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學良傳 | 上頁 下頁 |
八三 |
|
「二十四日上午繼續談判,宋美齡也參加了。談判的結果是:(一)由孔祥熙、宋子文組織行政院。宋負責並組織使各方面滿意的政府,肅清親日派。(二)中央軍全部撤離西北,宋子文、宋美齡負絕對責任。蔣鼎文即攜蔣介石手令飛洛陽辦理停戰撤兵的事。(三)蔣回京後釋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發消息,宋子文負責辦釋放事宜。(四)蘇維埃、紅軍名稱照舊。宋氏兄妹擔保停止剿共,由張學良負責接濟紅軍。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五)先開國民黨中央全會,開放政權,再召開各黨派救國會議,不開國民代表會議。(六)政治犯分批釋放,具體辦法與宋慶齡商定。(七)抗戰爆發後,共產黨可公開活動。(八)聯俄,並與英美法聯絡。(九)蔣回京後通電自責,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十)西北軍政由張、楊負責。此外,宋子文提出,只要蔣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對此張表示同意,楊、周表示再考慮。至此,談判結束。 「二十四日晚,宋氏兄妹應周恩來的要求,陪周去見蔣介石,蔣勉力坐起與周寒暄。蔣說,周曾經是他的部下,應該聽他的話。周表示,只要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指揮。周問蔣為什麼不肯停止內戰。宋美齡說以後不剿共了。這次多虧周先生千里迢迢來斡旋,實在感激得很。蔣考慮一下,表示三點:(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二宋及張學良代表他與周解決以前商談好的問題。(三)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蔣介石與周恩來的會見,達成了停止內戰的協議,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奠定了牢靠的基礎。」⒀ ⒀《西安事變簡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西安事變,作為半個世紀前的一個歷史事件,它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這已是遙遠的往事,這一切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甚至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如果仔細地重溫這段歷史,認真觀察和瞭解在這一事件中各方人士的動向,仍可增長不少見聞,而對一些問題的反思,不是更可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嗎? 【再見,西安】 談判基本結束後,決定放蔣的消息象一陣風似的很快傳出,人心再度浮動起來。那時,除張學良外,人們都主張必須有可靠的保證,才能放蔣。可是張學良認為,只要蔣原則上承認達成的協議,就可以讓他走,並且還決定親自送他回南京。 突然,事情來得太突然了! 這在當時的西安引起了不小的波動。許多好心的關心和愛護張學良將軍的部屬和友人都認為這樣做太冒險了,放蔣已夠寬大,還要送他回京,似無這個必要。當時他如能對蔣的本質看得更透徹些,特別是若能認真聽取一下楊虎城和他的部下的勸說,取消他這次的南京之行,那他原本是不會落入虎口、被罰以終生監禁的,他原本是完全能夠誠如他自己所說的,在抗日的鬥爭中,率師北上,償我素志,誓滅日寇,雖死不辭地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的,而他的歷史,顯然就會另是一番景象了。可是,人世間的事,有時常常是身不由己,變幻莫測,甚至是鬼使神差,不可思議的。 那是談判條件大體商定後的一個北風凜洌的早晨,西安人民還正為三方面會談取得進展而倍感歡欣時,張學良剛起身就接到了蔣介石要求當天返回南京的電話。是的,談判已告一段落了,可由於蔣介石只是口頭上表示同意,願以人格擔保,卻不肯簽字,也不發表任何公開的講話,甚至連作點國內和平、與民更始之類的許諾也不答應,就想輕而易舉地離開西安,人們怎能不疑慮重重,並對蔣氏對協議如此缺乏誠意而滿意呢?為此張學良也有些著急,怕出亂子,所以便於二十四日下午在他的住所召開設計委員會議,向部下介紹談判情況,同時也透露了蔣介石很快要走,他也要陪送蔣介石回南京等使人不免為之一驚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看到人們疑慮重重,他又說:『昨天開會大家有些意見,現在可以向我提,但不許在外邊亂說,尤其不許任意胡鬧。這是關係國家民族命運天大的事,做錯一點,我們擔不起。』張說完,會場沉默,好一會,有人問:『蔣、宋答應的條件究竟有什麼保證沒有?』張急問:『你們要什麼保證?你說!你說!』被問的人雖然緊張,仍複述了二十三日會上提的條件(即中央軍撤出潼關,解除對西安的軍事威脅;釋放『七君子』,取信於民;沒有保證,蔣介石不能走等),張說:『你們提的意見,我考慮過,都行不通。蔣現在關在我們這裡,他說的話,何應欽不見得肯聽。我們逼蔣下命令,如結果無效,怎麼辦?即使生效了,當然得放他,他不是心甘情願的,要存心報復或反悔重來,怎麼辦?所以說你們的意見行不通。只要他原則上承認我們的條件就讓他走,簽字不簽字沒有什麼關係,簽了字要撕毀,還不是一樣地撕毀。』……有人問:『副司令說要親自送他到南京是什麼意思?』張說:『是的,我打算親自送他到南京。我這一著是抓他的心,比你們想的高。這次事變對他是個很大的打擊,所以要給他撐面子,恢復領袖威信,好見人,好說話,好做事。親自送他去,也有討債的意思,使他答應我們的事不能反悔。此外,也可壓一壓南京親日派的氣焰,使他們不好講什麼怪話。總之,人情要做到家,合作得徹底。你們要聽我的話。』張又申述:『我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蔣扣下?為的是國內統一,一致對外。假如不把他放回去,國內會有更大的內亂,我就是天下的罪人,我就自殺。』『我們有本領請神,就有本事送神,不要搬石頭打自己的腳。只要與國家有利,就是犧牲我張學良,甚至犧牲東北軍也在所不惜。』還有人問:『紅軍和楊主任的意見怎麼樣?』張說『紅軍的態度比我們還軟,楊主任雖有些不同意見,但他是顧大體的。』參加會議的人不好再說什麼,會議就此結束。』① ①《西安事變簡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談到這裡,圍繞送蔣,作一點插敘。事情是這樣的: 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期間,我從一家省報上看到轉載的香港《文匯報》江元舟寫的《西安事變親歷記——訪蔣介石原侍從副官居亦僑》的文章,據文章談,作者是在蘇州訪問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的。居先生是江蘇人,黃埔軍校六期步科生,一九三五年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侍從副官,現為蘇州市政協,特約文史員。據江先生說,「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在送蔣介石去南京的前夕,張、楊二將軍曾舉行宴會。席間,張學良敬酒擲杯,侃侃而談,將軍豪情,達于高峰。文章不長,寫得也頗生動,轉引如下: 那晚,古色古香的大樓裡燈火通明,席間有三方人員:張學良、楊虎城等師級以上的將軍;蔣介石、宋子文以及隨行人員宋美齡、端納、戴笠等人;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中共人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