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
八八 |
|
如此寫起來,好像四個回合蠻輕鬆,其實是險象環生,層出不窮,劉伯承本人也險些葬身於大別山哩。 那是1947年12月14日。 劉鄧大軍野司後方指揮所按照預定的行軍路線,趕往光山縣西南北向店宿營。不料,劉鄧分兵的行動已被蔣軍發現。國軍十一師奉命趕往淮河邊堵截。 這晚,天黑得如墨似漆,伸手難見五指。劉伯承到達北向店時,已經是後半夜,村子內一片寂靜。他詢問了與一縱隊二十旅五十九、六十二團的聯繫情況後,放心歇息下來。 第二天一早,沒有到起床的時間,劉伯承就醒了。他帶幾個人走進村子裡,和一個早起拾糞的老農碰了面。他招呼說:「老大爺,起得早啊!你是哪個村裡的人呀?村裡住隊伍了嗎?」 老農回答說:「老總,我就是鄰村的,村裡住上了隊伍,俺得多照應著點呀!您老也起得早啊!」 劉伯承立即警惕起來,他馬上說: 「隊伍打擾你們啦!他們在幹啥子呀?」 「看您老總說的,部隊住下還不吃不用的?只可惜俺莊樹木太少,弟兄們把幾棵棗樹都砍倒了,還說不夠修工事,我這就去張羅,看還有啥木料能使!」 這時,他完全明白了老農報告的情況,鄰村子裡肯定住上了國軍的隊伍,但他馬上機敏地向老農說: 「老大爺,那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說罷,立即派一個參謀去弄清情況。兩三分鐘時間,參謀不見轉來,「乒、乒」兩聲槍響,他的判斷更證實了。他快步轉回,立即命令警衛員通知中原局轉移,然後率領野直機關鎮靜地轉移,拂曉安抵二十旅駐地。命令該旅堅守,掩護中原局轉移。 幸好當夜天特別黑,他們發現了國軍,國軍一時還沒有發現他們。負責警衛任務的楊國字處長,機警地指揮機關轉移,佈置戰鬥部隊掩護。同時催促劉伯承趕快上馬轉移。劉伯承問:「張際春副政委和中原局其他領導同志是不是已經轉移?」楊處長說派人去聯繫了,他再三催促,請劉司令員上馬先走。劉伯承就是不上馬,他以堅定的語氣說:「党的中原局還在這裡,不聯繫上中原局和際春同志,我是不走的!」 在堅持大別山鬥爭中,多次遇到過這樣的危險情況,劉伯承總是首先想到部隊的處境,想到機關的安全。總是想到自己的戰友,首先安排別的領導同志脫離險境。身邊的幹部、戰士,對這樣感人至深的情景,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5分鐘過去了,劉伯承不上馬,10分鐘過去了。劉伯承還不上馬……終於,派去聯絡的王參謀氣喘吁吁跑回來報告說:「張副政委和中原局機關已經轉移。」此時劉伯承才跨上那匹棗紅色戰馬,在夜色中悄悄離去。 部隊急行軍從光山城附近插過去,向淮河進發,可能是敵人隨後發現了問題,天一亮,就派一兩架飛機來追蹤偵察。正在這時候,低空中升起了一團團濃霧,使敵機不能發現部隊。在霧氣中,劉伯承安然騎在馬上,風趣地說: 「這真是托馬克思在天之靈的福!」 【29.中原逐鹿場,共軍大展鉗形攻勢。劉伯承斷言: 「蔣某人是信基督教的,他在『十字架』上死定了。」】 1948年的爆竹聲伴隨著人民解放軍的進軍腳步聲,震撼著南京總統府的主人。曾經不可一世的蔣介石,被迫由全面防禦改為分區重點防禦,妄圖繼續堅守西北、東北、華東、華北和中原。標榜「民主、自由、人權」的美國大老闆,仍然十分慷慨地運來最新式的飛機、大炮、坦克等等。為了「民主、自由、人權」,該讓中國人殺個夠,為了在亞洲大陸普及西方「文明」,管它屍骨成山,血流成河。 中國人民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文明與價值取向。中國人不會讓洋奴洋主騎在自己的頭上,即便是流血也要拼到底! 毛澤東英明地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進攻。」 此時,雙方的戰略家們都把自己的聚焦點定在中國土地上一塊至關緊要的地域一中原。 中原,即中州,狹義地說是指今河南省一帶。自古以來,這一片土地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所以,當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大軍,俯視中原之際,朱德總司令特意托陳毅轉告說:「自古誰得中原,誰可得天下。取得東北、華北、再取得中原,就得到了全中國。中原戰士要瞭解自己光榮的崗位。」毛澤東高屋建瓴,一語破的地指出:「沒有中原軍的南下,東北、西北、華北的勝利是不可思議的。」 在全國戰局的棋盤上,中原是一枚極其重要的棋子。作為一個戰略方面軍的統帥,劉伯承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他在1948年4月17日野戰軍幹部大會上講話時指出:「古人說,『中原逐鹿』,現在中原就是逐鹿場。」他清楚地看到,當時晉冀魯豫區養了83萬軍隊,財政經濟極度困難,人民負擔非常沉重,經不住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原區的任務是要將戰爭引至蔣管區,利用敵人的人力、物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並把這個區域變為向東、向南、向西進攻的基地。 從敵情來看,國民黨在全國有五個戰略集團,而在中原區方面就有顧祝同、白崇禧、張治中三大戰略集團,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任務極其艱巨、繁重。 從地形來看,中原區有三山(泰山、大別山、伏牛山)、四河(江、淮、河、漢)。我軍依託三山,逐鹿中原,有可能把長江、淮河、黃河、漢水變成我軍的內河,實現中原作戰的構想。劉伯承認為,就整個態勢而言,我中原軍有三個較好的戰場:一是沙河,二是豫西,三是豫陝鄂。其中以豫陝鄂為最好,因為這裡有伏牛山、武當山之依託,有桐柏、江漢的前進陣地,水寨較少,沒有大山,適於我軍部隊運動和作戰。而在敵人方面來說,因有漢水、長江、大巴山的障礙,軍隊運動頗為不便。 根據這些情形,劉伯承斷定我們的戰爭仍是人民戰爭,是面對點的戰爭。基本戰法是面對點線的鬥爭和鉗形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是鉗形攻勢,分割包圍。具體打法是「夾其額,揪其尾,截其腰,置於死地而後已。」 依劉伯承所見,未來的中原大戰必將是千軍萬馬的角逐,是寬大的機動,大兵團作戰,其戰爭空間比任何時候都要廣闊,這一切,在中外戰爭史上都將是空前的。 面對如此寬大的戰場進行集團軍作戰,對人民解放軍是一個新的課題,各級指揮員大多既沒有受過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也缺乏這種大規模戰役的實戰經驗,這就要求儘快提高全軍軍事學術水平,邊學邊用,以適應戰爭形勢的迅速發展。身為中原解放軍統帥的劉伯承深深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他把組織學習提到了與組織作戰同等重要的地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