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五九


  首先,從軍事上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斬斷敵人的大運兵線、小運兵線和兵站,摧毀日寇的「掃蕩」基地。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軍隊對於交通的依賴性是極大的。日寇的現代化大軍就是靠著鐵路、公路源源送往各根據地。展開掃蕩,屠殺抗日軍民的。到1940年9月,日軍已侵佔中國領土面積達166萬平方公里,在縱的方面,從大青山到廣西就有3000公里,在橫的方面,從山海關到宜昌就有1500公里。日寇要維持和鞏固它的佔領區,以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一刻也離不開現代化交通條件。單就華北來說,日寇除了採用挖封鎖牆、封鎖溝等辦法,還專門組織了它的「華北交通公司」,確實費盡了心機。劉伯承坦率地指出,日寇是以戰略眼光來組織它的交通和它的「華北交通公司」的。因為這是它的整個侵華政策成敗的關鍵所在,是它的生死攸關所在。

  劉伯承說話向來一針見血:「鐵路是日寇活動的生命線,是它掃蕩的基地」,「鐵路乃是它的大運兵線,公路乃是它的小運兵線,據點乃是它的兵站」。「沒有鐵路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公路便沒有據點」。「敵寇倘使失去『朝發夕至』的鐵路、公路,憑著它的兩隻泥足行軍作戰,運輸軍實,其困難將不堪想像。」

  根據劉伯承的主張,抗日軍民必須徹底地對敵展開全面的交通鬥爭,真正做到戰鬥力與勞動力很好地結合,不斷與敵寇進行長期艱苦的交通鬥爭。一二九師及其所屬部隊正是遵循這一方針,一面摧毀敵之交通,一面暢通我之交通,自由自在地發揚遊擊戰、運動戰的特長,迫使日寇處於身體支離、血管破裂、接濟斷絕的被動地位。

  從政治上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砸爛日寇的「柱子、鏈子和鎖子」,粉碎「囚籠政策」。

  「囚籠政策」本是德國帝國主義發明的用以統治殖民地人民的極為殘酷的反動政策。日寇將其借用過來,用以推行「治安強化」的法西斯統治,企圖把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完全禁錮起來,永遠作它屠刀下的順民。為了維護這奴隸統治,日寇強迫佔領區的民眾修路、護路,驅使它們自己製造「囚籠」,自己禁銅自己,以實現其「以華治華」的罪惡野心。劉伯承同志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開展交通鬥爭與推翻日本法西斯統治的關係。他指出;從「囚籠政策」的意義上來說,鐵路好比柱子,公路好比鏈子,據點好比鎖子。侵略者之所以能推行奴隸統治,完全是借重於交通的維繫。我們破壞敵人的鐵路、公路和據點,砸爛其「柱子」、「鏈子」和「鎖子」,就能粉碎日寇的「囚籠政策」。

  從經濟上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切斷日寇的大小「血管」,打擊其殖民主義的經濟命脈。

  戰爭史表明,一切侵略者為了維持其軍隊的補給,必定採用「以戰養戰」的基本策略,掠奪所在國的財富,以保證戰爭機器的運轉,滋補它國內日趨枯竭的財政經濟。日本軍國主義正是這樣,當他們侵入華北以後,就提出了所謂「自給自足」的口號,加緊礦山、煤鐵等軍需原料的開發和經營,大肆掠奪中國人民的資源和財富。敵人這一切強盜式的搶劫,都離不開交通條件。「敵人在臨時補給線,開始是前送糧彈,後送傷員,最後多是送其掠奪的壯丁、贓物,這是規律。」劉伯承指出:「鐵路、公路之于日寇,有如人體上之大小血管,據點則好比淋巴腺。」並告訴我們,開展交通鬥爭,必須抓住敵人的這些特點和規律。倘使我們到處展開交通鬥爭,破壞鐵路、公路,切斷敵之大小「血管」,一方面可以阻止敵人偷送中國人民的財富,使敵人的國內經濟日趨消瘦枯朽。另一方面,這些軍用品和物資,對於抗戰的軍事建設、政治建設,又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完全切斷敵之大小「血管」,使其無法伸展於中國的鄉村,使日寇完全困扼於城市之中,就可以縮短鄉村戰勝城市的過程,這便是戰略上的優勢和主動。

  從文化思想方面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斬斷大小「毒水管」、「放毒器」,清除日寇的奴化教育。隨著軍事侵略的深入,必然是更為瘋狂的文化侵略。當日寇侵入華北以後,便在佔領區大肆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宣傳什麼「王道」、「共榮圈」、「共存共榮」等貨色,強制灌輸日本軍國主義的腐朽思想和文化毒品,這都是通過交通線販運來的。劉伯承比喻說:「鐵路好比大毒水管,公路好比小毒水管,據點好比放水口,各種毒水都從那裡放出。倘使我們斬斷了敵人的交通,便是斬斷了它的放毒器。這樣,便可以根本斷絕一切妖氛毒氣的來路,使我們得以自由自在地發揚中華民族抗日民主的文化教育,這又是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

  當時,日寇極力維護交通、強化交通,而我軍則大力破壞敵方鐵路、公路。敵人修得快,我們破得更快。例如正太路,當初修的時候,費了5年時間,但在1940年的正太戰役中,只消半個月功夫便被八路軍一二九師摧毀大半。整個正太路全長249公里,被八路軍徹底破壞者,占三分之二以上。在長期的交通鬥爭中,劉伯承創造性地運用破擊戰法把主動、積極和經常的實施與隱蔽、周密地組織和準備相結合;把遊擊隊進行的局部破擊與全區域性的全民破擊相結合;把破壞敵人原有交通與破壞敵人新建交通計劃相結合;把破壞交通與阻止敵人修復交通和改造地形相結合;把經常研究敵人強化交通措施和我之對策與對部隊和群眾進行政治、專業教育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革命軍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讀者只要概略瞭解一下劉伯承的交通鬥爭見解,就會明白美國人和蔣某人搞的那點「交通把戲」,是不夠劉伯承「玩」的。

  當然,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決不會沉湎在對既往戰史的回味上。因為,勳章和戰功只能記錄將軍的過去,而個能保證未來。

  戰火仍在燃燒。

  時間已經是1946年8月。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為配合中原、華東戰場作戰,打亂蔣介石南進的戰略計劃,主動出擊隴海線。12天內連占碭山、虞城等5座城池,殲敵1.6萬餘人。國民黨統治區朝野震驚。其國防部長何應欽倉忙中急調在陝南、豫西追堵我中原野戰軍的孫震第五戰區的3個整編師東援隴海線,把已準備再次進犯華東解放區的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兩支王牌部隊第五軍和整編第十一師也調往魯西南戰場,策應隴海線作戰。此時,我中原、華東野戰軍所受壓力減弱,但劉伯承、鄧小平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卻面臨了內戰爆發以來蔣軍的第一次重兵圍攻。魯西南上空一時戰雲密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