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六三


  看來,播發假消息、假新聞也幫不了國軍多少忙。像劉伯承這樣九死一生的戰神,壓根兒就不把「死」字放在心上,也可以說是超凡脫俗了。所以,國民黨方面不斷報道劉伯承的死訊、傷訊。劉伯承則不斷地創造驚人的戰績。真邪!

  當時,新華社的戰地記者曾針對敵人宣傳機關多次造謠劉伯承將軍負傷、逃遁,戰死,作過戰地採訪,其中有一段報道如下5

  「劉伯承將軍總部浸潤在緊張而冷靜的氣氛中,發電機的馬達隆隆作響,街上電線縱橫,通訊設備極忙碌,劉將軍在一幅巨大的地圖前,以電話指示機宜,記者以『中央社』捏造劉將軍犧牲的廣播稿出示,劉將軍一笑置之,繼續其電話指揮,他正創造一個驚人的戰果……」

  記者所指的「驚人的戰果」就是即將開始進行的巨金魚戰役。

  1946年11月底到12月初,蔣介石為配合偽「國大」召開後的聲勢,在南線戰場伸出了兩個拳頭,準備與我軍決一死戰。一個拳頭伸向蘇北,以徐州綏署主任薛岳指揮12個整編師(軍),28個旅,分四路對華東我軍進攻;一個拳頭伸向豫北冀南,以鄭州綏署主任顧祝同指揮4個整編師(軍)、10個旅,分兩路東西並進,向冀魯豫我軍進攻。兩個戰區由陳誠統一協調。

  看國軍的氣勢,是要打一個大仗。以挽回過去失利的面子,壓制住共軍的發展勢頭,看看這個陣式罷:向豫北進犯的是王敬久的整編第二十七軍(轄第五軍、整編第七十五師)王仲廉的整編第二十六軍(轄整編第三十二師、整編第八十五師)共9個旅,由東明、滑縣向預北、淄陽、內黃進攻。另以整編第四十師一個旅和暫編第三縱隊由安陽向冀南大名進犯。兩路敵人齊肩並進,尋機與劉鄧軍主力決戰。

  敵在豫北戰場的部署煞費苦心,顧祝同的目標是奪取平漢線上重鎮、我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以實現其打通平漢線的計劃,兵鋒所指卻並非邯鄲,而是繞道豫北,走了一個「)」字形。其企圖有二:一是將我軍壓向豫北、冀南,與華北十一戰區孫連仲部協同,兩面夾擊我軍,打開華北大門,爾後再拍兵東調華東戰場。二是先置邯鄲而不取,使我軍有後顧之憂,背著保衛邯鄲的包袱,不能遠離邯鄲,從而可抑留我軍于黃河故道以北,割裂我晉冀魯豫和華東兩大戰略區的聯繫,配合徐州綏署蘇北作戰。

  國民黨戰略家們的如意算盤是「一箭三雕」:打開華北大門;殲滅或抑留共軍;打通平漢線。

  乖乖!表面看來,老蔣的這一招著實厲害。可是,他那裡曉得兩個拳頭伸了出去,卻敞開了魯西南這片胸膛,為其最後失敗埋下了伏筆。

  管他呢,國軍還有幾百萬人,有美國老闆,怕誰?!幹!11月28日,國軍由兩門鎮、滑縣北犯。12月上旬,進至豫北濮縣、清豐、內黃一線,並向冀南大名推進。

  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為了打破敵人這次進攻,迅速扭轉戰局,並抑留該敵于中原地區,使其不能東調華東戰場,決心集中力量於豫北地區尋機殲敵。劉、鄧首長率二、三、六、七縱隊同這批敵人周旋了20多天,曾幾次準備好戰場,擬在淄縣、清豐、南樂地區,尋機殲滅王敬久集團一部,但終因該集團以數個旅的密集隊形穩步推進,加之連日下雨,地面泥濘難行,而沒有打成,只是鍛煉了部隊的腳板,欣賞了馬頰河畔南樂、清豐一帶秀麗的風光。

