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學良傳 | 上頁 下頁 |
五四 |
|
在隨後的會談中,周恩來發現,張學良過於注重政府和軍隊在抗日鬥爭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對於人民群眾的力量則估計不足,所以他又指出:「中國要抗日,必須實行民主,以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只有發動和依靠廣大群眾,才能取得抗日的勝利。假如仿效德國和意大利,搞法西斯主義,只會投降帝國主義,是不可能真正抗日的。張將軍,我說的這些也都是個人看法,是否妥當,也請你多多指教。」「不敢當,不敢當,」張學良忙說,「你談得好,我完全贊同。近來我對這個問題也有些想法,經你今天再一點撥,心裡就更亮堂了,今後將不再談法西斯主義。但現在究竟應當怎樣抗日,你們的抗日和蔣先生的攘外,都附帶倒蔣或安內,我不能苟同,因為日本軍部絕不會等著倒蔣或『剿匪』。另外,蔣是現在中國的統治者,軍事、財政、金融、外交等大權也都掌握在他手中,完全撇開他不行。根據我這兩年的觀察,蔣介石還是有可能抗日的,錯就錯在他想先消滅共產黨,然後再抗日,即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這當然是必須扭轉的。我們要對他進行爭取,統一戰線既然是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蔣介石也應包括在內,如能爭取過來,對抗日有利,反之,就會增加抗日的困難,因為他必然會同我們作對,甚至用中央政府的名義討伐我們,使我們陷於被動地位。所以我覺得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宜再提反蔣,他不抗日,我們可以逼他走上抗日道路,把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是不是更好些?」 「嗯,這個問題是可以考慮的,聯蔣的問題我們將認真研究。」周恩來回答說。不過,看得出來,他雖然覺得張學良言之有理,但顯然還有某種保留。果然,他隨後也尖銳指出:「不錯,蔣介石是有一定實力地位的,抗日不爭取他參加,是個很大的損失。問題是他幹不幹,如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儘管日本侵略者重兵壓境,大片國土淪喪,可他仍然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所謂『甯給外人,不給家奴』的思想指導下,對日寇妥協退讓,對群眾殘酷鎮壓,所以向他展開一些鬥爭是必要的。共產黨過去也不是不願意爭取這個集團的力量參加抗日,是考慮可能性不大,只有用群眾的力量粉碎他這個反動集團,對抗日救國才有利。」 「是的,國民黨是存在著這些問題的,」張學良深有同感地說:「讓蔣介石輕易改變政策是不容易的。但我想,隨著形勢的發展,他也會有變化,現在他不是也對日本人的貪得無厭很惱火嗎?但他有個很錯誤的看法,就是認為共產黨的一切方針政策都是針對著他,並要把他拉下馬的,所以他把『安內』擺在了首要地位,似乎共產黨和紅軍更是他的心腹之患。」 對張學良的這一分析,周恩來雖覺著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認為並不確切。他沒有指責張學良,而是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歷數蔣介石背叛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勾結帝國主義,把人民推入十年內戰的血海的罪行,深刻說明蔣介石之所以不得人心,軍事上也屢遭失敗,並不是他軍隊少,更不是武器差,而是他多行不義的結果。最後,他高瞻遠矚地說:「我說這些,不是要跟他算這個舊帳,而是說,看問題既要根據形勢,放眼未來,也要有歷史觀點。不過,不管蔣介石怎樣仇恨共產黨,仇恨工農群眾,怎樣以怨報德,我們今天仍然希望他能改弦易轍,懸崖勒馬,儘快走上團結抗日的道路。你所說的『逼蔣抗日』,不也是這個意思嗎?這其實也是符合統一戰線精神的,有團結,有鬥爭嘛,因為光鬥爭,弄得彼此關係緊張,當然不好,但光讓步也不行,讓步太多了,他會覺得我們都怕他,對團結抗日同樣是不利的。」 張學良高興地說:「對!今後我們就在聯合抗日的大前提下,加強團結,共同對敵吧。至於蔣介石,過去我同他接觸較多,關係不能說很好,但還能說得上話。照我看,他頑固是頑固,但只要我們用最大的力量去爭取他,是可以把他團結到抗日陣線中來的。」 「是嗎?你有這個把握?」周恩來似乎不大相信,「如果能把他爭取過來,當然很好,祝你成功。今後如需要我們配合的,你儘管提出來,我們一定大力協助!」 「對,對!」張學良興奮地說,「對蔣介石就得逼一逼,你們在外邊逼,我在裡邊勸,我們對他來個內外夾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轉過來。」③ ③關於周、張二人會談內容,曾參考了申伯純所寫的《西安事變紀實》及其他有關資料。 隨後,他們還就紅軍和東北軍在抗戰中所擔負的責任、對日作戰的戰略、兩軍互不侵犯、互相幫助和經濟通商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達成了相應的協議。 會談結束時,天將破曉,此刻大地雖然仍是靜悄悄的,但遠處也隱隱傳來雞啼,它告訴人們,又迎來一個新的黎明。 張學良感到很興奮,雖然一夜無眠,卻毫無倦意,多年來使他疑慮重重、百思不解的許多問題,現在經過周恩來鞭辟入理的分析,大都冰化雪消、迎刃而解了,他怎能不如久旱逢雨、春風拂面、滿懷喜悅呢!也象長期壓在身上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頓覺渾身一陣輕鬆。事後他還常對他的部下談起這次會談,談起周恩來,總是讚不絕口:「周恩來虛懷若谷,處處以民族利益為重,共產黨確實了不起!」 4月10日清晨,張學良和王以哲出來送客,當他們把幾位穿著樸素的深色便裝的客人送出天主教堂大門時,張學良舉目東望,只見霞光滿天,一輪燦爛奪目的紅日冉冉升起了。 這次會談,由於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正確,也由於周恩來和張學良都能以大局為重,相互信賴,使會談取得很大的成功,而這對張學良來說,也是他戎馬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以後的西安事變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八月的西安】 延安會談後,中共中央研究了張學良對反蔣抗日方針的不同看法,認為他的意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既然象張學良這樣願意走聯合抗日道路的人對「反蔣」都難以接受,顯然,如仍堅持反蔣,對擴大統一戰線是不利的,所以採納了他的建議,將「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在5月5日發表的東征回師通電中,就沒有再提反蔣的字句,而是向『南京政府諸公』提出以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在全國範圍內、首先在陝甘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在《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中說:『目前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所以把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還說:『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① ①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西安事變簡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