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一〇三


  第五兵團另一個第一梯隊也於21日黃昏發起渡江突擊。20時50分,西集團主要方向上的突擊獲得成功。

  4月22日,西起湖口,東至江陰,千余裡江面上,萬船競渡,我強大的人民解放軍遵照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浩浩蕩蕩地開過長江。各兵團的後續梯隊、炮兵部隊;後勤保障人員爭相登船,大小船隻來往穿梭于長江南北之間,從西向東喧囂的長江急流,被從北向南人流的喧囂掩蓋下去。

  蔣介石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猶如一道沙堤,在解放軍潮水拍打之下,迅速崩潰,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四散奔逃。

  面對如此慘重的敗局,蔣介石回天乏術,湯恩伯氣急敗壞,白崇禧按兵不動,其他國民黨將領只好聽天由命。

  在百萬大軍過江。封鎖了長江出口的軍事壓力和我北岸炮火的威脅之下,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少將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於23日在南京東北江面起義。同日,又有21艘國民黨海軍艦艇在鎮江江面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4月23日,十兵團已經切斷了南京與上海的聯繫,南京成了一座孤城。23日晚,人民解放軍一部從浦口渡江,至24日淩晨3時,佔領偽總統府,從此宣告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治結束了。

  至此,人民解放軍。已完成戰役突破,東、中、西三個集團已展開于長江以南,並深入國軍防禦縱深30至70公里,奪取了無錫、常州、鎮江、南京、蕪湖、銅陵等一大批城市和廣大的地區,為下一步追殲逃敵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確是革命戰爭史上最為壯觀的一幕。

  同樣令人讚歎的是,在炮火連天的渡江戰場,劉伯承仍然從容自若,譯著不輟,到1949年毛月,當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彙集江北,準備冒雨渡長江的前夜,劉伯承又完成了《論蘇軍對築城地帶的突破》和《蘇軍加強的步兵團對陣地防禦的突破》兩文的編譯工作,並在兩文合集出版對寫了一篇編譯前言。其中,深藏著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秘訣。

  在編譯前言中,劉伯承首先簡要地回顧和分析了我軍在中原大戰前後的戰略形勢。文中寫道;

  「在全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協同互助之中,我們南線解放軍自1947年7月在魯西南實施戰略突破,粉碎了蔣介石鉗形的重點進攻起,以迄1949年1月完成淮海戰役又粉碎了他在黃河、長江之間的戰略防禦為止,借用一句老話來說,這一時期的戰局,可謂沖原逐鹿』,而鹿竟死于南線解放軍之手了。

  在這一時期,南線解放軍在實現戰略突破之時,即布成品字陣勢:先頭一軍突入到長江北岸,依託大別山(包括江漢、桐柏山)作戰。左後一軍突入到豫東,依託山東作戰,右後一軍突入到豫南,依託伏牛山作戰,這三軍在布成品字陣勢之後,通常互為犄角作向心的機動以突擊敵人,其協同動作的密切,隨著不斷的勝利而日甚一日,以至最後會合一個戰場完成了淮海戰役。

  在這一時期,自1947年9月至1948年3月,我們主要是繁殖遊擊戰爭,擴展戰地面積,而配合以分遣與集結的運動線,遂奠定了品字陣勢的基地。自4月至7月,我們野戰軍主要是寬大機動,實施分適與集結的運動戰,而配合以陣地戰,不斷地殲滅敵人,而以開封與睢縣杞縣之捷為甚。此時曾先後攻克洛陽、開封、襄陽等重鎮,使蔣介石中原重兵陷於僵局。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們野戰軍主要是作陣地戰而配合以運動戰,從秋季攻勢攻克濟南、鄭州直到完成整個淮海戰役的大殲滅戰,遂徹底粉碎了蔣介石黃河、長江之間的戰略防禦。在這一時期敵人通常是固守幾個戰略要點,而以重兵監視我軍動靜盯梢應援;故我軍的進攻無論重點放在打守敵或打援敵,甚或在援敵變為守敵而適機轉移重點時,都必須同時對守援兩敵作戰,而且是對大援敵作戰,然而在淮海、平津、太原、大同諸戰役以後,蔣介石如在中原戰地這樣的防禦與這樣的大援,可以說是沒有了。」

