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
一一四 |
|
1927年7月,帶著瀘順起義的一身征塵,帶著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獨立領導大規模兵暴的寶貴經驗,劉伯承揩幹身上的血跡,掩埋好烈士的遺骨,從瀘州城龍透關出走,歷經千難萬險,抵達江西南昌,參與領導了震撼世界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創了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次離開四川,一別竟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風雲變幻。劉伯承在党的領導下,在軍事鬥爭的領域裡英勇奮戰,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揮藝術,為推翻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一代名將,也是人民無限敬慕的開國元勳。 1949年10月,劉伯承在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揮戈西進、率軍入川,第二野戰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祖國的大西南。重慶解放了,成都解放了,巴山蜀水換新顏,祖國的大西南解放了!劉伯承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本來,和平的生活對他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打了半輩子仗,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和平,為了人民能過安居樂業的生活。劉伯承多麼希望與家鄉的人民一道組織生產,重建家園,在他所眷戀著的土地上開創社會主義光輝燦爛的明天。但是,他對人民解放軍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他嚮往新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 身經百戰的將軍離不開他的統率的士兵; 人民軍隊的創始人離不開人民軍隊。 戰爭、軍隊又一次讓劉伯承遠走他鄉。 飛機升空後,天色依然是灰濛濛的。過了宜昌,雲開雨霽,萬里長空,一片湛藍,江漢平原,盡收眼底。 劉伯承從飛機橢圓形舷窗向外眺望著廣袤無垠的中原大地,看到這塊大地生機勃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偉大變革,臉上流露出不勝今昔之感。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軍隊建設。 從「八一」南昌起義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走過了20多年的戰鬥歷程,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歷史時期,實行了幾次軍事戰略上的偉大轉變,已經成長為一支新型的、強大的人民軍隊,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但是,就軍隊本身的建設來說,卻一直處於比較低級的階段,兵種單一,裝備落後,編制、制度的非正規性,作戰指揮的不集中、不統一及帶遊擊性等。過去處於敵強我弱、長期忙於應付戰爭的情況下,這些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全國解放以後,客觀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全國統一的政權,掌握了城市工業和全國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軍隊進到建軍的高級階段,即建設諸軍兵種合成軍隊和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階段。這是人民解放軍建軍歷程中面臨的又一次偉大轉變。 1949年11月,空軍領導機構正式成立。1950年4月,海軍領導機構正式成立。以後,防空部隊、公安部隊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領導機構也相繼正式成立。這樣,人民解放軍就由戰爭年代基本上是步兵單一兵種逐步發展成為一支諸軍兵種的合成軍隊。 各軍兵種相繼建立,教育與訓練全軍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學會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問題就提到了建軍的重要日程上。 1950年6月,中央軍委成立軍訓部,任命第四野戰軍參謀長肖克為部長,統一指導全軍的軍事訓練。軍訓部成立不幾天,中央軍委又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創辦軍隊院校問題。會議由當時領導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總理主持,朱德總司令和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等參加。會議確定,在戰爭年代創辦的各類學校的基礎上,改建適應現代戰爭條件的正規學校。各軍兵種要新建自己的各級專業技術學校,全軍首先創辦一所教育訓練中、高級幹部的陸軍大學。 劉伯承得知中央軍委準備創辦陸大的消息後,心裡非常高興了「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是他的一貫主張。1926年,他領導瀘(州)順(慶)起義時,就曾在起義部隊中辦過瀘州納溪軍政學校;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失敗退到廣東後,他還想通過辦所軍校重振軍旅,可惜沒有成器。隨後,他赴蘇留學,在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1931年,他從蘇聯回國,進入中央蘇區不久,就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長征途中,他身為紅軍總參謀長,又先後擔任了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紅軍大學校長,兼任中央紅軍大學副校長;解放戰爭中,他仍然兼任中原軍區及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為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壯大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幹部。今天,在人民解放軍實行歷史性偉大轉變的關頭,他更加認識到院校教育與訓練事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決心帶著幾十年征戰的硝煙,專門去從事院校工作,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在這個極其重要的教育事業上。 於是,他提筆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去參與籌建陸大。在信中,他誠懇地寫道: 「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而培養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麼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黨中央很快批准了劉伯承的要求,決定委派這位身經百戰、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去辦學校,搞教育,把他那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幹部,從教育與訓練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轉變。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給他寫了親筆信,讓他把西南的行政工作移交給鄧小平、賀龍,儘快到北京領導籌建陸大。 如果世上真有「緣份」一說,恐怕這就是「緣份」了。 這既是劉伯承的心願,也是黨中央經過慎重研究後作出的決定。而歸根到底,則是歷史的抉擇,是歷史把創建正規化現代化軍事院校的使命,放在了劉伯承的肩上。 劉伯承一到北京,便投入緊張的工作。首先是確定陸大的校址。以前,中央軍委曾考慮把校址建在東北。後來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又決定把校址建在北京或其他省市,劉伯承經過兩次勘查地形,考慮到,國家財政經濟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百廢待舉,百業待興,財力物力都很緊張。要營建這樣一個大型的軍事學校要花很多的錢,更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早日開學,培養懂得現代戰爭的幹部以支援朝鮮前線,也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建議:陸大的校舍暫時不動工興建,先找一個可以辦學的地方把學校辦起來再說。他的意見得到籌委會的贊同。 這個地方選在哪裡好呢? 劉伯承想起了進佔南京後華東軍區軍政大學所在地。 華東軍大設在南京紫金山下,原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和「國防部」的院內。占地約3平方公里,房屋面積達47萬平方米,院內綠樹成蔭,操場開闊,各方面條件較好。早在1949年5月,劉伯承率領第二野戰軍開進南京的時候,就曾經去過那裡,詳細查看過那裡的房屋、設施情況,並向黨中央專門作過彙報。那時,他就考慮過將來在這裡辦學校培養幹部的問題。所以,他建議把陸大暫時設在南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