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五三


  10月5日,老爺嶺的敵人不得不放棄主峰,向北逃竄。老爺嶺立即被我太嶽部隊佔領。與此同時,太行部隊在磨盤嶺和五(山贊)山也挫敗了敵人。彭毓斌見勢不妙,決定放棄增援長治計劃。為了迷惑我軍,他命令大隊佯作甫進,輜重後勤和指揮機關卻向沁縣方向北逃。但我劉鄧首長很快識破了敵人的企圖,當即命令太嶽部隊追上並趕在敵人前頭,切斷了敵人退路,迫使敵人停滯在囗亭以南地區,以便圍殲。10月5日黃昏開始,太嶽部隊二十團冒雨爬山抄小路急進,于當夜10時左右趕到土落村南截住了敵人,他們立即佔據有利地形,修築工事,控制河口,切斷公路。6日拂曉,集結在陣地前的兩萬多逃敵借助密集的炮火發起了連續衝鋒,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惡戰,但二十團的英雄們一次又一次地頂住了敵人的進攻,敵軍的集團衝擊一連八次。都未成功。二十團牢牢地固守著陣地,為大部隊贏得了時間。6日傍晚,太行、太岳、冀南各路大軍分別從左、右和後方圍攏上去,將敵裝進「口袋」。隨後,各部隊同時出擊,經過激戰,兩萬多敵人除少數逃回沁縣外,其餘全部被殲,敵副總司令彭毓斌被擊斃,炮兵司令胡三余、四十六師師長郭溶、四十九師師長張宏,六十六師師長李佩膺等數十名高級軍官就擒。

  下一步倒黴的該是史澤波了。

  困守長治、渴望援軍解圍的史澤波,初聞閻軍兩萬援兵南下消息的時候,曾向部屬轉發過閻錫山從太原發來的所謂「上黨必爭,長治必守,援軍必到,叛軍必滅」的電令、想借此穩定軍心,也給自己壯膽。史澤波曾組織「敢死隊」拼命突圍達17次之多。當援軍被我殲滅後,長治之敵成了驚弓之鳥,完全喪失了堅守的信心。為了保存實力,閻錫山又急令史澤波趁我軍主力尚未南返之時,趕快撤離長治向西突圍,企圖橫穿我太岳區逃回浮山、翼城。10月8日黃昏,史澤波趁著大雨濃霧,偷偷棄城向西逃竄。然而,敵人的這一步棋,早在劉鄧意料之中。為全殲長治之敵,在敵剛剛棄城西逃之際,我軍即在打援部隊中組成了兩支精幹部隊對其平行追擊。這便開始了上黨戰役的第三階段,追殲逃敵。

  太行縱隊的兩個團不顧疲勞一路尾追,於10月10日在沁水縣的香溝率先追上了敵人的後衛部隊,激戰1小時後,俘敵700餘人,把敵人的尾巴吃掉了。然後追到大廟莊地帶,咬住了敵人的主力部隊,又在大廟莊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與此同時,遠在襄垣的太嶽縱隊亦接到命令,要他們趕到東峪、西峪一帶截住敵人。太嶽部隊隨即從土落村出發,用最快的速度,沿吾元、張店急進。當他們趕到東、西峪時,不料敵人已經過去了,於是部隊又兵分三路:二十一團走梁山、二十團和三十八團走山谷、七七二團單獨沿張店、將軍嶺、馬壁一線繞大彎子插過去。終於在沁水縣的桃川附近堵住了敵的逃路。10月10日,七七二團和敵人在將軍嶺打響,太岳部隊其餘3個團也於11日拂曉在佛廟嶺投入戰鬥。此時,在大廟莊和敵人激戰的太行縱隊也尾隨而至,敵人被包圍、壓縮在桃川一帶。

  10月12日下午3時,我軍發起總攻,只用3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敵軍除少數先頭部隊逃跑外,大部被殲,連史澤波在內的近萬名官兵都當了俘虜。至此,歷時30餘天,共殲敵13個師、3.5萬餘人的上党戰役勝利結束,除沁縣外,晉東南地區全部解放。