  接著,劉伯承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簡練的筆觸,描述了蔣介石的長江防線,指出:國民黨的「長江佈防,有所謂『直接配合』,即將其主力直接配備于長江南岸;有所謂『前進配備』,即將其主力前出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作戰;有所謂『後退配備』,即以一部配備于長江兩岸要點。強化偵察,而以主力分別配備于南岸縱深的機動地點,在判明我軍主攻方向時,即抓住我渡江的困難,適機出擊,蔣介石長江防禦的前進配備:大而言之,即其在黃河、長江之間的防禦;小而言之,即其經常叫囂的『守江必固淮』,這些都因淮海戰役基幹兵力的喪失而無法實施,其後退配備,也因兵力少,江防寬,與南岸交通困難而不能作,如此,他就不能不著重於『直接配備』,但還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作了。漢口以下長達二千余裡的江防線及其必要的縱深配備,太費兵力了,在長江向北鼓出的突出部,如漢口、浦口等要點,也各只有兩個基幹軍的機動兵力,遂使這樣漫長的江防線,成為一條不能動彈的『死蛇陣』,任人橫斬。如其一處被斬斷,則全線震撼,江防艦隊在北岸沒有掩護、航線極受限制的條件之下,到處易遭短兵炮火的襲擊,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別是蔣介石發動賣國獨裁反人民的內戰,到了現在階段,士氣越發不振,守備越發困難了。」

  由上可見,在戰略上劉伯承對蔣介石輩視如草芥,不屑一顧。但在具體的戰法上,卻思之極深,慮之極遠。對於即將到來的渡江戰役,劉伯承是十分謹慎的。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水深流急,一瀉千里,下游江面寬達2000余米。從北岸向南遠遠看去,碧波滔滔,茫茫一片。從軍事上看,長江確是一大天然障礙。我國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後到公元589年隋統一前170年間的「南北朝」,就是以長江為界南北對峙的。

  此時劉鄧大軍已改稱為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被任命為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二野部隊也由淮海大戰後的10萬人擴充到20余萬人,並補充了大量裝備、彈藥,然而,沒有鐵甲船,更沒有海軍、空軍,尤其是大批北方戰士不習水性,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劉伯承指出:「雖然如此,我們決不可輕敵鬆懈,而應上下一致,兢兢業業地部署渡江作戰,而渡江又是作戰的關鍵,這對我們北方部隊來說,尤不可馬虎從事。此時各部隊戰鬥準備的工作:必須善於搜集船隻;善於組織部隊作戰鬥渡江的演習;善於偵察南岸敵人的防禦配備,進行精細的研究,力求在寬大正面同時渡江的情況之下,針對敵人的弱點作出重點突擊的部署;善於組織集中的炮火以支援渡江的步兵,使其不遭到敵人艦隊、炮兵和坦克的阻礙;而步兵則在渡江之後除以一部佔領要點,擴大突破地段,接應友鄰登陸之外,其主力尤應乘破竹之勢,放膽向指定地點深入,挺進貫穿敵人縱深,施行迂回,截敵退路而克殲之,切不可為中途殘敵(或掩護隊)所逗留。這些殘敵,只能由後梯隊派一部兵力肅清或封鎖之。各部隊在挺進攻擊中,應有伴隨炮兵大量發揚飛雷與爆炸的威力,這裡有些是我們前年渡黃河作戰的經驗,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揚之,不可故步自封。」

  這些文字都是用兵的奧秘,致勝的方略。在編譯前言中劉伯承還以點睛之筆扼要地介紹了原著的精華。他寫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