡,親知南渡事堪哀。

  朱自清對這兩首詩很讚賞。一天,學生開詩朗誦會,他上臺吟誦了這兩首詩作。

  文學院在南嶽呆了三個月,朱自清和中文系師生團結一致,和衷共濟,生活雖然艱苦,卻很充實,精神很愉快。多年後,馮友蘭曾回憶道:我們在南嶽底時間,雖不過三個多月,但是我覺得在這個短時期,中國的大學教育,有了最高底表現。那個文學院的學術空氣,我敢說比三校的任何時期都濃厚。

  教授學生,真是打成一片。有個北大同學說,在南嶽一個月所學的比在北平一個學期還多。我現在還在想,那一段的生活,是又嚴肅,又快活。1938年元旦,朱自清和浦江清等六七人遊南嶽觀河林,與浦江清寫了《元日南嶽觀河林紀遊聯句》,抒發了「講學傷播遷」的內心感慨。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寇對這座古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並沿長江一線進逼,威脅武漢,危及長沙。為了把學校繼續辦下去,學校於1月20日舉行第43次常務會議,決定將學校遷往昆明。教職員和學生統限於3月15日以前到新校址報到。分水陸兩路走,水路經粵漢鐵路至廣州轉香港,乘船入安南海防,再乘火車經河內入昆明,雖一路數易舟車,但既方便又迅速,因此安排女生和教職員及體弱的男生。陸路則師生共同組成「湘黔滇旅行團」,由湘西經貴州,到達昆明,共有學生244人,聞一多等11位教師亦參加了這一隊伍。朱自清和馮友蘭等十幾位教師沒有沿著上述路線進滇,而是乘分程包租汽車從長沙南嶽出發,經南寧、龍州出鎮南關入安南,再乘火車至昆明。

  2月17日上午11時,他們到達桂林。這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城,風景秀逸,氣候宜人,「江作清羅帶,山如碧玉簪,」乃舉世聞名的遊覽勝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從桂林到陽朔,灕江猶如一條青綠色綢帶飄蕩於煙霧之間,兩岸青峰奇秀,千姿百態,碧流澄澈,如詩似畫,真是「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牙山不入神」。朱自清等一路流連山水,飽覽風光。但面對大好河山,聯想現狀,不由愁腸百結,悲從中來。24日宿柳州,25日至南寧,作絕句四首:

  招攜南渡亂烽催,碌碌湘衡小住才。
  誰分灕江清淺水,征人又照鬢絲來。

  龜行蝸步百丈長,蒲伏壓篙黃頭郎。
  上灘哀響動山谷,不是猿聲也斷腸。

  ——《上水船》

  九折屏風水一方,絕無依傍上穹蒼。
  妃黔儷白荊關筆,點梁煙雲獨擅場。

  ——《畫山》

  皮鼓蓬蓬徹九幽,百夫爭扛木龍頭。
  齊心高唱祈年曲,自聽勞歌自送愁。

  ——《龍門夜泊觀賽神》

  看似描山畫水,抒寫風俗人情,而寄寓其間的卻是詩人關注國運,嚮往振作的難以抑制的鬱勃之情。在剛要到達鎮南關時,馮友蘭左臂碰折了;一到河內,朱自清即將他送往醫院,還陪了兩天才走。

  3月14日下午5時20分抵達昆明,宿拓東路迤西會館。在這裡他接到三弟國華來函,裡頭還附有父親的信,說是全家平安,寄去的80元也收到了。這是去年10月中旬在長沙時,朱自清向學校借薪寄去的。得知合家安康,心中很是寬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