  戰後,我太岳縱隊司令員陳賡將軍接見了史澤波軍長,向其交待了黨的俘虜政策,並問他「你認為你們這次戰敗的原因是什麼?」敗軍之將史澤波感慨道:「抗戰八年中,貴軍在上黨地區和日軍作戰,日本投降後,我們來搶佔地盤是不對的,不過沒想到失敗得這樣快,真是天助你們!」陳賡將軍回答說「你講對了!《水滸傳》上說梁山泊好漢們『替天行道』,我們也是『替天行道』,我們的『天』,就是人民。我們依靠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也依靠人民打敗了你們。歷史證明,與人民作對,必然要失敗!希望你今後能為反對蔣介石、閻錫山發動內戰做些貢獻」。這些話深深觸動了史澤波的心,我黨的俘虜政策也給了他生的希望,後來他領銜聯合上黨戰役被俘的高級將領發通電揭露了蔣閻挑起內戰的罪行。

  我軍在上黨戰役中取得的輝煌勝利,給蔣介石發燒的頭腦潑了一桶冷水。這一戰,打破了蔣介石、閻錫山企圖迅速佔領全華北的野心,也打亂了國民黨內戰的日程,加強了我黨在重慶談判中的有利地位,迫使蔣介石在10月10日簽訂了《雙十協定》。

  毛澤東對這次戰役的勝利給予了高度評價:「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地區。在那個腳盆裡,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13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就定了,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就是說,把他們13個師全部消滅。他們進攻的軍隊共計3.8萬人,我們出動3.1萬人。他們的三萬八千人被消滅了三萬五千,逃掉兩千,散掉一千。這樣的仗,還要打下去。」

  勝利了,來談上党一戰,是很輕鬆的。而當時劉伯承和鄧小平可並不輕鬆。

  無論現在和當時,人們都很難想像上黨這樣一個仗怎麼能打勝。因為當時劉鄧大軍困難重重。可以說根本沒有打這種大仗的資格。從這方面說,當時蔣介石以及閻錫山,那樣趾高氣揚,其勢洶洶,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首先,劉鄧大軍的主力是臨時集結起來的,雖然多數是老部隊,但是在此前長期的抗日戰爭中,都是作為骨幹團分散在各個軍分區作戰的,主要是打遊擊,現在卻要馬上轉變到以運動戰為主,還要攻堅,進行許多城市的戰鬥。其次,編制不充實,特別是裝備極差,彈藥奇缺。整個參戰部隊只有6門山炮,新戰士大多只有大刀長矛。

  事後劉伯承在《上黨戰役中某些戰術問題的指示》中寫道:「因此我們必須進行連續的城市戰鬥(村落戰),才能消滅之。此種戰鬥是一種精細而不痛快的技巧戰鬥,決不能粗枝大葉,用密集隊形一沖了事。」最後還特別講到彈藥:「千萬節用彈藥,不得絲毫浪費,同時要拾繳彈殼,不得散失,這點實行與否,應以之來測驗指揮員之政治責任心。」

  好幾位劉鄧部隊的老同志曾親眼看見,在一片河灘上,劉鄧和張際春副政委檢查一支部隊,看戰士們攜帶的彈藥:除了手榴彈,最多的只有五顆子彈,有的只有兩顆、三顆。

  李達將軍也寫文章說過:一天夜裡,他和陳錫聯將軍陪同劉師長到前沿部隊視察。劉師長聽到槍聲特別稀疏,雖然他十分清楚彈藥缺乏,還是怔了一下,問為什麼槍聲這麼稀少。「陳錫聯答道:『現在每個老兵只有五發子彈。我們正想辦法抓俘虜,抓到一個閻錫山的兵,可以得到兩百多發子彈。他們每個兵都攜帶有三百發子彈,一百發自己使用,兩百發是送到長治去的。』」

  劉鄧大軍就是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打了解放戰爭中的第一仗。這個大勝利不僅打出了個《雙十協定》,而且鍛煉了部隊,補充了裝備。後來劉伯承回憶說:在上黨戰役決戰中的磨盤嶺、老爺嶺,他親眼看見戰士們就憑刺刀手榴彈打敗了敵人。他心裡想呼喊「我們的戰士多偉大!把上黨戰役打勝了,這一來子彈也有了,大炮也有了,就積下了下一次邯鄲殲滅馬法五全軍七萬人的本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