  當然,戰爭不是兒戲,打仗不是遊覽。儘管許多作家把革命戰爭史描寫得輕輕鬆松,把劉伯承寫得神乎其神,而實際情形卻是嚴酷的。

  12月中旬,敵人佔領了濮陽、臨漳、大名,離邯鄲只有幾十裡地了,情況吃緊,我後方機關開始轉移。

  仗怎麼打?戰機何在?在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所內,劉伯承陷入了沉思之中:「很明顯,這樣僵持下去,不僅不能抓住或製造戰機,給敵以打擊,反而使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陷於被動,遭到打擊。」

  想到這裡,劉伯承的目光轉到了軍用地圖上的魯西南地區。突然間,劉伯承目光一亮,大聲對站立一旁的作戰參謀喚道:「馬上把魯西南敵人分佈情況送來。」

  不一會兒,作戰參謀有條不紊地向劉、鄧首長彙報了魯西南敵人的情況。

  「黃河故道以南的魯西南地區,僅有敵方先覺部整編八十八師兩個旅,位於徐州西北的金鄉、魚台、豐縣地區,以防守徐州西北門戶。敵整編第七十五師一個旅和第四區劉汝珍殘部,擺在鄆城、菏澤、東明、考城及其以南地區,護衛開封。敵暫編第四縱隊兩個支隊分別在定陶、巨野守備。其餘敵人多是地方土頑。」

  說到這裡,鄧小平政委接過話來:「這個地區原為我老解放區,群眾基礎好,除一些縣城外,廣大鄉村仍為我地方部隊和遊擊隊控制。而且,這個地區是敵徐州集團和鄭州集團的接合部,敵兩個集團互有矛盾,協調困難。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戰略地位頗為重要,可直接威脅隴海鐵路和徐州,我軍一旦有所動作,敵人恐怕坐不住了。」

  說完,劉伯承、鄧小平相視一笑,心照不宣,已定下一條妙計: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敵進我進,插入敵人縱深薄弱要害之處。」

  正當緊要關口,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給劉、鄧首長打來電報:

  「華東主力在宿遷附近已獲大勝,第二步準備西進,進逼津浦與徐州。」這次華東大勝,就是12月13日至19日陳毅、粟裕組織指揮的宿北戰役,殲敵整編第六十九師等部2.3萬餘人,擊斃敵師長戴子奇。毛主席指示劉、鄧:「如你們西面之敵不好打,似以南下尋殲八十八師,恢復嘉(祥)、巨(野)、金(鄉)、魚(台)、成(武)等地,調動五軍、七十五師而殲滅之為有利。」

  最高統帥部和劉鄧的意見不謀而合。於是,劉、鄧大軍開始向魯西南疾進,千軍萬馬如同一把尖刀插向國軍敞開的胸膛。

  劉伯承是位舉輕若重,遠慮深謀的戰略家。但是,每當作出一個新的決策後,便顯得格外輕鬆、坦然。進軍路上,劉伯承對身邊的參謀人員講起了「圍魏救趙」的典故:

  「蔣介石重兵向我解放區腹地進攻,想侵佔我們的邯鄲。我軍既不在冀北戀戰,又不回顧邯鄲,而是大膽向敵兵力空虛的魯西南進攻,威脅徐州和隴海線,逼敵回援,這不正好是『批亢搗虛』『直趨大樑』嗎?這樣既可救邯鄲,又可牽制在中原的敵軍,這就是我和鄧政委的作戰決心。」

  戰局後來的發展,證明了劉伯承的預言,在我軍南線強大攻勢和隴海線、徐州之敵告急的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將進攻豫北的王敬久和王仲廉部撤至隴海線,邯鄲之圍得解。

  中央社越是播劉伯承的「死訊」,人民解放軍越是打勝仗;人民解放軍越打勝仗,中央社越是頻頻播發「死訊」。這是1946年冬季中國戰地新聞戰的一大特色。為著傳播正確的消息,戳穿中央社的謊言,新華社著名記者朱穆之、李普也頻頻出動,對劉鄧大軍作戰地現場採訪。

  朱穆之去採訪時,正值鄄城大捷後。自1946年8月以來,劉伯承親率邊區健兒,馳騁于廣闊的冀魯豫平原,縱橫進退,所向披靡。總計蔣軍在邊區被殲滅者凡十三個半旅,二十一個保安團,被俘者有師長(原軍長)趙錫田以下官兵四萬余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