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四九


  但是,日軍在「利害變換線」的活動又受到許多限制,有其不可克服的弱點。如日軍是異族的正規軍,人馬運動,糧彈補給,以及防備我軍對交通的破襲,都很困難。各路大軍的協同動作,限時限地的機械進退,戰鬥分界線的嚴格劃分,束縛了各路的機動。這就給我軍留下許多可乘之隙。再者,日軍是以少兵臨大國,其魔爪越是深入我腹地、邊地,敵佔區就會相當空虛,時刻擔心被我軍襲擊。另外,敵人布成嚴整的合擊陣勢,是依事先的偵察而定的。如果我軍行動出其意料之外,敵陣勢必然錯亂,結果不是疲於奔命,便是四處挨打。

  在敵強我弱,日寇頻頻發起的大規模「掃蕩」面前,怎樣趨利避害,掌握「利害變換線」上的主動權呢?劉伯承用兵的訣竅就是兩個字:「機動」!「尋求有利』的機動」!「求得有力的機動」!他精闢地指出:「毛主席的人民軍事學,是以無勝有,以少勝多,以劣勢勝優勢,因而就需要特別機動。」「在戰術上最值得發揚的就是『英勇的機動』。『機動』就是趨利避害的軍事行動。趨利要擴大到完全消滅敵人,避害要擴大到不遭受敵人絲毫意外的損害」。他還根據所屬部隊的特點和任務,提出在「利害變換線」活動的具體戰術要領,即遊擊隊應盡可能地發揚靈活性,以突然襲擊消滅敵人為趨利,以避免敵人捕捉為避害。正規部隊則應發揚其運動的威力,以主動進攻與消滅敵人為趨利,以避免敵人突擊其弱點為避害。

  在反「掃蕩」作戰中,劉伯承創造了一整套運用「利害變換線」,發揮我軍機動特長的巧妙戰法。概括地說來,有以下五點:

  其一,「跳出圈外機動」。就是當敵人分進合擊大舉「掃蕩」的時候,我軍應抓住時機,看准合擊間隙,跳出「利害變換線」以外進行活動,奇襲敵佔區空虛的要點,破襲鐵路及其延長的補給線。更巧妙的是跟著合擊者的足踵,打擊其殘置的封鎖部隊,尾擊日寇。如1942年夏季反「掃蕩」,跳出圈外的機動部隊奇襲長治重鎮,燒敵飛機3架、汽車14輛、汽油庫正座、營房2座,摧毀了潞(城)、黎(城)公路補給線,並襲擊了日軍合擊部隊側背,給敵以沉重打擊。由此可見,機動是利害變換的關鍵,機動是趨利避害的行動。當然,機動只是消滅敵人的一個條件,本身不是消滅敵人。消滅敵人才是機動的本質。

  其二,「圈內突圍與圈外接護協同一致進行。」當敵人從一方前進尚未構成合擊圈(利害變換線)之前,我即靠近薄弱之敵,以小部隊接敵偵察牽引敵人,以主力在有利地形佈置側面陣地進行伏擊,先施以短兵火力痛擊,然後乘混亂之際分遣撤出轉至外線。再以外線部隊夾敵作戰,使敵腹背受擊,餓困不安。

  其三,「善於在兩敵接合部機動」。「利害變換線」是雙方互爭主動,以戰勝對方的關鍵。所以,在被合擊地域進行的鬥爭是「極複雜、極殘酷、極機動的鬥爭」。如當時在遼縣、林縣、平順、涉縣一帶,敵來我往,敵往我來,參差雜處,在「利害變換線」上甚至出現「煮一鍋飯敵我都吃,走一條路敵我相混的複雜狀況」。我軍指揮員膽大心細、機智靈活,採取機動的急襲、伏擊、襲擊、麻雀戰及其分造與集結交互實施之。進而插入敵接合部襲擾,造成兩敵誤會,使其自相殘殺,演出許多生動的活劇。日軍不得不哀歎:「八路軍在佔領區如此滋蔓,實乃皇軍心腹之患。」

  其四,選良機、看「火色」,轉到外翼殲敵。時間就是軍隊,這一名言在「利害變換線」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劉伯承的要訣是:「利害變換,毫不猶豫,看准火色,轉到外翼。」這裡的「看准火色」即是指要抓住利害變換的時機。在內線、外線配合作戰時,他更精確地指出:「這樣內外線夾擊敵人一路的良機,應選在敵人還未進到利害變換線上之前,或在其退出利害變換線之後。這種良機的選定,或取決於內線的部隊,或取決於外線的部隊,要看當時的情況來決定。」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利與害,得與失,常常決定於一念之間,這就要求指揮員發揚「在敵我利害時機變換很快,而上級又無法及時指示的條件下,必須指揮我軍機斷行事的優良傳統」。

  其五,故意示弱,誘敵以小利。在利害變換的問題上,中國古代軍事家主張:「趨諸侯者以利」。即是說,為了引誘諸侯前來就殲,就要先投以小利。劉伯承提出的「利害變換線」,充滿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思想。在趨利避害的總原則下,他針對日寇的特點,常常拋出誘餌,使對方嘗點甜頭,然後給敵以致命打擊。

  在廣闊的抗日戰場上,「利害變換線」成為我軍縱橫馳騁的天地,在劉伯承同志的指揮下,部隊創造了邊打邊誘,後衛誘敵等戰法。邊打邊誘就是在戰鬥中,由第一梯隊以少數兵力向敵「示弱」,使敵覺得有利可圖;第二梯隊則利用地形擺一個包圍的陣勢,候敵人跟第一梯隊追來,中我圈套,然後予以反擊。後衛誘敵則是先將本隊在適當地區埋伏起來,以待後衛尖兵引敵前來,再給予打擊。當然,在「利害變換線」附近誘敵以小利,必須十分周密,十分謹慎。「以前我們的慣語說『誘敵深入』,乃是在遊擊戰術上,把一路敵人誘引到伏擊圈套內的一種趨利的機動,並不是在正規軍內線戰役上,把幾路敵人放引到利害變換線內,成為不能避害的蠢舉。」

  劉伯承關於「利害變換線」的論述,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這種理論上的創造,在劉伯承的著作中比比皆是。這說明,劉伯承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同時,絲毫也沒有放鬆總結中國人民軍隊自己的新戰法、新經驗。

  看看這些,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劉伯承的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到學業上去了。在他戎馬一生中,除指揮千百次戰役、戰鬥之外,還有數以百萬字的學術論著和翻譯作品。難怪他的老搭檔——鄧小平政委要批評他對時間的過於「勢利」了。同時,我們從鄧小平給劉伯承指出「缺點」的文章中,不是更可以看到劉鄧之間的戰友深情麼。

  無產階級革命歷史的進程,常常把一些本不相干的名字緊緊聯結在一起,組合成新的「名字」:馬恩、朱毛、劉鄧……

  從抗戰初期開闢太行,到解放大西南,劉鄧兩人的確是珠聯壁合,並肩前進,共同導演了許多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劉鄧不可分」,一直是一二九師和「二野」部隊老同志流傳的佳話。

  劉伯承久曆戎行,又是軍事首長,執掌兵機,精于謀略,勤奮著述,毫不懈怠。他年事較高,又僅有一隻視力微弱的左眼,行動上多有不便。為了照顧他的身體,保障他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圖謀大略,鄧小平總是力爭多做一些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前方指揮,總是勇挑重擔,親自起草、簽發電報,親自值班把電話機,督促作戰方案的貫徹執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